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复工、更名
当天下午一点半,孟启辰跟着江振邦,陪同夏朗常务副市长和国资局陈爱军局长,一同前往锦红厂。
现在的锦红厂,领导班子扩充到了九位,之前空缺的三个关键职位,在江振邦这些天的观察和考验下,从厂内提拔上来了三位。
新任的生产副厂长叫韩宝海,是从总装车间升上来的老资历,在工人中有威望,并具备一定执行力和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对原生产线的改造工作上取得了一定成绩。
经营副厂长叫吴振华,三十出头,原销售科科长,口才不错,与各路供应商干都有一定关系。插排和烧水壶的样品材料,都是通过他赊账要来的。
工会主席则是原来的副主席奚望,性格随和,人品在职工中有口皆碑。
“夏常务,陈局,欢迎欢迎。”
当车子抵达,陈玉彬领着一众留守的领导班子成员和技术科骨干,早已在办公楼前等候。
两拨人见了面,没有过多寒暄,直奔主题。
一行人走进了技术科,由奉阳工业学院的技术团和厂里的工程师们,开始为两位领导讲解插排和烧水壶的研发过程,展示零部件样品、工艺流程图等等。
夏朗问了些生产成本和良品率的问题,陈爱军则更关心盈利数字,反复确认这两款产品的利润空间。
厂里的技术人员对答如流,学院的教授们则从旁补充理论依据。
接着,二位领导又去厂子的生产车间,视察改造过的生产线。
江振邦在一旁解释量产新品所需要的设备,以及具体投入金额。
夏朗和陈爱军颇为满意,前者提议到厂子会议室开个会,参加人员不止班子成员,也有中层干部,奉阳工业学院的王斌也带着几位教授出席。
“同志们,今天我跟爱军局长来锦红厂,是遵循孙书记和刘市长的指示,目的是为了了解锦红厂国企改革与振兴工作的进展。刚才看了一圈,我很高兴,也很振奋!”
“锦红厂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拿出两款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新产品,这说明什么?这说明我们的改革思路是正确的,我们的同志是有能力、有干劲的!”
夏朗看向江振邦和陈玉彬,强调道:“这更加证明,锦红厂的领导班子是一个有战斗力的班子。”
“希望你们在江振邦厂长和陈玉彬书记的带领下,继续团结一致,戒骄戒躁,再接再厉,争取早日让产品下线,占领市场!”
掌声响起,热烈而真诚。
接着,夏朗代表兴宁市委、市政府,对奉阳工业学院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言明这是校企合作一个美妙的开端,希望双方未来能有更深入、更广泛的合作。
最后,夏朗表态:“锦红厂的困难,市里是清楚的。光有决心和好产品还不够,启动生产需要真金白银。”
“所以,经市里研究决定,从财政中再挤出五十万,作为锦红厂复工复产的专项资金!”
此话一出,会议室里再次爆发出比刚才更热烈的掌声。
掌声经久不息,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希望的笑意。
“领导慢走!”
“不用送了,抓紧量产,我和陈局长还等着用呢!”
会议结束后,江振邦与陈玉彬领着厂领导班子,将夏朗和陈爱军一直送到厂门口,目送着轿车消失在街道尽头。
“咱接着开会吧。”
江振邦转过身,目光扫过身后的众人,吩咐高志远:“通知所有中层以上干部,现在回会议室,扩大厂务会。启辰,你也留下旁听。”
孟启辰点了点头,跟在人群后面,再次走进了那间气氛已然截然不同的会议室。
接下来的半个多小时里,江振邦没有谈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直接进入了工作部署。
原材料采购、工人培训、生产流程优化、销售网络的搭建、此前被搁置的卫星锅和信号增强器研发项目重新启动,厂里的研发团队,要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这两个高附加值的产品上……
一系列指令清晰果断地发出。
台下干部也是奋笔疾书,没有人露出半点质疑的神色。
虽然江振邦到任不足一个月,但通过之前一桩桩一件件的事儿,让他已经在厂里初步建立了威信。
先前那些疑虑、观望的眼神,如今都变成了信服与专注。
大家看到了实实在在的产品,听到了市领导的亲口承诺,拿到了真金白银的资金,再也没有人怀疑这个小厂长的能力。
所有人都看到了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场面,再不努力,就对不起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
“还有一个事儿,非常重要,之前厂委会研究过了,现在既是通知大家,也是征求意见。”
当工作的话题说完,江振邦清了清嗓子,正色道:“要破旧,就要立新。我们锦红厂以后要做的是新产品,走的是新路子,就不能再抱着老名头不放。‘锦红’这个名字,承载了厂子过去的辉煌,也背负了近几年的困顿和耻辱,所以我们厂必须要改个新名字。”
他拿起桌上的一支笔,在面前的白纸上迅速勾勒起来。
“我跟班子里的几位领导商量了很久,各自想了些新名字,最后达成一致意见,就叫‘兴科’,兴科技术厂。”
江振邦把那张纸举起来,展示给所有人看。
纸上,除了“兴科”两个遒劲有力的汉字外,还有一个简洁而充满设计感的商标:
一个变形的字母X和K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向上飞驰的箭头形态,外面一个不闭合的圆环将其包裹,既有突破之意,又有面向全球的视野。
台下开始响起细微的讨论声,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那张白纸上的新名字和新标志吸引了。
“兴,是振兴,是兴旺、兴盛,也是我们兴宁市的兴。科,是科技,是科学。”
“兴科,往小了说,是要振兴我们兴宁市的科技产业,往大了说是要振兴我们国家的科技产业。”
江振邦的声音不大,但每个字都清晰地送入在场每个人的耳朵里:“未来,我们要做的就是科技产品。小到家电,大到通讯设备…所以锦红这个名字,不够贴切也不够形象,是必须要换的。”
“但大家也是锦红厂的员工,都是锦红厂的主人,改名这个事儿每个人都有份,请各位回去把新名字告诉基层职工,如果有人觉得兴科不好听,寓意不够大,那就多想几个新名字,咱们投票决定。”
“要是大家觉得兴科这个名字还行,没什么其他意见,那明天就开一个职工代表大会,把名字定下来,争取让新产品用上新名字。”
江振邦停顿了一下,给在座的人一个消化的时间,看没有人站出来表示反对,这才宣布散会。
改名这件事,是江振邦在投石问路,为后续将锦红厂由国营厂向公司化改制做铺垫。
虽然江振邦这个厂长依旧想让锦红厂保持百分百的纯国企,但从“国营”到“国有”是从中枢到地方的大趋势,谁也无法阻拦。
这些国营厂必然要从单纯执行国家计划的生产单位,转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并建立现代的企业制度。
江振邦也需要打造一个成功改革的典范,从而推动全市的国企改革工作。
但现在国营厂的职工都是干部身份,是铁饭碗,一下子转变成公司的员工,江振邦怕他们不理解,不接受。
所以先改个名字试探一下,过一段时间等厂子效益好了,自己在厂子中更有威信了,再把厂子公司化改革,阻力也会更小些。
(https://www.02shu.com/5039_5039835/43144994.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