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七章:课堂锋芒!
明珠大学的课堂,尤其是少年班的专属小课,从来都不是风平浪静的港湾。
这里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顶尖大脑,每一个都曾在自己的领域独孤求败,自信,甚至可说是自负,是刻在他们骨子里的底色。
当几十个这样的头脑碰撞在一起,产生的不仅是智慧的火花,更有无形的、尖锐的棱角。
周三上午,《高等数学进阶》课,主讲人是数学科学学院的副院长,以严谨和挑剔著称的韩德厚教授。
教室不大,只坐了二十多名少年班学生,气氛却比几百人的大课还要凝滞几分。
韩教授身材干瘦,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眼神锐利如鹰,正在黑板上推导一个关于复变函数中某个收敛性判定的引理。
他的板书极其工整,逻辑链条清晰,但速度极快,稍一分神就可能跟不上思路。
大多数学生都埋首疾书,试图跟上这知识的洪流。
赵文武坐在袁凡斜前方,眉头紧锁,笔尖在草稿纸上划得飞快,偶尔停顿,露出些许焦躁。
他基础扎实,反应也快,但在韩教授这种高强度、快节奏的碾压下,也显得有些吃力。
袁凡坐在靠窗的位置,姿态相对放松。他面前摊开的笔记本上,记录的速度并不快,但条理分明,重点突出,偶尔还会在空白处写下几个简短的疑问或自己的联想。
他的目光大部分时间落在黑板和教授身上,眼神专注,似乎在主动吸收而不仅仅是被动记录。
韩教授推导完毕,转过身,用板擦轻轻敲了敲黑板,发出清脆的声响,将所有人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这个引理,是理解后续黎曼映射定理的关键。其证明过程,核心在于对柯西积分公式的灵活运用,以及对这个极限的精确把握。”
他环视一圈,目光扫过台下年轻却紧绷的脸庞,“有没有同学,对刚才的推导过程,或者这个引理本身的意义,有疑问或者不同的理解?”
教室里一片寂静。
不是没有问题,而是在韩教授强大的气场和快速的推导下,很多人还在努力消化,一时难以组织起清晰的问题。
韩教授等了几秒,见无人应答,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失望。
他正准备继续,目光却落在了窗边那个一直很安静的学生身上。
“那位同学,”他指了指袁凡,“你,对刚才的内容,有什么看法?”
刷的一下,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了袁凡身上。
有好奇,有审视,也有赵文武那种带着点“看你出不出丑”的微妙期待。
袁凡在全班注视下,缓缓站起身,并没有丝毫慌乱。他
先是对韩教授微微躬身,然后才开口,声音清晰而平稳:“韩教授,关于这个极限的把握,我有一个不太成熟的想法。”
“哦?说说看。”韩教授扶了扶眼镜,来了兴趣。
“您在证明中,使用了传统的放缩技巧,利用了三角不等式,过程严谨。”
袁凡先肯定了教授的推导,然后话锋一转,“但我注意到,这个被积函数在路径附近其实具有某种拟对称性。
我在想,是否可以从函数本身的奇点分布和路径的几何性质入手,构造一个辅助函数,利用辐角原理,或许可以更直观地说明这个极限的收敛性,并且能将收敛速度的估计也一并得出。”
他一边说,一边拿起粉笔,自然而然地走到黑板前,在韩教授板书的旁边空白处,开始写下几行简洁的公式和符号。
他的动作从容不迫,笔下流淌出的数学语言优美而精准,构建起一条与韩教授截然不同,却似乎更加灵巧、视野也更开阔的路径。
教室内鸦雀无声,只剩下粉笔与黑板摩擦的沙沙声。
学生们,包括赵文武在内,都瞪大了眼睛,看着那个清瘦的身影在黑板上挥洒自如。
他提出的思路,跳出了常规的框架,带着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洞察力。
韩教授起初是抱着考较的心态,但随着袁凡的书写,他的表情逐渐变得严肃,继而转为惊讶,最后,眼中竟流露出毫不掩饰的赞赏。
当袁凡写下最后一个符号,放下粉笔,退回一步时,韩教授忍不住轻轻鼓了鼓掌。
“精彩!”韩教授的声音带着一丝激动,“利用辐角原理,绕过繁琐的放缩,直指核心!这个思路非常巧妙,不仅证明了收敛性,确实对收敛速度给出了更清晰的刻画!同学,你叫什么名字?”
“袁凡。”
“袁凡……好,很好!”韩教授连连点头,看向袁凡的目光充满了发现璞玉的欣喜,“你这个思路,完全可以写成一篇不错的短注!课后如果有兴趣,我们可以详细讨论一下。”
“谢谢韩教授。”袁凡依旧是那副平静的样子,仿佛刚才只是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躬身行礼后,回到了自己的座位。
教室里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看向袁凡的目光,瞬间变得复杂起来。
有佩服,有惊叹,也有如赵文武那般,震惊之余,涌起的强烈不甘和……一丝难以言喻的嫉妒。
他自诩数学天赋极佳,在原来的学校也是风云人物,但在这个新来的、看似低调的室友面前,竟然被全方位地比了下去!
那种举重若轻的姿态,那种深邃的洞察力,让他第一次清晰地感受到了什么叫“差距”。
这一堂课,袁凡的名字,如同投入平静池塘的石子,在少年班这个小小的圈子里,激起了第一圈显著的涟漪。
(https://www.02shu.com/5039_5039927/42485049.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