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学技术?挑十年粪
王富盛回头看去,发现和那几名外国人一起进来的人,竟然都是张震华的下属,之前都见过。
这几人见到王富盛也是,主动与王富盛打招呼。
“王同志好!”
外国人看见自己叫来的人居然和对方打招呼,立马气的问道:“这是怎么回事?”
那人解释道:“你们要找的人,就是这位王富盛同志。”
“什么?”
这下,不仅仅是外国人傻眼了,王富盛也没弄懂怎么回事。
“王同志,这件事还请你跟我们去一趟,由张同志来告诉你。”
于是一行人都被带去了张震华那边。
张震华在听说了事情的情况后,先是与王富盛和蒋小红打招呼。
然后让人带着蒋小红去一旁休息。
“蒋同志你放心,不会有事的。”
见蒋小红脸上有些担忧的样子,张震华解释道。
在蒋小红走后,张震华说道:“这位是得知了咱们粮食问题解决,特地来学习技术的。”
原来,自从王富盛在全国出名后,关于他解决粮食问题的事情也已经被传到了国外。
他们或许并没有粮食问题,但是也想来见见王富盛,学习学习技术,想要把技术带回去。
在解释完以后,那几个外国人对王富盛的态度也立马变了。
“哦!亲爱的王同志,之前的事情很不好意思。”
其实王富盛是能听的懂英文,并不需要翻译。
“张局,我的技术,他们学不了。”王富盛懒得与这帮外国人对话。
“小王啊,我明白你心里怎么想的。”
张震华拉着王富盛走到一边,小声说道:“说实在的我也不愿意,但毕竟现在情况与以往不同,咱们在面上的事情还是要做好。”
“至于怎么做,你应该比我清楚。”
王富盛听了张震华的话,也明白,这不仅仅就是技术的问题,还有这种所谓的国际友谊关系。
“行吧,那告诉他们,在我们这做农活十年,就能学会。”
很快,负责翻译的人就把王富盛的话翻译了一遍。
听了翻译的外国人,瞬间暴跳如雷“什么?十年!为什么需要这么久。”
这一次,翻译都没有来得及翻译,王富盛直接回答道:“我们世世代代种地,那些技术都是几代人上百年,上千年凝聚出来的智慧,让你十年,能学到皮毛就不错了!”
外国人懵了,他看向翻译,
翻译也懵了,王富盛的回答与对方所问的并没有问题。
难不成王同志也会外语?
于是翻译先是把王富盛的话再度翻译一遍,再把刚刚的情况说给张震华听。
张震华也是有些惊讶,王富盛居然能听得懂外语!
反正王富盛的态度就在这,学东西?不可能!
哪怕自己并不是靠着空间,而是真的有技术,也不可能会教给他们。
“告诉他们,王同志已经说出了条件,遵从与否,看他们自己。”张震华说道。
在听到翻译后,几名外国人沉默了。
他们的目的在王富盛面前早就暴露无遗。
如果是别人,可能真的会说出来。
因为很多人还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
但王富盛可不一样,别说现在,哪怕未来是什么样子,他都一清二楚。
就是见不得有这样的人才出现。
心生嫉妒而已。
王富盛都懒得拆穿他们。
“既然王同志都这样说了,那我们答应。”外国人几个都答应了下来。
他们来此都是有任务在身,自然要为了任务走一步看一步。
大不了就是离开这里。
结束了讨论后,张震华又带着王富盛去了另一个房间。
“王同志,对于那些人,你有什么打算?”
“很简单,就是让他们挑大粪,用不了多久,他们自己就会离开。”
王富盛回答道。
“看来你还是很了解他们啊,对了!你是怎么能听的懂洋文?”
“这个……我后来有机会都会多学习,洋文也是偶然之下学会的。”王富盛赶紧解释。
学洋文没事,只不过大多数会洋文的人,那都是有过出国经验。
王富盛肯定没有,说不定他以前遇到过什么洋人,然后教会了他。
这也是有发生的。
随后,王富盛就开始把关于大西北工作的事情汇报给张震华。
之前常浩已经把部分汇报过。
当时张震华就已经被王富盛的能力所震惊到。
当现在,王富盛竟然说,他已经完成了初步任务,并且在一年到三年内,就会彻底成为新的粮仓,
这让张震华一时间有些不知道该怎么说。
“张局,既然汇报结束,我就带着我媳妇回去了。”
王富盛刚要离开,张震华就叫住了他,
“别着急,有一样东西要给你。”张震华拿出的是一本新的证件。
王富盛拿过来一看,顿时有些倒吸一口凉气。
居然是国家级院士证明!
这……这可是第一批院士证!
作为后来人的王富盛,不可能不知道这东西的珍贵与荣誉。
“这是特别给你的奖励,也感谢你为更多的人做贡献。”
王富盛闻言笑道:“张局你这话说的,都是我应该做的。”
拿着院士证,王富盛也是爱不释手。
这就相当于特批权利了!
“不过,有一件事,还是需要与你说一下。”
“尽管说!”王富盛现在心情大好。
“关于全国粮仓的事情,你应该有所了解吧?”
国家级粮仓,那可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因为粮食产量问题,北方一共有两座粮仓。
也是全国唯二的粮仓。
“为了应对粮食问题,大西北这次应该用不了几年,就能发展成新的粮仓。”
“但上面希望你能够再努努力。”
王富盛听了问道:“还要去西北?”
张震华摇摇头:“并不用,而是想在你的老家,上岗村开始,逐渐扩大粮食种植,形成一个新的粮仓。”
听了张震华的话,王富盛算是明白了,就是任务又重了。
这国家级粮仓,和普通粮仓,可是两个概念。
尤其是像上岗村这样,靠近南边的。
本身土地面积就不大,往后城市化发展会更迅速。
而且还不如北方的地,种出出来的粮食完全不一样。
唯一的办法,就是实现一年两种。
但是这个技术,还要等那个人的出现才行。
自己能做的,就是在一年一种的基础上,加大产量才行。
(https://www.02shu.com/5039_5039733/11110969.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