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北京市农业局
北京市农业局,外表是一栋灰扑扑的四层办公楼,墙面有些斑驳,木质窗框上的绿漆已经开裂剥落。走廊里光线不足,弥漫着旧纸张、墨水和劣质烟草混合的气味。小李引着陈飞来到二楼东头一间挂着“技术处”牌子的办公室。
办公室不大,挤放着四张老式木桌,靠墙立着几个文件柜。此时里面已有三个人。坐在靠门位置的是一个四十多岁、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戴着深度眼镜的中年人,正拿着放大镜仔细查看一张图纸。里面两张桌子拼在一起,旁边坐着两个年轻些的,一个在抄写文件,另一个在拨弄着算盘。
“王主任,各位同事,这位就是新调来的陈飞,陈副处长。”小李介绍道。
看图纸的中年人抬起头,扶了扶眼镜,打量了陈飞一眼,脸上没什么表情,只是微微点了点头:“王振山。”算是打过招呼,然后又低下头继续看图纸,态度颇为冷淡。
另外两个年轻人连忙站起来。抄文件的叫刘援朝,算盘的叫孙卫东,两人脸上都带着点好奇和拘谨,恭敬地喊了声:“陈副处长。”
陈飞脸上带着微笑:“王主任,刘同志,孙同志,初来乍到,以后还请多多指教。”他的目光快速扫过,将每个人的反应尽收眼底。王振山的冷淡在他意料之中,自己这个空降的副处长,显然不是所有人都欢迎。
小李把陈飞领到靠里窗一张空着的桌子前:“陈副处长,这是您的办公桌。王主任,人我带到了,就先回办公室了。”
小李走后,办公室气氛有些微妙的凝滞。王振山依旧埋头看图纸,仿佛陈飞不存在。刘援朝和孙卫东对视一眼,有些不知所措。
陈飞也不在意,自顾自地坐下,用手抹了一下桌面,一层薄灰。他起身去水房洗了抹布,回来仔细擦拭桌椅,又从随身带的包里拿出自己的钢笔和笔记本摆好,动作从容不迫。
做完这些,他主动走到王振山桌前:“王主任,我刚来,对处里的工作还不熟悉,您看有没有之前的文件、报告或者项目资料,我先学习了解一下?”
王振山这才再次抬起头,推了推眼镜,从旁边一堆文件里抽出薄薄两本册子,递过来:“这是处里去年的工作总结和今年的初步计划,你先看着。具体的,等下周处务会再说。”说完,又补充了一句,“陈副处长年轻有为,从地方上来,想必是带来了不少先进经验。”
这话听着客气,实则带着刺,暗示陈飞是“地方上来的”,未必了解首都的情况。
陈飞仿佛没听出弦外之音,接过册子:“王主任过奖了,我是来学习的。京城藏龙卧虎,以后工作上还要靠王主任和各位同事多支持。”
回到座位,陈飞翻开那两本册子。内容大多是些程式化的官样文章,真正的技术核心和当前面临的棘手问题,几乎没提。他心下明了,这是给他这个新来的下马威,也是试探。
陈飞也不急,沉下心来阅读,偶尔在一些看似平常的语句下用笔画线,或者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记录几句。他看得极快,迅速抓住这个时代文件里隐藏的关键信息和逻辑漏洞。
中午,刘援朝和孙卫东客气地邀他一起去食堂。食堂在大院后面,排队打饭的人很多。饭菜很简单,主食是玉米面窝头和高粱米饭,菜只有熬白菜和一点咸菜,几乎看不到油腥。打饭的师傅看到生面孔,多看了陈飞两眼。
吃饭时,刘援朝和孙卫东话多了些。从他们略带抱怨的叙述中,陈飞了解到,技术处目前主要就是应付上级的各种汇报和统计,真正的技术革新项目很少,经费和物资指标卡得极死。王振山是个老技术,性格有些古板,不太擅长争取资源,处里在局里地位不高。
“咱们处,就是个清水衙门。”孙卫东压低声音说,“有点门路的,都想往计划处、生产处调。”
陈飞默默听着,心里有了底。
下午,陈飞继续看资料,偶尔会就册子里某个模糊的技术参数或表述,向王振山请教。他问的问题都在点子上,既显示了他认真看了资料,又恰好触及王振山这个老技术在乎的专业细节。
起初王振山还只是敷衍地答两句,但陈飞的问题逐渐深入,甚至引用了他在地方上搞改良脱粒机时遇到的一些实际案例和数据对比,思路清晰,数据扎实,让王振山不得不正视起来。
“这个地方的传动效率,如果齿轮模数选择再优化一下,是不是能再提升百分之五到八?我在下面见过类似的改进案例……”陈飞指着册子里一处含糊带过的地方说道。
王振山忍不住凑过来,拿起放大镜仔细看:“嗯?这里……按理论计算是有空间,但加工精度……”
“可以用刮研工艺配合选配法,虽然费工,但能解决一部分精度问题。”陈飞适时补充。
王振山惊讶地看了陈飞一眼,没想到这个年轻人不是只会纸上谈兵,居然连刮研、选配这种老工匠才熟悉的工艺都懂。他脸上的冷淡缓和了些,开始和陈飞讨论起技术细节。
刘援朝和孙卫东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王主任可是局里有名的倔脾气、技术痴,平时很少跟人聊得这么投入。
快下班时,局办公室通知,明天上午九点,局领导要听取技术处关于下半年重点工作的汇报,点名新来的陈副处长也要参加。
王振山皱了皱眉,显然对这次汇报没什么准备,或者说,没什么能拿得出手的“重点”可汇报。
陈飞心里却是一动。机会来了。
下班回到招待所,林婉已经用陈飞早上“买”回来的富强粉和猪肉,加上一点青菜,做了手擀面和一盆香喷喷的肉卤子。小满吃得头都不抬。
“单位咋样?同事好相处不?领导没为难你吧?”赵春梅连珠炮似的问。
“挺好的,娘,您别担心。”陈飞扒拉着面条,语气轻松,“同事都是搞技术的,实在。领导嘛……明天有个会,正好说道说道。”
晚上,等家人都睡下后,陈飞意识沉入系统。他需要为明天的汇报准备一点“干货”。
他的目标是——一份《关于利用现有工业基础提升小型农用柴油机综合效能的若干可行性建议(初稿)》。
集中精神,构建内容框架:针对目前国内普遍使用的195型等小型柴油机,提出三到五项切实可行、无需大量新材料新工艺、主要依靠优化设计和调整就能实现的改进建议。比如,进排气道的局部修型以减少阻力,喷油泵柱塞偶件的选配和研磨以提高燃油雾化效果,以及针对北方寒冷地区的简易冷启动辅助装置设计思路等。每一项建议都附带简单的原理说明和预期的效果提升(控制在5%—15%之间),引用的数据和案例都伪装成来自“实践经验总结”和“与老师傅交流心得”。
【认知判定中……目标物质:技术建议文稿。认知清晰度:95%。符合创造条件。】
【创造消耗预估:500闪购币。是否创造?】
“创造!”
一份字迹工整、经过反复修改的手写稿出现在空间。
(https://www.02shu.com/5039_5039763/11111031.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