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魏吴联盟,汉出兵吴
很快在太傅的努力下,吴帝终于是开口,既然你们不愿意割地也行,那就赔款,多不要就十万钱,粮十万斛。
这点东西对于以前的魏国而言,根本不算什么,可是现在的魏国却是有点紧,毕竟国土损失了大半,此时每一点钱每一点粮都要精打细算,这突然的要这么多魏帝一时间也是感觉到了紧缺,但是没办法只要不割地,钱财什么的紧一紧也会有的。
魏帝很快就准备把赔给吴的财粮送到吴,而吴也同时宣布和魏进行战略性的同盟,从此罢兵不前。而是转兵向荆州,希望可以拿下荆州全境,毕竟也是曾经属于吴的,被那汉借去这么久也应该还了。
吴的政策对于汉来说很是不好,因为汉的进攻战略可能就因为吴的战略发生变化,而产生影响。毕竟在荆州无战事的时候,汉军能够抽调一些兵力和大将去援助其它几路。
在送走晋使之后大臣们都是来到丞相府中,询问起那在大殿中说的魏帝派使的事,孔明对着众人做出了简答,证明了为的确是对吴进行了派遣使者,而最大的可能就是联吴,而吴国也有很大的几率会答应魏帝的意思,当然吴帝也会在其中谋取一些好处。不过结局孔明已经料到,那就是吴议定会和魏联盟,不再和汉联盟,不久恐怕就会得到消息。
很快就如孔明所料一般,魏帝和吴帝几乎是同时宣布他们两家达成了战略同盟,而吴与汉也将不再联盟,而魏吴达成的联盟中就有,汉吴保持现在疆界不变,如果吴国可以,可以再魏受到汉的攻击时希望能够出手相助,不是帮助魏军抵御汉,而是协同魏进攻汉地。当然魏帝此时已经是不把荆州剩下的几郡当做是汉的而是吴的,毕竟那里本来就是人家吴国的,当然曾建也属于过魏,只是当时没守住罢了。
魏帝不管怎样的心机,都是被孔明提前料到,等到这个消息一确定,孔明就是上表奏于汉帝,说起对长沙,贵阳,零陵三郡的军事行动,毕竟此地是当年先帝北伐的时候为了伙同吴出兵,割让给吴的,此时吴既然不再和汉同盟,那么就要收回荆州全境。
汉帝只是批了个:准。字,剩下的酒都交给孔明去办,而孔明则是开始调兵遣将,先是把城都学院的高材生们都是调给了荆州,还有就是一州兵马调派了两万,同时领军的就是张颌,于禁,文聘三人,加上他们三人的本部亲兵刚好分配成每人七千人马,同时文聘领领水军五千人,其他两将都是没有水军。不是孔明突然的酒放心让这三人领兵,而是这三人说过,除了对魏的用兵之外,其他诸如对吴是可以参战的,而此时汉军将要面临的是三方作战,地方守将不可轻调,能领军作战的本来也就不多,如今正好可以让三恩参战。等到这三人带着两万多人赶到荆州,关平也是带着原随关公的荆州兵一万人赶到,再加上薛冰自己手中的三万荆州兵总共就汇集了六万大军。大军到时,孔明军令也到,那就是任命薛冰为主将,徐庶为军师将军,随军参谋。而关平则是被命在荆州坐镇,所以薛冰能够调动的只有五万人,如果还能凑齐的兵力恐怕就是樊城的陆逊,不过陆逊手底下的两万汉军是留着以备不时之需的,因为他的前方就是赵云的和庞统魏延姜维三人总管的四万大军,北面则是马超,关兴,张苞,洛阳驻守,只有这一路还没有具体的军事安排。这里说一下,新年一国,孔明就是收了邓艾姜维为徒教导谋略的方面,正好赶上汉军要对魏进攻,所以写信给赵云,庞统二人希望赵云能够收姜维,邓艾为徒教导武艺,同时还让庞统帮助教授智谋,此刻孔明是把自己的爱徒完全的交与二人,一来可以学习,二来还可以在这战场上历练。
如此汉军对魏对汉的安排就是明显,很快汉帝就是下旨命令正魏大将军更为征吴大将军,只是名号换了一下,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动。不过以此也能够看出,薛冰以后恐怕就要一直的和吴对战了,自从没了关公的猜忌,薛冰终于是可以再荆州放开手脚的干一场,不是自己不念亲情,而是自己身为汉将也就只能为汉而战。当然此时的薛宁因为功课还没有学完,没有调到其他地方,而是继续学习,每当听到前方有大战要发生,急的是不知道该如何表达。
而本来准备搬家的薛府,突然的因为东吴毁了盟约要和汉开战,薛冰为了避嫌,则没有让搬家,而二子薛文则是离了家,年纪小小的就参加了长安学院和成都学院的交流,去成都游学去了。整个薛府本来都是已经做好了把家的准备,奈何发生如此大事,只能不搬。孙尚香听到自己的哥哥已经好似拍派了大军准备和薛冰交战,心理面也是很急,不管那边胜利自己都是高兴不起来,那是因为自己的亲人一方必定失败了。如此孙尚香只是期望,期望自己的亲人不要受伤,胜败也就不敢在考虑了。
张颌,于禁,文聘三人带领的大军分成三军驻扎在了自己的驻地,而薛冰也是开始点兵,带着两万五的大军也是除了荆州城开始了出军行动,同时着急三将来商议军事,当然身为随军军事的徐庶当然是不能忘了的。
很快在军师的建议下,汉军就是开始了出动,文聘的水军打头阵,先过湘水先攻长沙,这也是关公当年的行军路线。而汉军大军剩下的则是分成两部分,命令张颌,于禁为先锋,领军先行,薛冰带着两万五的大军为后,护送着粮草前行。
汉军这边一动,早就把兵调回来的吴帝,就是命令周瑜带领大军迎敌,吴帝的意思就是希望能够吴兵不要负了帝望,无论如何一定要攻城略地,我们吴兵是比魏军还要强的,不会被汉军攻入国境,因为前面就已经展现出了很多,关公攻吴,关公身死。魏帝攻吴,魏帝身死。如此可以看出我吴兵之胜,我军不会强攻防御难道还会输给其他国么?
