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疯了吧!刚毕业一篇报告惊动中枢 > 第118章 风起于青萍之末1

第118章 风起于青萍之末1


1995年12月30日,星期六。

95年的倒数第二天,北国的风雪似乎也想做最后的冲刺,刮得格外猛烈。

然而,一股比风雪更汹涌的热浪,正从一个小小的县级市兴宁出发,席卷整个奉省,并以惊人的速度向全国蔓延。

这一天,《奉省广播电视报》和《奉阳晚报》的头版,不约而同地刊登了关于兴科公司和其董事长江振邦的深度报道。

报纸刚一铺开,那些醒目甚至有些夸张的标题便牢牢抓住了所有人的眼球。

其中,由《奉阳晚报》王牌记者李建亲笔撰写的报道,最为详尽,也最具深度。

“《二十一岁的厂长,一个东北小城的工业奇迹:八十天从破产边缘到订单过亿》?”

“这什么破标题?”

清晨,奉阳市,某个国营厂家属楼里。

上个月刚领了八千块遣散费的下岗工人扬文海,今年刚五十,作为八级焊工的他因职业病的问题,便戴上老花镜,照例展开当天的《奉阳日报》。

头版头条那加粗的黑色标题,瞬间攫住了他的视线。

“净学些港台那边的浮夸风气。二十一岁?怕不是哪个领导家的公子哥镀金来了吧,妈的,一群狗东西!”

扬文海皱了皱眉,心中不屑,他呷了口热茶,强耐着性子往下看,他倒真想看看这报道写了些什么内容。

**本报记者:李建**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神州大地的今天,东北,这片曾经的共和国工业长子,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阵痛。大批国营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步履维艰,‘下岗’、‘亏损’、‘破产’,成了压在无数家庭头顶的阴云。然而,当记者踏上兴宁这片热土时,冬日的严寒未能冷却我们心中的震撼。】

【在这里,我们见证了一个近乎神话的商业传奇:一个负债千万、濒临破产的国营老厂,在短短八十余天内,脱胎换骨,成为手握上亿订单、产品风靡全国的明星企业。】

【故事要从今年八月中旬说起。当时的兴科公司,还叫锦红无线电厂,一个曾经在东北三省风光无两,荣光四溢的国营厂,见证了无数家庭的第一台收音机。但在1995年8月中旬,锦红厂已经成为了一家负债一千五百万,连续十五个月发不出工资,即将被时代彻底淘汰的破产企业。】

【用工人师傅老李的话说:“厂子黄了是早晚的事,小厂长没来的时候,我们都在等着领遣散费呢。”】

【故事的主角,是锦红无线电厂,而创造奇迹的,就是工人老李说的小厂长、一位年仅二十一岁的大学毕业生——江振邦。】

【一、临危受命,一个人的“长征”】

【当记者第一次见到江振邦董事长时,很难将眼前这个年轻、沉稳,甚至带着几分书生气的青年,与那个力挽狂澜、执掌上亿生意的铁腕厂长联系在一起。他的上位,充满了传奇色彩,却又合情合理。】

【今年七月,刚从奉阳工业学院毕业的江振邦,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急于等待分配一份安稳的‘铁饭碗’。在毕业后的近两个月的时间里,他走进田间地头,踏遍了兴宁市29个乡镇街道,也走进了十五家国营厂。深入车间,与工人、干部交流,最终写出了一份长达数万字,对兴宁县域经济问题剖析得淋漓尽致的调研报告。】

【正是在这次调研中,他与时任锦红厂的陈玉彬相遇。陈书记回忆道:“当时厂子已经到了绝境,已经停产一年了,机器停转、人心涣散。振邦这孩子来调研,我和他聊了几句,发现他不讲空话,直接指出我们技术落后、产品脱离市场的问题,还给我画了几张电路图。我一看,就知道这是个懂行的、有真本事的年轻人。”】

【陈书记的欣赏,为江振邦打开了一扇门。而那份凝聚了他近两个月心血的县域经济调研报告,则为他推开了一扇更大的窗。在完稿后,他毛遂自荐,将报告呈送给兴宁市市长刘学义和市委书记孙国强。】

【两位富有改革魄力的领导,非但没有斥责这个年轻人的‘高谈阔论’,反而从报告中看到了兴宁市经济发展的有力措施,与解国企困境的希望。江振邦因此被破格分配至市委办与国资局,参与到全市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之中。】

“不是镀金的,是写文章写上去的大学生啊?有意思了。”

杨老头看得津津有味,这故事比电视剧还精彩。一个有想法的年轻人,遇上一群有魄力的领导,这本身就是一段佳话。

接着……

【命运的齿轮在此刻开始加速转动。在陈玉彬书记的号召下,锦红厂率先响应全市国企改革号召,他提议召开了职工代表大会,决定打破常规,面向社会公开聘任厂长。在全厂职工和老书记的共同举荐下,刚刚在市委站稳脚跟的江振邦,又被推到了改革的第一线。】

【‘说实话,知道这个聘任后,当时的我非常震惊,’江振邦在接受采访时坦言,‘我当时真想跟领导说,你们还是另请高明吧。但转念一想,既然组织和工人们都信任我,那我就硬着头皮试一试,不能辜负了这份期待。’】

【8月22号,江振邦正式上任,起初,他面对的是一个烂摊子:人心涣散,负债累累,没有技术,没有销路。而他的破局之道,精准而高效。】

【第一步,技术革新。他第一时间联系母校奉阳工业学院,校领导大力支持,双方促成了国内领先的‘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平台,将最前沿的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在双方后续合作中,共发表核心论文130余篇,诞生了125个国家专利,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升级等多个领域……】

