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重生1983:我靠打猎带领全家致富 > 第281章 硬通货

第281章 硬通货


这回,李小娟没亲自送去。

她把布兜交给周秀琴,让她送到东屋,交给杨玉凤收好。

等这事儿安排妥当,李小娟转头看向郑学坤,笑着说道:

“郑师傅,你爷俩别走了,就在俺家吃顿饭呗。”

“啊……这……”

郑学坤本来下意识就想推辞。

可抬头一看天色,早就暗了,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路上连个卖饭的摊都没有。

与其饿着肚子摸黑赶路,不如留下凑合吃一口再走。

“这样会不会给你们添麻烦?”

“哪儿的话!哪儿的话!”

李小娟连连摆手:“就是多加双筷子的事儿,哪有啥麻烦的。”

说完,她招呼夏东青几个把炕上的小桌子搬下来。

剩菜热一热,再添两样新炒的,一顿饭轻轻松松就凑出来了。

“山子,你晚上也别回了。”

“行,婶儿。”

周小山应得干脆。

他本来也没打算走。

早回去也没啥事,不如在姐姐家住一宿。

明早再动身。

王家和夏家早就是老交情,他和李小娟之间也不生分。

这也是为啥他清楚夏东青家里有熊胆,还直接领着人上门来收的原因。

郑家父子来得挺突然,临时再张罗一桌菜根本来不及。

不过家里底子不差,啥都不缺。

把中午剩的獾肉熥一下,凉拌两根黄瓜,再来盘白糖拌番茄。

配上点午餐肉罐头、鱼罐头,稀里哗啦摆上桌,饭菜就全乎了。

“招呼不周,您多包涵。”

夏东青脸上带着点不好意思。

这回真不是装模作样。

虽说这一桌放一般人家,过年都未必能整这么齐。

可架不住这笔买卖刚落成两万块。

这么一比,确实显得有点寒酸。

他也不是不想上点硬菜,好好请人家吃一顿。

问题是人家赶时间,再说身上带着货,酒都不能沾。

也就只能凑合一下了。

等郑家父子吃饱喝足,天都黑了,差不多六点了。

大家一块儿送到门口,看着两人骑车走远。

周小山和周秀琴转身回了隔壁屋。

姐弟俩有私房话要讲,再一个,炕得赶紧烧上,不然晚上得冻着。

夏东青这边,虽然今天大赚一笔。

但李小娟脸色不太对,一看就不痛快。

估摸着还是因为王小海之前那几句话闹心。

夏东青懒得搭理犯拧巴的亲妈,转身就跟大伙儿一边聊天,一边动手收拾碗筷。

他可不觉得男人干家务丢人。

再说那头,郑家父子出了院子,一人一辆自行车,朝村外蹬。

这会儿正赶上林场的小火车拉工人下班回来。

为省麻烦,他俩把车速压得很慢。

走着走着,对面来人了。

前头那个大高个,估摸一米八五往上,膀阔腰圆,块头惊人。

也不知道那年头饿得人人面黄肌瘦,他咋长这么壮实的?

正是大春他爸,王和平。

旁边跟着的,自然是夏东青他爹,夏建国。

村道窄,还坑坑洼洼的,夏建国和王和平见迎面来俩骑车的。

立马从并排变成了前后走,靠右边贴边让路。

夏建国这边刚一点头,郑学坤也懂规矩。

顺手按了下车铃,算是打了个招呼。

结果四人刚一错身,地面不平,车轮一颠。

郑学坤身子稳住了,可口袋里一叠票子却飞了出来。

唰一下,二十多张十块的票子撒了一地。

还有几个钢镚儿,叮叮当当滚出老远。

“哎!兄弟,你钱掉了!”

夏建国一看,立马扯嗓子喊。

甭管现在日子宽裕了,就算当年饿得啃树皮那会儿,他也从不拿别人一个铜板。

话音没落,他跟王和平已经蹲地开始捡。

等郑家父子反应过来,回头找钱时,俩人已经捧着钱站在原地等着了。

夏建国递过去,说:“你点一下,看少没少。”

“不用点了,谢谢大哥。”

郑学坤把钱接过来,顺手就塞进了裤兜里。

这可不是因为他粗心大意。其实刚才转身那会儿,他就悄悄瞄过夏建国和王和平的脸色。

一看两人说话做事都挺直溜,心里估摸着不会耍什么花招。

再说,他们现在身上还带着值两三万的货呢。

在这人生地不熟的村里,能不惹麻烦就别招事儿。

区区两百块,别说少几张。

就算全丢路上了,他也不会回头找谁算账。

夏建国哪知道他心里绕了这么多弯。

看他连数都没数就把钱收了,还以为这人实在、痛快,立马笑着打趣:

“钱可收好了啊,别回头风一吹,纸片子满天飞,追都追不回来。”

“哎,知道知道。”

郑学坤应了一声,还特意抬手把口袋里的钱往下摁了摁,显得格外稳妥。

这时,王和平眼角一扫,瞧见郑学坤摩托车后座夹着几张油光发亮的獾皮,笑着搭话:

“大哥,你们这是上咱村来收山里的玩意儿的吧?”

