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我在卧龙岗剧透三国 > 第四十二章:云长纳言,少年智计安关公

第四十二章:云长纳言,少年智计安关公


当阳长坂坡。

关羽正指挥士兵们紧张地构筑工事,砍伐树木堵塞道路,挖掘壕沟,布置绊马索,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然而,他的眉头却始终微微皱着。

“将军,这山林茂密,虽然利于隐蔽,但火攻之计,恐难以大面积展开。”

副将周仓忧心忡忡地说道,“且曹军先锋乃夏侯渊,此人悍勇善战,警惕性极高,我等伏兵数量有限,若不能一击奏效,被其识破,反受其制!”

关羽心中也是此意。诸葛亮的计划是好的,但具体实施起来,却有诸多细节问题。

比如,火攻的引火物如何布置才能确保效果?

伏兵的具体位置如何安排才能既隐蔽又能及时出击?

如何确保夏侯渊的全部兵力都进入伏击圈,而不是只有一小部分?

这些问题,都让身为主帅的关羽感到一丝棘手。

他虽然勇冠三军,但在这种大规模伏击战的细节布置上,确实不如诸葛亮那般运筹帷幄。

“唉,若是军师在此,或可解惑……”关羽轻叹一声。

就在这时,一名亲兵匆匆来报:“将军,前方斥候回报,子龙将军和诸葛彦先生派人送来了曹军最新动向,还有……诸葛彦先生给将军的一封信!”

“诸葛彦?”关羽一愣,接过亲兵递过来的竹筒,倒出里面的纸条和一封书信。

纸条上是曹军的兵力和大致行进路线,与之前的情报基本一致。

而那封书信,却是诸葛彦亲笔所书,专门针对当阳设伏的细节问题提出的建议。

关羽带着一丝疑惑,展开了书信。

只见信中,诸葛彦首先分析了夏侯渊的性格特点——勇猛有余,沉稳不足,立功心切,容易轻敌冒进。

然后,针对关羽可能遇到的难题,诸葛彦提出了几点具体建议:

一、火攻之法,不宜求大而全,应“多点开花”。在曹军必经之路的狭窄处、转弯处、以及两侧易燃的灌木丛中,大量布置引火物(如硫磺、硝石、干燥柴草等),并以油脂浸泡,确保一点即燃。

同时,派遣熟悉水性的士兵,在附近河流上游隐蔽,待曹军半渡之时,可纵火船顺流而下,配合陆上火攻,效果更佳。

二、伏兵部署,应“梯次配置,重点突出”。主力伏兵(关羽本部)隐蔽于当阳最险要的“一线天”两侧高地,待曹军主力进入“一线天”后,断其首尾。

张飞部伏于“一线天”后方出口,防止曹军突围。黄忠部伏于左侧山林,以强弓硬弩压制。魏延部作为机动,埋伏于右侧平坦地带,待曹军混乱后,从侧翼冲击。

三、诱敌之法,应“欲擒故纵,示敌以弱”。子龙将军会将夏侯渊引至“一线天”入口,然后佯装力竭溃败,丢弃大量旗帜、军械,引诱夏侯渊全军追击。

同时,可在入口处故意留下少量“老弱残兵”进行抵抗,被曹军轻易击溃后,更能助长其轻敌之心。

四、为确保夏侯渊全军进入,可在伏击圈外围,不设置任何伏兵,让其斥候探查不到任何异常,彻底放松警惕。待其先锋部队通过“一线天”,中军进入一半时,再发动攻击。

书信的最后,诸葛彦写道:“云长将军神威盖世,统兵有方,此计若行,夏侯渊必入我彀中!侄儿在前方遥祝将军旗开得胜,大破曹贼!”

关羽越看,眼中光芒越盛!

诸葛彦的这封信,简直是雪中送炭!他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切中要害;给出的每一个建议,都细致入微,可行性极强!

尤其是对夏侯渊性格的把握和火攻、伏兵的具体布置,更是让关羽茅塞顿开!

“妙!妙啊!”关羽忍不住抚掌赞叹,脸上的愁云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信心,“思诚此子,真乃奇才!年纪轻轻,竟有如此见识!有此良策,何愁夏侯渊不破!”

周仓在一旁也看得连连点头:“诸葛先生所虑,确是周全!如此一来,我军胜算大增!”

关羽深吸一口气,眼中闪过一丝厉芒:“传我将令!即刻按诸葛彦先生信中所嘱,调整布防!务必做到天衣无缝,让夏侯渊有来无回!”

“遵命!”

得到了诸葛彦的锦囊妙计,关羽如虎添翼,当阳长坂坡的伏击部署,立刻变得更加完善和致命。

一个针对夏侯渊先锋部队的天罗地网,正在悄然收紧。

而这一切的幕后推手,正是那个远在前线、年仅十五岁的少年——诸葛彦!

当阳长坂坡的布防,因为诸葛彦的一封书信,发生了微妙而关键的变化。

关羽按照诸葛彦的建议,将原本集中布置的引火物,改为多点开花。

士兵们隐蔽地在“一线天”峡谷两侧的灌木丛中、岩石缝隙里,以及道路中央的凹陷处,大量埋设了用油纸包裹好的硫磺、硝石和干燥柴草。

这些引火物体积小,隐蔽性强,不易被发现,却能在点火后迅速燃烧起来。

同时,关羽抽调了一百名熟悉水性的士兵,交由周仓带领,秘密前往“一线天”入口处的河流上游,准备了十几艘装满易燃物的小船,只待时机成熟,便纵火顺流而下。

在兵力部署上,关羽也进行了调整。他亲率本部最精锐的两千校刀手,埋伏在“一线天”最狭窄处的两侧悬崖之上,这里地势最高,视野最开阔,也是发动总攻的最佳位置。

剩余的三千士兵,则由副将率领,分别埋伏在峡谷入口和中段,负责截断曹军的退路和分割包围。

张飞的五千兵马,被部署在“一线天”后方的出口处,那里是一片相对开阔的山谷,张飞在此构筑了简易的防御工事,如同一只猛虎,蓄势待发,准备给突围的曹军致命一击。

黄忠的三千兵马,则全部埋伏在左侧山林中,他们携带了大量的强弓硬弩和火箭,占据了有利地形,只待曹军进入峡谷,便以箭雨覆盖。

魏延的两千机动部队,则隐蔽在右侧相对平坦的地带,这里看似不利于伏击,却是曹军一旦混乱,最可能寻求突破的方向。魏延在此设伏,正好可以出其不意,从侧翼冲击敌军。


  (https://www.02shu.com/5039_5039809/50247798.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