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装备信息化改革!
南疆前线依托实时传输系统,以近乎零伤亡的代价,在短短的一个小时内,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拔除坚固47高地的战斗,在部队高层内部引发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王军副部长主导的“信息化作战”理论,在此之前,更多被视作一种带有前瞻性的,或许可行的未来构想。
并没有多少人当真。
大家还是把钢铁洪流,大炮口径作为唯一的发展方向。
但47高地的实战检验,如同一把锋利的凿子,狠狠地凿开了传统思维的一角,让所有人亲眼看到了信息优势转化为绝对战场控制力的样子。
这不是纸面推演或靶场演示,而是真真正正实战上的胜利,并且是降维性打击,摧毁性的压制。
于是,原本摇摆不定的高层彻底下定决心。
坚决反对的高层,例如雷参谋,余参谋也加入到拥护的队伍中。
高层会议接连召开分析。
一股名为“信息化”的浪潮,已经势不可当地开始涌动。
腊月二十五,上午11点,最后一次信息化会议结束后,王军和李振华拉着林默三人,进行了一次简短的加密电话会议。
“林默,干得漂亮啊!”
李振华部长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带着难以抑制的兴奋和,“南疆这一仗,打得干净利落!总部这边,反响可以说是非常强烈,你这个实时传输系统,给我们部挣足了面子!”
王军则更显沉稳,开口说道:“林默同志,实战证明,你的方向是正确的,而且威力巨大,和我们当初预设的一模一样。”
“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机会,将信息化建设推向深入。”
林默在宁北的办公室里,握着电话,语气平静而谦逊:
“两位首长过奖了,这是前线将士英勇作战和研究所全体同志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只是提供了工具,能够为部队战斗力提升做出贡献,是我们的荣幸。”
“好了,客套话不多说。”王军切入正题,“我和李部长商议过了,借着这次实战胜利的东风,我们准备联合向最高首长提交一份关于推动我军装备体制改革的初步建议报告。”
“核心思想简单说一下,就是逐步调整过去以大规模炮兵集群和钢铁洪流为核心的发展思路,转向以信息为主导,精确打击为手段,体系对抗为特征的新质战斗力建设轨道上来。”
“这份报告,会重点引用47高地的战例,以及你们红星研究所在相关技术领域的领先优势。”
李振华补充道:“没错!这是一次难得的契机,我们必须从体制上、从装备发展的根子上,开始转变。”
“否则,零敲碎打,成不了体系,发挥不出最大的效能。”
经过这两天的讨论以及实战。
李振华也完全成为了信息化的支持者。
林默心中了然,想要推行信息化,这是必然的一步。
他沉声道:“我完全支持两位首长的决定,红星研究所将坚决服从和服务于部队改革大局,全力提供技术支撑。”
“好!要的就是你这句话!”李振华朗声道。
“报告由我和王部长亲自起草并递交,你那边,继续埋头搞你的研发,把技术搞得再扎实些,更先进些!后续少不了你们出力的地方!”
“有什么需求尽管开口,只要和信息化搭边的,尽管投入!”
“明白!”
简短的通话结束后,王军和李振华立刻投入了报告的撰写工作。
他们调动参谋团队,搜集整理了详实的资料,特别是47高地战斗的每一个细节。
从无人机发现目标,到激光指示锁定,再到“风暴”火箭炮的精准摧毁,以及最终步兵几乎兵不血刃占领阵地的全过程,都做了极其细致的描述和分析。
报告着重强调了这种新模式带来的战场单向透明,决策速度优势、以及极低的附带伤亡和己方战损。
报告成文后,王军和李振华怀着期待又有些忐忑的心情,走进了最高首长办公室。
首长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戴着老花镜,仔细地阅读着这份沉甸甸的报告。
他的目光在那些关于实时图像、激光制导,精确打击的描述上停留了很久,手指无意识地轻轻敲击着桌面。
办公室里静悄悄的,只有文件翻页的沙沙声。
良久,首长放下报告,摘下了老花镜,看向肃立面前的王军和李振华。
“王军同志,振华同志,”首长的声音平和。
“这份报告,我看完了。南疆47高地那一仗我也了解了,战果汇报我也详细看了一下,打得确实非常漂亮,打出了我们的威风。”
“以极小的代价,啃下了一块硬骨头,这说明,林默同志搞出来的这些新装备和他说的一样,是管用的,是厉害的,是符合时代发展方向的。”
听到首长这么说,王军和李振华心中一喜,但依旧保持着恭敬的姿态,等待下文。
“你们提出的这个……‘装备体制改革’,转向‘信息化’。”
首长沉吟了片刻,目光扫过两人,“思路是好的,方向可能基本上也是对的,有一点说的非常不错,我们军队,确实不能总是抱着老黄历,要看到世界军事发展的潮流。”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格外凝重:“但是,兹事体大。”
首长身体微微前倾,手指点着报告:“这不仅仅是要几件新武器的问题。这是要动摇我们几十年积累下来的,以大规模地面突击和炮兵火力为基础的建军根本。”
“意味着现有的编制,条例,训练大纲,指挥流程,甚至后勤保障体系,可能都要推倒重来,或者进行大规模的调整,涉及的方面太多了,牵一发而动全身。”
他看向窗外:“而且,正如你们报告里提到的,目前全世界,还没有哪个国家成体系地走这条‘信息化’的路子。”
“M国人虽然在搞一些精确制导武器,但他们的核心,目前也还是航母、战略轰炸机和强大的常规力量。”
“我们这一步迈出去,就是开了先河,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风险有多大?代价有多大?成功了自然好,万一……步子没走稳,可能会造成战斗力在一定时期内的混乱甚至下降。”
首长收回目光,重新看向王军和李振华,语气缓和了一些:“这件事,关系到我军未来的命运,不能急,要慎重。”
“要慢慢来,不要操之过急。”
“你们的报告,我收到了,也看进去了。但还需要再考虑考虑,需要听听更多同志的意见,需要更全面的评估。”
虽然没有得到立即的批准,但王军和李振华对视一眼,非但没有失望,反而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丝压抑的喜色。
首长没有第一时间拒绝!