【第二步、市场导向。他砍掉了过时落后的老产品线,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和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敏锐地捕捉到了当时市场上电源插排和“烧的快”烧水器普遍存在的安全隐患。他亲自带领技术人员,不眠不休攻关三天三夜,研发出国内第一款“安全过载保护插排”与防干烧自动跳闸的“电热水壶”。仅仅一个月,“兴科牌”插排和电热水壶便火遍大江南北。】

【二、点石成金,深藏功与名】

【如果说插排和电热水壶的成功只是小试牛刀,那么信号增强器和VCD项目,则彻底奠定了兴科的行业地位。江振邦似乎拥有一种“点石成金”的魔力,他总能预判市场的下一个风口。】

【当记者问及他成功的秘诀时,他只是淡淡一笑:“懂技术,懂市场,更要懂管理。”】

【他懂技术、懂市场,所以决胜未来;在锦红厂改制转型成兴科技术有限公司,刚刚扭亏为盈之际,江振邦便以惊人的魄力,将全部利润投入到技术门槛更高的VCD领域,并亲自南下鹏城,锁定了核心解码芯片与激光头的供应,解决了当时VCD普遍存在的读碟卡顿问题,一举奠定了兴科VCD的技术优势。记者在兴科公司亲眼见证了他们VCD样机的演示,其画质之清晰、播放之流畅,远超市场上任何一款同类产品。】

【他懂管理,所以他大刀阔斧地改革工厂僵化的管理制度;实行绩效考核,将利润与员工收入直接挂钩。庆功大会上,他当场补发了拖欠的三个月工资,并向技术团队发放了三十万元巨额分红。那一刻,记者在现场看到,无数老工人热泪盈眶。】

【三、国企改革的探路者,无私的“又红又专”】

【最让记者动容的,是江振邦的格局与胸怀。在兴宁市推动的国企股份制改革试点中,作为主导者的江振邦,手握着让企业起死回生的天大功劳,却毅然放弃了个人持股的机会。】

【他对市领导说:“我不能带这个头,厂子是国家的,是全体职工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我是国家干部,是党培养的我。我和管理层可以拿与业绩强相关的岗位股、期股,但在岗就在,离岗就自动取消。”】

【他还说:“如果改革就是为了让厂长发财,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的走了邪路了!国企改革必须保证公平公正公开,必须保证工人阶级根本利益,必须保证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共同福祉,我一定要做到这三个必须!”】

【他不仅这么说,也这么做。在他的带领下,兴科公司至今仍是百分之百的国有独资企业。】

【他主张在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中,工人、管理和专家三结合,共同解决问题。】

【他主张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连他这个董事长也不能例外,每周得要抽出至少半天时间到流水线工作。】

【他主张管理层可以拿与业绩强相关的期股,但离岗后必须自动取消。这种“以身作则”“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无私精神,让我们看到了新一代国企带头人“又红又专”的闪亮本色。】

【如今,兴科公司手握近一个亿的VCD意向订单,三千五百多万预付款已经到账。曾经破败的厂房灯火通明,工人们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一个濒死的国营老厂,在短短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从负债千万到营收过亿的华丽转身。】

【兴科的成功,不是偶然。它背后是一位青年干部的远见卓识,是兴宁市委市政府敢于打破常规、大胆启用人才的魄力,是奉阳工业学院的老师和校领导们对学子的鼎力支持,更是国企在市场化改革中自我革新、浴火重生的生动写照。】

【这里,记者想引用兴宁市委书记孙国强的一段话:“兴科公司的成功,不是偶然,它是我们兴宁市乃至整个奉省深化国企改革的一个缩影。它证明了,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国营企业完全有能力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兴科之路,值得所有仍在困境中挣扎的国营企业深思与借鉴。】

杨文海通读了一遍,又读起第二遍……

最后,杨文海放下报纸,摘下眼镜,揉了揉有些发酸的眼睛,心中却是波澜起伏,脑海里不断回想着报道中的几句话……

【我是党员!】

【厂子是国家的,是全体职工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是党培养了我!】

【国企改革必须保证公平公正公开,必须保证工人阶级根本利益,必须保证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共同福祉,我一定要做到这三个必须!】

“党啊~我下岗的时候…党在哪啊?咳咳咳~我艹你妈的……”

杨文海忽然嚎啕大哭,电焊工尘肺让他在哭的时候胸闷气短,他却依旧泪如雨下,粗糙的手掌如何抹了好几把,才算止住势头。

缓了一会,杨文海缓缓起身,走到了家中那台黑白电视机前,那是二十年自己获得劳模奖励的奖品,奖状还在墙上贴着呢。

但杨文海没去看,而是低下头瞅了瞅连接插座与电视机的白色插排,兴科二字与XK的商标尤为醒目。

他抚摸了两下,走到茶几旁拿起电话,拨给了远在首都开录像厅的儿子。

“喂,看见没看报纸啊?”

“咱们奉省出了个二十一岁的天才厂长,叫江振邦,他搞了个VCD。你之前不说要换设备么,买这个吧,这还是咱们奉省自己的牌子,国货!”

“哦,兴科牌的!你别买错了。”

儿子有点不耐烦:“哎呀,您不用操心那个了,爸你现在也下岗了,嘛时候来首都跟我一起住啊?你一个人老家我不放心。”

杨文海不理,儿子在京城呆了十来年,东北口音带着一股子京片子味,他听不惯,只是继续道:“你买这个,这个厂长是党员,你买它的产品。”

儿子嗤笑:“什么党员八员啊,我还……”

“你闭嘴!”

杨文海怒了:“这是好党员,是毛主席的干部!”

“……”

电话那头沉默了,杨文海声音放缓:“你买了它,我就去首都。”

儿子一口答应:“好好好!我现在就买!兴科牌?你来吧!我全换成这个!”


  (https://www.02shu.com/5039_5039835/43144951.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