第九十四章 幸亏跟上了红星厂
林默在会议上抛出的“移动通讯”构想,在研究所内部如同投入了一颗思想炸弹,其冲击波在会议结束后依旧持续扩散。
从会议室出来的研究员和工程师们,三三两两结伴而行,脸上带着一种混合着震惊和隐隐兴奋的表情。
“移动电话……不用电话线……这真的能实现吗?”一个戴着深度眼镜的年轻研究员推了推眼镜,喃喃自语,惊讶于林默的想法。
“所长既然敢提,肯定有他的道理。你想想,咱们搞激光制导之前,谁敢想?但是最后不也搞出来了嘛!”
旁边年纪稍长的同事回应道,语气虽然也存疑,但更多是对林默的一种习惯性信任。
“技术难度太大了,射频、基带、网络……感觉比咱们现在搞的所有项目加起来都复杂。”
“是啊,不过所长说了,先从研究样机开始,一步一步来,倒也不是完全没头绪。”
“慢慢来,只要所长在,就有希望!”
讨论技术难题的同时,另一个更现实,更让人心头火热的话题,也迅速在交谈中占据了上风。
那就是年终奖!
“别说那么远的了,先想想眼前的!咱们的年终奖,一个月薪水当奖金啊!还是现金!”一个性格开朗的技术员搓着手,脸上乐开了花。
“我算算啊,我基本工资加岗位津贴差不多七十块,这就七十块到手了!要是项目评优,说不定还能再多拿一两个月!”
“我比你高点儿,能拿八十多!这下好了,年前正好能把家里那台老掉牙的缝纫机换了,我媳妇念叨好久了!”
“我准备给我爹娘扯几身好料子做新衣裳,再买点京八件回去,让他们也高兴高兴!”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过节的喜悦气氛。
对于这些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的知识分子而言,丰厚的物质回报是对他们辛勤工作的极大肯定,消除了后顾之忧,让他们能更专注于技术攻关。
人群中,去年从京华大学招聘来的李卫国,赵志刚等几个年轻人聚在一起,他们兴奋中还多了一份感慨。
李卫国扶了扶自己的眼镜,对身边的同伴说道:
“说实话,刚才听所长说移动通讯,我虽然觉得难,但不是干不成,想想咱们才毕业多久?才一年!就能参与到这种可能改变未来的项目里,哪怕只是前期研究,也值了!”
赵志刚深有同感地点头:“是啊,卫国,前段时间放假我回了一趟京都,见了见留校和分到其他研究所的同学。聊起来。”
“他们那边……唉,怎么说呢,工作倒是稳定,但也就是画画图,整理整理资料,给老专家打打下手,想独立负责个小项目都难,估计还要四五年才行,工资也就刚够在京都一个人糊口,想攒点钱太难了。”
旁边周伟接过话茬,语气带着庆幸:
“他们听说我在红星厂,不仅参与了‘红箭—1’和微光夜视仪的项目,现在还是无人机图像传输组的副组长,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
“都说我运气好,选对了地方。我现在是真觉得,当初咬牙跟着林所长来宁北,是这辈子最正确的决定!不然,现在可能还在哪个办公室里端茶倒水,不知道干嘛呢。”
“倒不是说留校不好,但是在红星厂搞科研,更海阔天空嘛!”
几个年轻人相视一笑,眼中都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
在这里,他们感受到了被重视,被信任,拥有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这是多少同龄人羡慕不来的机遇。
与此同时,年终奖的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传遍了红星厂的每一个角落。
各个车间,科室,后勤部门……所有听到消息的职工,先是不敢相信,反复确认后,便爆发出了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老天爷!一个月工资当奖金?还是现金?我没听错吧!”钳工车间里,一个老师傅掏了掏耳朵,大声问着身边的工友。
“没错!王主任亲口说的!全厂都有,表现好的还能翻倍!”
“哈哈哈!这下可发达了!我算算,我五十八块工资,这就白得五十八块!加上过年福利一百块,这……这一下子就是一百多块啊!”