“对,没错。”

郑学坤拍了拍车座上的皮子,咧嘴一笑:“你们要是手里有好东西,也能拿来卖我。”

“价钱绝不亏待。”

这话他随口一说,纯粹是干这行说得顺嘴了。

没想到夏建国一听,眼睛立马亮了,赶紧接茬。

“我家还真有货!熊胆有,还有棒槌,你要不?”

“棒槌?”

这两个字一蹦出来,郑学坤耳朵都竖起来了。

熊胆?他刚从夏东青那儿收了一批,眼下正愁没处出手呢,早就不稀罕了。

可棒槌不一样!

这玩意才是山货行里的硬通货!

别的东西,哪怕是熊胆,转手也得找门路、搭人情,行情一差,可能还得贴钱。

可棒槌?只要拿到手,不愁卖不出去!

市场永远缺货!

让他借钱收熊胆?他得掂量再三。

可要是换作棒槌?他能连铺盖卷都押上去换货!

当下,郑学坤压住激动,问道:“你家那棒槌,年头咋样?成色如何?”

“这个嘛……”

夏建国挠了挠头,声音一下子小了半截:

“东西……还在山上,没往回拿呢。”

在放山这行里,“拿”字有讲究。

“吃饭”叫“拿饭”,“挖人参”也叫“拿”。

可郑学坤是外行,一听“没拿回来”,还以为是货在别人手里,还没来得及收过来。

他哪能想到,人家这句“没拿回来”的真实意思其实是:

那棵人参还在地里埋着,根都没刨呢!

幸亏他误会了。

要是听懂了,估计当场就得翻白眼:

“你还真当山神爷是你亲哥啊?说挖就挖?”

郑学坤脸上挂着笑,一副明白人的样子:“行啊师傅,等我下次过来,直接去你家收那棒槌。”

“没事儿!”夏建国一听也高兴了,“我姓夏,叫夏建国,你再来村里随便一问,谁都知道我!”

郑家爷俩客套完几句,就跨上自行车打算回家。

临走时,王和平随口问了句:

“郑师傅,这獾皮是收谁家的啊?”

其实这问题没啥特别意思,纯粹是搭话。

早上夏建国和王和平出门时,夏东青他们还没进山,压根没想到这事儿会跟自己家扯上关系。

“这皮啊,是从李寡妇那儿收来的。”郑学坤随口答道。

他不晓得李小娟叫啥大名,只记得村里人都喊她李寡妇。至于夏东青,名字太普通,一说一大把,加上怕提到姓夏的让对方误会,干脆不提。

话一说完,挥挥手,爷俩蹬车走了。

剩夏建国和王和平站在原地,面面相觑。

夏建国眨了眨眼,心里嘀咕:不对劲啊……

“和平,咱村有姓李的寡妇吗?”

小村子不大,住户不多。说不上谁家都熟,但住了一辈子,哪户人家有几个娃,谁家男人走了,心里多少有点数。

可这“李寡妇”,他愣是没想起来是哪一家。

想了半天没头绪,干脆觉得是郑学坤记混了,随口一说。

两人也没再多想,边走边往自家院子回去。

刚走到门口,王和平一眼瞅见周秀琴正从自家院子翻墙头,准备往夏家去。

看见俩男人回来,她立马扯嗓子喊:

“大哥,你可回来了!”

“嗯。”

夏建国应了一声,推门进院。

王和平在后头纳闷,问:“你大晚上的不待家里,翻墙跑这儿干啥?”

周秀琴瞅了他一眼,翻个白眼,啥也不说。

扭头直奔李小娟屋子。

王和平一愣:啥情况?

“八成是找她嫂子有事吧。”夏建国随便搪塞了一句,给王和平解个围。

王和平只能苦笑。

他也搞不清自己又哪儿得罪媳妇了。

不说这俩男人一头雾水。

那边周秀琴一进屋,马上跟李小娟说:

“嫂子,我大哥和和平都回来了。”

“哎哟!”

李小娟一听,猛地一怔。

紧跟着“哎呀”叫了一声。

她这才想起来大事不好,

家里没吃的了!

不是说真的一点没有,本来饭菜是够的,还剩些。

可谁能想到郑家父子突然登门,见着饭菜端起来就吃,一点没客气,三下五除二全给造光了。

自家男人累了一天,连口热乎饭都吃不上,这像话吗?!

她急得直拍大腿,连忙喊:

“小琴,快!去地窖拿两罐头来,我下面条!”

“好嘞!”周秀琴答应得利索,转身就出门。

李小娟赶紧生火添柴,灶上坐锅烧水。

等夏建国和王和平在外头陪着狗闹腾一圈,进屋的时候,李小娟已经开始捞面条了。

一看灶台边摆着打开的午餐肉和鱼罐头,夏建国眉头轻轻一皱,但啥也没说。

也是,不就是凑合一顿嘛。

热汤、面条、花生米、罐头肉,搁去年这都算硬菜,过年都未必有这待遇。

还挑啥理儿?

就是有点奇怪,

饭都上桌了,怎么就他们两个吃?


  (https://www.02shu.com/5039_5039650/11110871.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