吴帝的指示很快就被州执行。在得知汉军大军杀向长沙后,周瑜领着大军也是赶来,以大将嘉兴侯为先锋,领着吴兵两万,在长沙城外扎营,自己带着大将甘宁,丁奉,徐盛,潘璋四将随后领着大军四万杀来。看周瑜这架势不是准备守城,而是准备和汉军面对面的较量,难道周瑜以为自己手下的吴兵可以胜过汉军,手下的大将能打得过汉将?
先不管吴兵怎样准备,单说汉军这边,等到文聘水军帮助先锋过了淮河,并在长沙城西站住脚,大军也是开始在文聘水军的帮助下往长沙城而去。长沙守军一边派人去通报周瑜,一边加紧防御,很快汉军根本就没有先攻的意思,而是等着吴兵大军赶来。既然吴兵要战,那么汉军也是不畏战的。
很快汉吴两军就是开始形成对持,两军先锋已是交战几合。忽悠胜负,等到大军在战时吴兵却是在周瑜的命令下没有再战。汉吴兵动,天下皆知,接着就是听到晋军攻克范阳的消息,接着就是燕王,幽王二人被迫兵退辽东,在辽东残守。此时公孙渊再也没有了起兵的时候那种意气风发。
终于在迫于司马昭司马师的军威,和外族联合起来,以此来对抗晋军。燕军在苟延残喘,晋军却是意气风发,司马懿在司马昭司马师攻克范阳之后,就是迁都到范阳,同时仿效汉军的军制,在范阳开始军改进行新兵训练。有这司马懿这样的智而奸的人来在新建的培养人才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办法,新军规模不多也就三万,以此裁撤了投降的燕军多半,才是留下了这么点人。有了新兵也有了训兵的办法。当年司马懿也是和曹真一样主张魏军军改的,所以对于新军训练之法知道的非常详细,毕竟曹真要在外带兵,司马懿无事可做就去研究这新兵训兵之法。
如今正好可以用到,司马懿对自己当年认真研究者新兵新训之法感到满意,司马懿不仅知悉新训之法,还在这基础上有了新的创新,司马懿有这样的想法就是给自己的新军一个响亮的名字,以此来和汉吴魏争锋。
此时最急的莫过于魏军,在晋军的大杀特杀的时候,魏军却是没能向前一步,无论曹仁如何努力就是很难攻下渤海郡。而因为司马懿的计谋魏军已经开始出现疲势,对曹仁的军令也是有了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概念。很快就是司马懿的二子司马昭带着一万百战之兵赶到高阳县开始驻军,只要等到司马师大军攻下辽西,灭掉公孙渊,平了自己的大后方,到时候就是晋军对魏用兵的时候。
晋军两路兵马不足五万,魏军总兵马确实有十一万之众,但是即便如此还是不能攻下渤海郡,不是魏军不用功,只是司马懿智算天下,非是常人能及。所以魏军止步不前。而魏国上下本来有着近四十万的大军,此时在冀十一万,并州有一万,徐州有五万,寿春有六万万,襄城有十万,虎牢关有三万,邺城有一万还有数千的虎豹骑。整个魏国的军事力量此刻因为吴的收兵终于是可以调动,于是徐州,寿春都是派兵往北,但是魏帝思虑的很多,那就是自己这样下去会不会胜利,当年武帝可以以少胜多平定北方,自己不知道可不可以以多胜少平定北方。
曾经魏武帝就说过,北方乱则全国乱,意思是要派军在北方,以来防止外族入侵二来可以预防那些辽西大族们有不臣之心,可惜魏文帝的时候就是把北方的军队撤回大半,主要是魏军北定外族,外族不敢南下,如此文皇帝才抽兵出来,分派各地,以此来达到自己的战略目的,哪想到外族不敢入侵,贼心不死的公孙家居然敢反,如此才造成了这么一场亡国的北方之祸,如此血的教训真还是自作孽啊!
(https://www.02shu.com/5039_5039663/11110996.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