“我家那小子娶媳妇的彩礼钱,这下能凑个大头了!”
“俺准备给家里添台红星黑白电视!也让咱家娃娃看看动画片!”
不仅仅是正式工,连那些还在学徒期,或者刚从农村招工进来的临时工,也根据各自的工资标准,即将获得一笔不小的额外收入。
一个个喜笑颜开,干起活来都觉得浑身是劲。
下班路上,工人们成群结队,讨论的话题几乎全都围绕着年终奖。
“听说了吗?三车间的老刘,因为带徒弟带得好,技术革新也有贡献,评上了先进,估计年终奖能拿三个月工资!”
“真的?那可小两百块了!真是羡慕死人!”
“羡慕啥,人家有那本事!咱们明年也好好干,争取也评个先进!”
这股喜悦和自豪感,甚至延伸到了厂外,渗透到了工人们的家庭和社会关系中。
在厂区附近的家属院里,几个正在洗菜做饭的妇女凑在一起,脸上都带着光。
“他张婶,听说你家老李这个月估计能多拿一个月的钱?”
“可不是嘛!说是年终奖!我们家那口子说了,今年过年,咱也阔气一回,多割几斤肉,包它几盖帘饺子!”
“我们家也是!还说明年开春,把房子重新粉刷一下呢!”
“哎呀,现在都说,嫁人就要嫁红星厂的工人!踏实,能干,待遇还好!走出去都有面子!以前咱厂不行的时候,介绍对象都难,现在可好,媒婆都快把门槛踏破了!”
“就是就是!我家那小子,刚进厂半年,前两天就有姑娘家托人来打听情况了!”
........
红星厂丰厚的年终奖励,可以说是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
与此同时,红星二厂的厂长办公室里,徐伟平召集了各车间主任和科室负责人,亲自宣布了年终奖和福利的安排,当他将林默定下的标准说出来时。
会议室里的反应,比总厂那边更加剧烈!
这些原本前进厂的管理层,经历过厂子濒临倒闭、工资拖欠、人心涣散的至暗时刻,更能体会到如今这份收获的来之不易和珍贵!
“徐……徐厂长,您说的是真的?咱们二厂……也按这个标准发?”一个车间主任声音都有些颤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当然是真的!”徐伟平看着手下这些跟着他熬过苦日子的老兄弟们,心中也是感慨万千,语气斩钉截铁。
“林所长说了,既然合并了,那就是一家人,总厂有的,我们二厂一样不少!福利每人一百块标准,年终奖一个月起,表现优秀的,同样可以上浮!”
“太好了!”
“这下可算是对得起手底下那帮兄弟了!”
“老天爷,我这就去告诉他们这个好消息!”
看着大家乐呵呵,眼神里充满了火热干劲的样子,徐伟平笑了笑,抬手示意大家安静:
“消息要传达,但考核也要跟上!林所长强调要公平公正,咱们二厂也不能落后!各车间,部门,立刻根据总厂下发的评选办法,结合咱们自身情况,制定详细的考核细则,把真正干活好、有贡献的同志评出来!”
“要让这笔钱,发得让人心服口服,更要激励大家明年干得更好!”
“放心吧,厂长!我们保证办好!”
“对!一定把好事办好!”
众人纷纷拍着胸脯保证,然后兴冲冲地离开办公室,去传达这天大的喜讯了。
办公室里安静下来,徐伟平走到窗前,看着二厂厂区内同样忙碌而充满生气的景象,与一年前那种死气沉沉、人人自危的氛围判若两个世界。
他点着一支烟,深深地吸了一口,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感慨。
“今年,可总算是过了一个好年了啊……”他喃喃自语,“对得起大家,没让大家失望……”
他想起了去年过年时的凄惨景象:厂里账上一分钱没有,连给退休工人发点米面油都困难,工人们聚在厂门口,眼神麻木而绝望……
那时的他,感觉天都要塌了,而现在,一切都变了。
工人们不仅能拿到足额的工资,还有如此丰厚的年终奖和福利,家家户户都能过上一个肥年,脸上重新有了笑容和希望。
这一切的改变,都源于那个年轻人的到来,源于他当时那个看似“屈辱”实则英明的决定,接受红星厂的联合生产方案。
“跟对人了啊……”徐伟平再次感慨,庆幸自己当时下手果断,顶住了压力。若是当时犹豫,或者像……
正想着,办公室门被敲响,副厂长王波笑着走了进来。
“老徐,都安排下去了?下面的人都乐疯了吧?”王波脸上也是掩饰不住的笑意,哪里还有半分当初对合并方案激烈反对时的样子。
“是啊,都乐坏了。”徐伟平看着王波,意味深长地笑了笑,“老王,现在感觉怎么样?还觉得当初合并是坏事吗?”
