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实时传输系统,突破!
下午三点,林默从省城返回宁北,刚走进办公室,甚至还没来得及喝口热水润润嗓子,办公桌上的内部保密电话就急促地响了起来。
林默抓起听筒,那边立刻传来了秦老激动的有些变调的声音:“林默!回来了吗?”
“快!快来研究所!‘天眼’项目组有重大突破!实时传输系统…突破了!正在进行测试数据,”
“突破了?”林默闻言,精神猛地一振,疲惫瞬间一扫而空,“好!我马上到!”
放下电话,林默也顾不上什么厂长形象了,几乎是跑着冲出了办公室,直奔研究所大楼。
实时图像传输,这是打通无人机“感知—决策—行动”闭环的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环!
其技术难度,丝毫不亚于激光制导。
他原本以为在他的指点下,还得到年后。
没想到年前就搞出来了。
小看了这帮年轻人啊。
当他推开“天眼”项目组实验室大门时,一股热浪混合着兴奋的声浪扑面而来。
实验室里挤满了人,不仅项目组成员全在,连不少其他课题组的人也被吸引了过来,一个个眼睛瞪得圆大,脸上都洋溢着难以抑制的激动和喜悦。
“所长!”
“林所长来了!”
“所长,我们成功了。”
看到林默进来,人群自动分开一条通道,李卫国和赵志刚两人眼睛布满血丝,但眼神亮得吓人,快步迎了上来。
“所长,您看!”李卫国声音沙哑却充满力量,指着实验室中央并排摆放的五台显示器。
林默压下心中的激动,首先没有去看屏幕,而是沉声道:“先把数据报告给我。”
赵志刚连忙将一叠刚刚打印出来,还带着打印机余温的测试报告递到林默手中。
林默快速翻阅着,目光锐利地扫过上面记录的各项关键参数:
传输距离:地面静态测试,有效传输距离稳定达到5公里(视距条件下)。
图像制式:黑白模拟信号,分辨率初步估算约320x240像素。
信号带宽:实测有效带宽约2 MHz,足以传输动态图像。
传输延迟:初步测量,端到端延迟控制在5—10秒之间!
抗干扰性能:在实验室模拟的轻度同频干扰下,系统能保持基本稳定的图像传输,信噪比优于20 dB。
功耗:机载发射模块功耗约18瓦,地面接收站功耗约25瓦。
看着这一项项具体的数据,林默点了点头,心脏不争气地加速跳动起来。
这些参数,尤其是5公里传输距离和10秒以内的延迟,对目前而言,意味着这套初步的系统已经具备了极高的实用价值!这绝不仅仅是“有点进展”,这简直是跨越式的突破!
他放下报告,这才将目光投向那五台显示器。
显示器被编号为1到5,分别对应着1公里,2公里,3公里,4公里和5公里外,由架设在厂区不同位置的摄像头传来的实时画面。
屏幕上的图像不再是之前那种布满雪花和条纹,闪烁跳动的模糊影子,变得相对稳定和清晰!
尤其是距离最近的1公里。
虽然依旧是黑白的,但已经能够清晰地分辨出建筑物的轮廓,移动的车辆和行人,甚至能看清较近处人员大致的动作!
每个屏幕下方,还贴着一张电子秒表的面板照片,用于直观地计算传输延迟,可以看到画面中秒针的跳动与实验室内的真实时间,存在一个微小但稳定,肉眼可辨的滞后。
“好!非常好!”
确定没问题后,林默忍不住用力拍了一下李卫国的肩膀,脸上露出了极度满意的笑容,
“5公里,10秒内!”
“你们做到了!这为我们无人机的真正‘点睛’了!”