他说“思路是好的,方向可能也是对的”“需要再考虑考虑”!
在高层决策中,这往往意味着首长是真的将这件事放在了心上,是在进行严肃而认真的权衡。
如果完全不认可,恐怕直接就会委婉地否定了。
这种“考虑”,本身就代表了极大的可能性。
“是!首长!我们理解!”王军和李振华立刻立正,恭敬地回答。
“请首长放心,我们会做好更详细的论证和准备工作。”李振华补充道。
首长点了点头,挥了挥手:“好,你们先去忙吧。这件事,我心里有数了。”
两人敬礼后,退出了首长办公室。
走在铺着红地毯的安静走廊上,直到离开那栋建筑有一段距离了,李振华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笑容,压低声音对王军说:
“老王,有戏!首长这是动心了!”
王军也难得地露出了轻松的笑意,点了点头:“是啊,‘考虑考虑’……这已经是很好的信号了。”
“说明我们的方向,至少引起了最高层的重视,接下来,就是要把后续的工作做得更扎实,把改革的具体路径和步骤想得更清楚,等待合适的时机。”
“没错!”李振华振奋地握了握拳,“只要方向定了,剩下的就是怎么走的问题!”
兴奋之余,现实的困难也浮上心头。李振华揉了揉眉心,叹息道:“不过,老王啊,真要全面转向信息化,这钱……可是个天文数字啊。”
“这意味着我们目前装备的很多坦克,火炮,甚至是飞机,可能都要逐步淘汰或者进行信息化改造。”
“新研发的装备,像林默搞的那些无人机,激光制导系统,夜视仪,还有配套的指挥通信系统,哪一样不是吞金兽?咱们那点军费……”
王军闻言,却呵呵一笑,拍了拍李振华的肩膀:
“老李,钱的事儿,你操心,我也操心。不过,咱们不是有个会下金蛋的‘宝贝’吗?”
李振华一愣:“谁?林默?”
“对啊!”王军笑得像只老狐狸,“那小子不是挺会搞钱的吗?你看看他,搞个电视机,都能在国内国外卖得风生水起,给研究所赚来大把的研发资金,不到一年就把收入堆到了接近两个亿。”
“别说是北河省了,就算自己在全国范围内他红星厂的收入都是首屈一指。”
“让他想办法!他不是脑子活,点子多吗?以后啊,这装备更新换代的钱,说不定还真得指望他多折腾出几条财路来呢!”
提到这个,李振华也想起来一件事:“对了,之前林默代表红星所申请的那个‘军工产品外贸出口资格’,报告递上去也有一段时间了,首长这次也没提,不知道是个什么态度。”
王军摆摆手,压低声音道:“这种具体事项,首长高层估计还在权衡利弊,或者交由相关部门研究。”
“涉及军事装备出口,敏感性高,谨慎点是应该的。”
“按照我的估计,年后应该会有个初步的结论,毕竟林默提出的那个‘以民养军、以外养内’的思路,对于解决我们目前的经费困境,确实是一条值得探索的路子。”
他望着远处车水马龙的街道,感慨道:
“行了,就让林默那小子去折腾吧!我看啊,他就是个孙猴子,本事大,也能闯祸,但更能成事!把他放在红星厂那个舞台上,说不定真能给我们搅动出一番新天地来!”
“我俩就在后面给他保驾护航吧!”
“说的也是!”
