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疯了吧!刚毕业一篇报告惊动中枢 > 第31章 隆中对

第31章 隆中对


“学义市长,这是我儿子……”

“坐吧。”

“诶。”

江振邦进入办公室后,江大鹰主动介绍,刘学义只是看了他一眼,然后屁股都没动地继续阅读报告,态度非常冷淡,连个正式的招呼都没打。

套路,都是套路。

江振邦不以为意,和江大鹰对视一眼,得到父亲‘放心’的眼神,便正襟危坐地坐在最靠近门口的沙发上,沉下心来回想起这个年代市政府的伙食标准。

好像不咋地,两菜一汤,少有荤腥,但价格比外面的市价肯定便宜多了,大概是三毛还是五毛钱一份。

因此即便政府拖欠工资,很多干部也会来打卡上班,就是为了这顿午饭,免得在家中开伙的麻烦。

“咚咚~”

“进。”

三分钟不到,房门响起,江振邦离门口最近,立刻起身开门,应该是市长的联络员,一位三十岁不到的年轻男干部,端着托盘,上面有着四个铝制的圆形饭盒。

年轻男干部把托盘放到办公桌上,并依次打开了盖子。

西红柿炒鸡蛋,家常豆腐,茄子炖土豆。

每个饭盒里的菜都是一样的,两个炒菜盖在饭上,茄子炖土豆单独盛在饭盒的分体式小碗中。

“市长,先吃饭吧。”

江大鹰和周立伟两个大局长不用年轻干事伺候,起身做起了服务员。

“好,吃饭。”

刘学义这才抬起头,拿起筷子顿了顿,看向江振邦,问:“你饭量大不大?够不够吃?”

江振邦刚端起了自己的那份饭,坐回沙发上准备开动,闻言立刻点头:“够了。”

“那就别客气了,吃吧。”

江大鹰推了把儿子,让江振邦坐到离市长办公椅最近的那张沙发:“你坐这。”

此举主要是方便刘学义与其对话,他刚才晾着不聊,现在差不多该聊了。

刘学义是军人出身,虽然做过秘书,但也是从基层一步一步走上来的,行事风格是干脆利落的务实派。

以江大鹰的了解,既然刘学义把儿子叫进来一起吃饭,那就不会冷落他太久的,刚才只是刘学义想看看江振邦的反应。

果不其然,刘学义夹了两口菜后,终于同江振邦拉家常似的聊起天来。

“你是在哪上的大学?”

“奉阳工业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专业。”

“哦。”刘学义有点意外:“你学的是理工科专业?”

江振邦说对,并解释:“高中的时候,我求家里给我买了个游戏机,所以我就对电子技术产生了兴趣,报了这个专业。上大学后,我发现自己还比较喜欢政治和经济,也旁听过一些社科类的课程。”

刘学义理解似地点点头:“难怪报告里涉及了一些具体的工业技术。”

然后,他又不咸不淡地说:“我看你对农业也很熟悉,你在报告中一共对兴宁市的大岭、丰台、清河、长茂……等十二个乡镇的地形、土壤、气候进行了说明,并阐述了各自适宜它们的农业发展方向,说的条条是道,我还以为你是学农的呢。”

江振邦摇头道:“没系统学过,关于农业方面的知识是源于家庭。我姥爷在白塔沟村做过大队书记,是省劳模,我两个舅舅也是农民,每年寒暑假我都会去他们那下乡干农活。加上我父亲管理林业工作,平日里耳濡目染,以及这些天的实地走访,我又询问了些当地农民的意见…基于这些,我才能写出那些对策。”

“…你姥爷,省劳模?!”

刘学义思索了一下,才想起江大鹰的岳父可不仅是省劳模,也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之前自己还曾下乡慰问过,于是便问江大鹰:“王庆喜他老人家还好吧?”

“好着呢。”江大鹰道:“吃嘛嘛香,身体倍棒,每天都要下地干活,就是耳朵背了点。”

“那就好。”

周立伟也放下筷子,笑道:“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这句话有失偏颇。但不得不说,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影响还是很大的。”

看刘学义点头同意,周立伟继续道:“市长,坦白讲,我虽然跟振邦一起下去调研过,但等他拿出完整版的报告让我看,我是真不敢想这是他一个大学生自己写出来的东西,非常怀疑老江帮儿子找了什么教授润色过了,后来我又单独跟振邦聊了很多…才不得不信,这真的全是他自己的所思所想。”

周立伟这是在委婉地向刘市长担保:您放心,这份报告绝对是江振邦自己写的,我已经提前考证过了。

但做领导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过于相信下属!

所以刘学义没有表态,而是一手持筷吃饭,一手翻动书页,反问道:“你们也在报告中的几个乡镇工作过,老江你是三溪乡和高家镇吧?立伟局长是大岭乡和东庄镇…你们觉得报告中对兴宁各乡镇的农业产业规划是否合理?有没有可行性?”

江大鹰和周立伟对视一眼,前者谨慎地说:“我和立伟局长没看出过于明显的错漏,具体规划也是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但真要落实的话,还是先要找农业专家来考察验证。”

刘学义嗯了一声,继续一边吃饭,一边看报告,半分钟后,他翻到了报告中的一页,忽然道:“你只写了规划,但没有写工作具体该如何落实,是不懂吗?怎么没问你父亲?”

江振邦问:“一方面是我没有工作经验不好大放厥词,另一方面是篇幅所限…您觉得哪项规划不好落实?”

刘学义随手点了点:“这里提到了‘一乡一品’的概念,大意是要搭建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让一个地区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传统特色和市场需求,选择并集中培育一个或多个具有发展潜力的特色产品或产业,组建合作社互帮互助,从而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产业链……思路很好。但你怎么保证能落地?”

刘学义问完后不等他回答,接着念稿:“要以农业主导,依托当地独特的自然条件、物种资源或传统技艺,发展特色种植、养殖或农产品加工。特色经济作物……”

“要以工业延伸,主要围绕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以及依托地方资源或传统工艺的特色手工业、制造业。农产品加工、手工艺品、特色食品加工等……”

“要以服务业拓展,通过与特色产业结合,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等……”

刘学义大体将报告中涉及“农+工+服三大产业’的对策提取重点,简略说完,最后又道:“你写的这些看起来都不错,但问题是各乡镇的情况不一样,干部的能力也参差不齐,这些规划很难落实,最重要的是有一点你没提到。”

“发展这些产业的钱从哪来?政府没钱,老百姓自己出?即便老百姓愿意做,万一搞砸了,他们的损失谁来承担?”

问题很尖锐,直指实施层面的核心难点,这几乎是所有宏大规划都绕不开的死结……


  (https://www.02shu.com/5039_5039835/43145038.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