“这是我们向前跨了一大步。”
得到林默的肯定,所有项目组成员都松了一口气,随即爆发出更热烈的欢呼和掌声。
这段时间没日没夜的煎熬和付出,在这一刻得到了最高的回报。
“不过,这还只是静态测试。”林默的兴奋并没有冲昏头脑,他立刻指出了下一步的方向。
“无人机的核心价值在于动态侦察,我们需要立刻进行上机测试!检验在飞行平台的振动,速度,姿态变化等动态环境下,传输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他目光转向旁边“点睛”激光制导项目组的负责人:
“王工,你们那边,立刻准备一套小型化的激光指示器,想办法集成到我们的‘天眼’无人机上!”
“我们要测试的,不仅仅是‘看得见’,更要测试‘看得见之后怎么办’!”
闻言,激光制导项目组的王工立刻领命:“是,所长!我们有一套备用的轻型指示器,改装一下,应该很快可以装上!”
“我马上过去安排。”
听到林默这个安排,在场的一些老专家,如秦怀民,先是愣了一下,随即眼中露出了更加震惊的神色!
将无人机的实时侦察画面,与激光制导结合起来?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无人机不再仅仅是一个飞行的“眼睛”,它将变成一个集“发现、识别,指示,评估”于一体的战场多面手!
这已经完全超越了传统侦察的概念,指向了一种全新的作战模式!
察打一体!
是的,林默将这个后世的概念提前了20多年拿了出来。
对于现在大家的想法是降维性打击。
“这样,立刻准备!明天一早,靶场进行全系统动态测试!我要亲眼看着咱们的无人机搭载上咱们的传输系统。”林默下达了指令。
“是!”大家异口同声道。
第二天,清晨,早上七点。
北风呼啸,天空湛蓝,能见度极佳,是一个理想的测试天气。
红星厂二号测试区,红星厂的技术团队在秦怀民和林默的亲自带领下,早早抵达,开始紧张地布设设备。
测试区域设置了五个地面接收站,分别位于距离预设无人机航路1公里到5公里的位置上,对应着五套接收显示器。
大量的测试仪器、数据记录设备,通讯电台遍布其间,气氛严肃而紧张。
由于电池性能的限制,天眼1B的续航较低。
所以这一次使用的无人机是搭载了活塞发动机的天眼1A。
上午八点,“天眼—1A”无人机被架设在地面发射架上,他们的腹部经过连夜改装,加装了一个小型化的激光目标指示器和一个改进后的图像传输发射天线,看起来比之前更加“臃肿”,但也更具威力。
林默站在指挥车旁,手持望远镜,观察着远处的预设靶标区域——那里设置了几辆废旧卡车和模拟的碉堡工事。
“各单元报告准备情况!”林默通过无线电下达指令。
“一号接收站准备完毕!”
“二号准备完毕!”
……
“激光指示器单元自检正常!”
“无人机系统自检正常!”
“地面控制站准备完毕!”
一连串清晰的汇报传来。
“好!”林默深吸一口气,“测试开始!第一阶段,数据回传与信号质量测试!无人机起飞!”
随着命令下达,操作员按下按钮。
“天眼—1A”无人机尾部喷出淡淡的烟雾,活塞发动机发出有力的轰鸣,在简易滑轨上加速,随即轻盈地跃入空中,开始沿着预设的航线向靶区方向飞行。
几乎在无人机起飞的同时,五个地面接收站的显示器屏幕依次亮起,从最初的雪花,迅速稳定,显示出从无人机视角俯瞰大地的黑白实时影像!
“图像稳定!”
“信号锁定!”
“延迟测量开始!”
技术人员紧盯着屏幕和仪器,大声报出数据。
林默走到一号接收站(1公里)的屏幕前,画面最为清晰稳定,地面上的车辆,工事,甚至测试人员走动的身影都清晰可辨,下方的延迟测试秒表显示,延迟仅在1秒左右!