两人一边商讨着后续如何细化改革方案,如何争取更多支持,一边向着各自的办公地点走去,心中充满对未来的期待。
……
宁北市。
在信息化作战的事情结束后,林默感到全身心的放松,原本还在工作的研究所也完全关闭,彻底的闲下来。
穿越以来,如同上紧了发条的机器,为了挽救红星厂的命运,为了兑现脑海中的科技。
他几乎一刻不停地奔波、筹划、攻关。
从改进63式到“红箭—1”,从微光夜视仪到激光制导,再到惊动高层的“信息化”实战检验……一环扣一环,不容有失。
如今,实战的辉煌胜利,也彻底奠定了红星研究所在国内军工领域不可撼动的特殊地位。
可以休息一阵日子了。
上午,他大多待在办公室或者秦怀民的实验室里,翻阅最新的技术资料,与秦老探讨一些前沿,但是比较基础的科学问题。
比如数字信号处理的更深层算法,或者新型电池材料的可能路径。
下午,他有时会去各个车间转转,或者是让叶城开车带他在市里兜兜风,解解闷。
这天下午,林默站在办公室的窗户前,看着厂区家属院里,一群半大的孩子正兴高采烈地放着鞭炮,噼啪作响,欢声笑语随着冬日的风传得很远。
他们红扑扑的小脸上,洋溢着无忧无虑的快乐。
何建设刚好拿着几份文件进来找他签字,看到林默望着窗外,便笑着站到了一旁。
林默没有回头,目光依旧追随着那些奔跑的身影,随口问道:“老何,这些孩子,现在都在哪儿上学?”
何建设顺着他的目光看去,答道:“大部分都在市里的第三小学和第一中学,离咱们厂区有点远,骑自行车也得二十来分钟。”
“有些职工家属为了方便,就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陪读。”
林默点了点头,沉吟片刻,转过身,看着何建设,语气认真地说道:“老何,咱们厂子,现在算是站稳脚跟了,以后还会继续扩大。”
“光是今年,就来了不少像陈建军这样拖家带口的技术骨干,后续肯定还会引进更多人才,职工子女的教育,是个大问题。还有职工和家属们的医疗保健……”
他走到办公桌前,用手指轻轻敲了敲桌面:“我看,我们可以考虑,自己建学校了,”从幼儿园,到小学,甚至以后可以办初中,高中。”
“就建在厂区生活区里,方便职工子女上学。”
“师资力量,我们可以高薪从市里甚至省里聘请优秀的退休教师,也可以接收优秀的师范毕业生。要把我们的学校,办成宁北市乃至北河省最好的学校之一!”
他顿了顿,继续道:“还有医院,厂医务室的规模和能力都有限,只能处理头疼脑热,我们可以筹建一所具有一定规模的职工医院,引进一些好的医疗设备,聘请几位有名的医生坐诊。”
“至少要做到常见病,多发病不用往市里跑,危急重症能做好初步处理和转诊。”
何建设听着,眼睛渐渐亮了起来。他明白林默的意图,这不仅是为了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更是为了提升整个红星厂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为了长远的发展。
“所长,您这个想法太好了!”何建设激动地说。“咱们厂现在有钱,有能力办这些事!”
“把学校、医院这些都建起来,那咱们红星厂,可就真的成了一个小社会,一个让人来了就不想走的好地方了!”
林默微笑着点头:“没错,我的想法就是,未来,我们红星厂,不单单是一个工厂,一个研究所。”
“它应该是一个集科研,生产、生活,教育,医疗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社区,一个……一个具有强大吸引力的‘红星城’。”
“我们要让在这里工作的每一个人,都能安心工作,舒心生活,让他们的孩子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家人能享有便捷的医疗。”
他描绘的蓝图,让何建设心潮澎湃。
“我明白了,所长!”何建设重重地点头。
“这事我记下了!回头我就组织人开始调研,做可行性分析,找市里规划部门沟通用地问题。”
“等过完年,咱们就正式把这个事情提上日程!”
“好,你多费心。”林默满意地拍了拍何建设的肩膀。
何建设像是想起了什么,脸上露出憨厚而温暖的笑容,说道:“对了,所长,晚上别在食堂吃了。”
“你婶子今天特意做了几个拿手菜,炖了只老母鸡,让你一定到家里去吃顿饭,你可不能再推了啊!”
林默闻言,心中一暖。这种来自来自长辈般的关怀,是他在这个时代获得最宝贵的财富。
他不再推辞,笑着应承下来:“好,谢谢何叔,谢谢婶子!我下班就过去,正好尝尝婶子的手艺!”
何建设见林默答应,高兴得合不拢嘴,又说了几句闲话,这才拿着签好字的文件,乐呵呵地走了。
(https://www.02shu.com/5039_5039977/11111048.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