王波闻言,脸上闪过一丝尴尬,随即化为由衷的佩服和庆幸。
他摆了摆手,自嘲道:“老徐,你就别寒碜我了!我老王服了!彻底服了!”
“当初是我眼皮子浅,光盯着那五块钱加工费,没看到林所长和红星厂的格局和本事,现在想想,真是后怕!要不是你坚持,咱们厂现在……唉,不堪设想啊!”
“跟着林所长干,是我老王,也是咱们整个前进厂,最正确的选择!以后你指哪,我打哪,绝无二话!”
听着王波这发自肺腑的话,徐伟平哈哈一笑,心中的最后一点芥蒂也烟消云散。团结一致,向前看,才是正道。
.............
在红星厂分配给技术骨干的家属楼里,陈建军正在灯下翻阅着一些外文技术资料。
来到红星厂快两个多月,他感觉自己仿佛重获新生。
当初在绵阳电子九厂的压抑,困顿和对家庭未来的担忧,在这里一扫而空。
厂里承诺的福利待遇没有丝毫克扣,工资每月按时足额发放,甚至还因为他带来的小型化战术跳频电台技术,给予了一笔额外的安家费和项目启动资金。
最大的变化发生在他的家庭。
因为营养跟上了,他年幼的孩子脸色红润了许多,能吃上昂贵的奶粉,晚上也不再哭闹。
他的妻子,脸上常年笼罩的愁云也消散了,取而代之的是舒心的笑容,人也显得年轻了几岁。
“建军,歇会儿吧,喝点水。”妻子端着一杯热茶走过来,轻轻放在桌上,看着丈夫专注的样子,眼中满是温柔和满足。
“嗯,好。”陈建军放下资料,接过茶杯,温暖的感觉从手心一直蔓延到心里。他看着妻子脸上久违的笑容,觉得一切奔波和选择都值了。
“听说,厂里要发年终奖了?”妻子在一旁坐下,语气带着期待地问道。
陈建军点点头,又摇摇头:“是有这么回事。不过,我才来两个多月,算是新人,估计……没多少吧。能跟着发点福利就不错了。”他对此倒很坦然,毕竟资历尚浅。
妻子却有不同的看法,她提醒道:“那可不一定。我前两天听隔壁李工家的嫂子说,你们搞的那个什么……信号增强模块,不是刚有突破吗?你这算是立了功吧?林所长不是最看重能力和贡献吗?说不定,奖金也不少呢?”
陈建军闻言,愣了一下。他光想着自己来的时间短,倒是没往这方面细想。
是啊,红星厂的氛围和他以前待的地方完全不同,这里似乎更看重实际能力和做出的成绩,而不是单纯的论资排辈。
自己带领小组,确实在短时间内攻克了无人机图像传输中的一个关键信号瓶颈,得到了秦老和林所长的口头表扬。
“或许……真有可能?”陈建军心里也升起一丝期待,但嘴上还是说,“别抱太大希望,有多少算多少。就算只有基本的一个月,那也顶我以前在九厂小半年攒的钱了。”
“关键是,在这里,有奔头!”
妻子用力点头:“对!有奔头!比以前强一千倍一万倍!只要你和孩子好,我再辛苦也值得!”
夫妻俩相视一笑,小小的房间里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和暖意。
(https://www.02shu.com/5039_5039977/11111058.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