随着无人机逐渐飞远,二号、三号,四号站的画面清晰度依次有所下降,开始出现轻微的马赛克和偶尔的帧丢失,但主要目标和地形特征依然能够准确识别,延迟也逐步增加到了3秒左右。
当无人机飞抵五公里距离,五号站的屏幕上,画面已经显得有些模糊,噪点明显增多,但依然能够分辨出靶标区域的大致轮廓和主要目标!延迟稳定在8秒上下!
“五公里信号稳定!图像可辨识!延迟8秒!”五号站的技术员激动地报告。
“第一阶段测试,成功!”林默通过无线电宣布,指挥车里和各个接收站都响起了一片压抑的欢呼声。动态飞行环境下的稳定传输,证明了这套系统的可行性!
“第二阶段测试开始!无人机激光指示与模拟打击验证!”林默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下达了更关键的指令。
无人机在控制员的操纵下,开始在靶区上空盘旋。通过实时传回的画面,地面控制员可以清晰地看到下方的每一个目标。
“发现一号靶标,废旧卡车!”控制员报告。
“锁定目标,开启激光指示器!”林默命令。
只见屏幕上,一个不易察觉的闪烁光斑出现在那辆废旧卡车的车身上。
与此同时,早已在另一个隐蔽阵位待命的激光半主动制导火箭弹发射小组,他们的激光接收机立刻捕获到了从目标反射回来的编码激光信号!
“激光信号已捕获!稳定跟踪!”火箭弹小组报告。
“请求发射!”
“允许发射!”
“发射!”
一枚不带战斗部的训练弹呼啸而出,在空中划出弧线。
通过无人机实时传回的画面,所有人都清晰地看到,那枚火箭弹如同被无形的手引导着,精准地朝着屏幕上那个闪烁着激光光斑的废旧卡车飞去!
数秒钟后,伴随着轰的一声,火箭弹的训练引信在接触目标前被触发,标志着“命中”!
“报告:目标直接命中!”观测员的声音通过无线电传来。
整个测试场区,瞬间陷入了短暂的寂静,随即爆发出远比刚才更加热烈、更加疯狂的欢呼和掌声!
成功了!
真的成功了!
无人机实时发现目标,通过数据链将画面传回,地面人员根据画面识别并决策,指令无人机进行激光指示,最终引导激光制导武器精准命中目标!
这一套行云流水的流程,虽然还只是初步的,在理想条件下的测试验证,但它所展现出的作战模式,彻底颠覆了在场所有人心目中对于战斗的固有认知!
这不再是依靠前线观察员冒着枪林弹雨汇报坐标,再呼叫炮火覆盖的传统模式,而是以一种居高临下,实时透明,精准高效的方式,完成了“发现即摧毁”的闭环!
看到这里,大家似乎反应过来,这一种作战方式,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一种作战体系的质变!
秦怀民教授站在林默身边,呆呆地看着屏幕上依旧在传输的,靶场命中后的实时画面,又看了看远处那架仍在空中盘旋的无人机,他的嘴唇微微颤抖着,仿佛第一次真正理解了林默口中反复提到的那个词。
“信息化……”秦老喃喃自语,声音中充满震撼和恍然。
“这就是信息化……将战场态势实时呈现在指挥员面前,将打击指令瞬间传递到武器平台,实现精准的作战……林默,你一直说的,就是这个吗?”
林默转过头,看着秦老,重重地点了点头。
“是的,秦老,这就是我一直说的信息化,当然了,目前只是一个雏形,但这绝对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认为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运用,将成为未来战场的核心,不再是现在传统意义上的侦查和打击,那样的效率和准确率都太低。”
林默再一次强调道:“我们今天测试的,不仅仅是一架无人机或者一套传输系统,而是未来新的作战方式。”
寒风依旧凛冽,但在场的每一个红星厂人,心中都燃烧着一团火。
他们知道,他们今天所见证的,不仅仅是一次技术测试,更是一个新的时代。
而他们,红星军工技术研究所,正是这个时代的开拓者!
(https://www.02shu.com/5039_5039977/11111056.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