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送考
“娘,咱们和许家,其实早就没什么干系了。”
茵儿见母亲情绪激动,连忙轻抚沈安茹的背,柔声劝道:
“娘,我只是觉得,女子这一生,未必非要嫁人不可。”
“我也不是说不嫁,只是不想这么急。”
“若真有缘分到了,我自然会考虑的。”
沈安茹听她语气平和,情绪稍缓,却仍蹙眉道:
“可女子的好年华,统共就这么几年。”
“若是错过了,往后哪还能寻到什么合适的人家?”
她心有不甘,正欲开口问“若不嫁人,你将来靠什么过活”,
茵儿却仿佛看穿她的心思,抢先一步说道:
“娘,遇不到合适的人,其实也没什么。”
“如今我在书堂教书,每月都有月俸,足够养活自己。”
“再说村里有这么多活计可做,就算去娘的作坊里帮忙,也能挣些银钱。”
沈安茹张口欲言,茵儿又继续道:
“更何况我住在沈家庄,有舅舅们照应,谁敢欺负我?”
“将来若是小姨也不成亲,我就去和她同住,还有赵娘子、百合作伴、虎妞她们……”
“那样的日子,不知有多自在。”
听着女儿描绘的画面,沈安茹脑海中不禁也浮现出那番景象——
别说,想想还真叫人心动。
不必侍奉公婆,不必照顾丈夫,
没有生儿育女的压力与苦楚,
几个女子各自能挣钱,既独立,又彼此扶持。
这样的日子……连她也想过上几天。
沈安茹的思绪飘飘悠悠,几乎要飞上九霄云外。
——哎呀不对不对!她是要劝女儿的!
怎么自己也被带偏了!
“茵儿,女子终究是要嫁人的。”
“你如今是一时钻了牛角尖,等冷静下来,咱们再好好说。”
她定了定神,重新劝道。
“娘,那我若是个儿子呢?”
“我若是个儿子,是不是就不用非得嫁去别人家了?”
茵儿这一问,竟让沈安茹一时语塞。
她素知茵儿有主见,却也一向乖巧懂事。
没想到在婚事上,这个大女儿竟如此执拗。
后来,沈安茹去找妹妹安禾诉苦时,
安禾虽感诧异,却也有几分理解——
她这大外甥女,怕是到了青春叛逆期。
不过安禾也有些心虚:茵儿如此坚持,
除了年纪到了,恐怕也跟她这个“不正”的上梁有关——
自己这个大龄未婚的小姨,日子过得实在太逍遥。
可她之所以能坦然不婚,是因经历过世事,
心态早已通透,甚至可说老成。
她对婚姻看得明白,也能承受不婚的后果,
更有底气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但茵儿毕竟还小。
有些路,总要自己走过,才能说好不好。
安禾不免担心,茵儿是因受了自己影响,
在尚未成熟时,就盲目要做个“不婚女强人”。
不过无论如何,沈安茹终究是暂缓了为茵儿定亲的打算。
对吴家那头,她思前想后,也不愿耽误人家,
最终还是明确回绝了这门亲事。
吴家小儿子年岁也不小了,
沈安茹虽舍不得这段好姻缘,
却也不愿含糊拖着,
免得亲家没结成,反结了仇。
而茵儿这门差点定下的亲事,
从有意到回绝,从头到尾,陈志维都毫不知情。
一来,他本就对女儿的事不甚上心;
二来,沈安茹如今底气越来越足,原本强势的性子也渐渐显露。
当然,更关键的是——春试在即。
整个天齐朝的学子都闭门不出,
终日埋首书房,作最后的冲刺。
沈家这些日子也是人人屏息,
生怕惊扰了家中两位备考的学子。
依天齐律例,沈君仁的童试先考,
须经县试、府试、院试三场,
每场地点不同,前试通过方能续考。
而陈志维的乡试则在省城贡院举行。
因此,虽两人都要赴考,
时间与地点却皆不同。
沈家送考的人也分作两路:
陈志维由王小庄与新买的仆从陪同;
沈君仁则由沈安怀与沈家大房一位子侄随行。
“志维,你好好考,这回定能中举。”
“娘去附近庙里都上了香,捐了香油钱。”
“这回咱家一定能接到喜报!”
考前,陈志维的爹娘特地乘牛车来沈家为他打气。
曾氏只敷衍地对几个孙女笑了笑,
就急切地围到儿子身边絮絮嘱咐。
“你别多说这些,徒增他的压力。”
陈文远正与沈明德寒暄,
闻声皱眉制止了曾氏。
“志维,别紧张。”
“就如平时那般发挥便好。”
“认真考便是。”
陈文远心中其实也紧张至极。
但他自己也曾走过科举路,深知考前心绪最忌扰乱。
因此,虽满心盼着儿子中举,
却更怕给他添了负担。
“妇道人家,总把指望寄托在神佛上。”
“读书人功名,终究要靠真才实学。”
陈文远觉得曾氏的话在沈明德面前有些失体面,
便笑着对沈明德解释道。
“呵呵,也是个心意。”
沈明德也顺着接话。
一旁的张氏与曾氏却不约而同在心里翻了个白眼。
当谁没看见?这男人嘴上说不信,
待她们拜完,还不是偷偷磕头上香,
比她们妇人还要虔诚几分。
这会儿倒装起清高君子来了。
哼,这些老书生。
补充:陈志维考的是举人,按历史一般应是秋天考,
沈君仁的童试是春天考,不过这里是架空时代,所以统一按春天考写了。
(真相是因为最开始写的时候忽略了童试和乡试时间不同的问题,加上情节需要,所以索性按这个继续写下去了,这里补充下,防止误导某些还在读书的宝子)。
(https://www.02shu.com/5039_5039515/43215944.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