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援助决议和奥地利的现状
人民委员会会议室的氛围,与几日前接待协约国代表的客厅截然不同。
这里的争论更直接,少了几分外交辞令,多了几分关乎战略与生存的务实考量。
韦格纳坐在长桌一端,面前摊开着匈牙利前线的最新报告和一份援助方案草案。
在座的有奥托·克朗茨、约翰·施密特、罗莎·卢森堡、卡尔·李卜克内西,以及其他几位核心委员。
“同志们,”
韦格纳开门见山,手指敲了敲桌上的文件,
“台尔曼同志在匈牙利稳住了战线,用事实证明了我们派遣志愿支队的价值。”
“但现在,我们在匈牙利的同志们面临补给困难的问题,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本身也岌岌可危。”
“法国的福煦将军前几天跑来柏林来跟我兴师问罪,这恰恰说明我们打到了他们的痛处。”
“今天,我们必须明确一个问题:
下一步,我们对匈牙利,是加大援助,还是见好就收?”
奥托·克朗茨首先表态,语气一如既往地直接:
“主席同志,各位委员,我认为必须加大援助!”
“目前在奥地利,军事上,台尔曼同志已经打开了局面,证明了我们老兵的战斗力,打出了我们德国军队的风采!”
“如果现在撤退,不是前功尽弃吗?”
“我的建议是,我们应该继续通过奥地利渠道,运送更多的武器弹药,尤其是机枪、迫击炮和配套的弹药。”
“甚至可以考虑增派一批专业的士官和技术兵种,比如工兵和通讯兵,强化志愿支队的骨干力量。”
“我们在匈牙利消耗罗马尼亚人和他们背后的法国人,就是在减轻我们东部边境未来的压力!”
约翰·施密特紧随其后,从政治角度补充:
“克朗茨同志说得对。”
“匈牙利是我们在欧洲打破孤立的第一块试金石。”
“成功支持贝拉·库恩政权,哪怕只是让它存活下来,都将极大地鼓舞全欧洲的无产者,这关乎我们的国际声望和革命信誉。”
一旁的罗莎·卢森堡眉头紧锁,表达了她的忧虑:
“我理解军事和政治上的考量。”
“但是,同志们,我们是否过于乐观地估计了我们的能力?”
“国内的工农业恢复计划才刚刚见到起色,与英国人的秘密贸易渠道也才刚刚打通,运进来的物资对于百废待兴的国家来说是杯水车薪。”
“将宝贵的、本可用于国内重建的资源,持续投入到一个遥远且前途未卜的战场上,这是否符合我们‘面包与土地’对人民的承诺?”
“我们是否在重复旧帝国过度扩张的错误?”
卡尔·李卜克内西支持卢森堡的观点,他的语气激烈了些:
“我的意见是,我们需要的是深耕我们自己的苏维埃民主,巩固共和国的基础,而不是陷入一场可能无休止的国际军事冒险!”
“这有导致政权军事化和官僚化的危险!”
会议室内出现了明显的分歧。韦格纳静静地听着,直到主要意见都表达完毕,他才缓缓开口:
“卢森堡同志和李卜克内西同志的担忧,很有道理,是出于对共和国根基的爱护。”
韦格纳首先肯定了反对意见的合理性,这是韦格纳一贯的工作方法。
“我们必须量力而行,绝不能透支人民的力量嘛。”
韦格纳话锋一转:
“但是,我们也要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援助匈牙利,并非单纯的消耗我国的资源嘛。”
“首先,援助匈牙利在战略上牵制了波兰背后的法国,为我们争取了时间,这一点,从福煦急匆匆地跑来柏林就能证明。”
“其次,正如施密特同志所言,这也是一种政治资本和国际姿态嘛。”
韦格纳拿起桌子上的援助方案草案:
“这份草案,是经过几个部门的同志们仔细核算的。”
“援助物资,主要是我们国内工厂正在恢复生产的武器和弹药产业线,这本身也能刺激我们的军事工业。”
“而粮食和药品方面,我们会严格控制比例,优先保障国内是首要的。”
“我们要做的,是在不影响国内恢复元气的前提下,挤出这一份‘余力’,去支撑一个对我们战略有利的支点。”
韦格纳环视众人,目光坚定:
“我的意见是:
有限度、有管控地加大援助。”
“继续以‘志愿人员’和‘非官方’渠道进行。”
“对匈牙利同志们援助的重点还是要放在武器、弹药和军事技术上。”
“同时,指示台尔曼,核心目标不变——以保存德匈革命有生力量为第一要务,继续以高超的战术消耗敌人,视情况决定最终是帮助匈牙利站稳脚跟,夺取革命的胜利还是组织有序撤退,将我们的同志安全带回来。”
韦格纳停顿了一下,最后强调:
“这算是一场精心计算的政治军事行动。”
“我们的既要确保匈牙利同志们的政权不被倾覆,也是为了德国的生存和破局。”
韦格纳的总结,既回应了反对派的关切,也明确了行动的原则和限度,将争论从“要不要做”引导到了“如何做得更好、风险更小”上。
“现在,我们对《关于进一步通过非官方渠道向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提供有限军事援助的决议》草案进行表决。”
韦格纳说道。
克朗茨和施密特立刻表示同意。
卢森堡和李卜克内西交换了一个眼神,
最终,卢森堡开口道:
“鉴于主席同志强调了限度、管控和核心目标,并且以不影响国内恢复为前提,我投赞成票,但要求对援助物资的数量和种类进行更严格的审查监督。”
李卜克内西沉吟片刻,也勉强表示了同意:
“我希望委员会能定期审查援助行动的影响,确保其不偏离初衷。”
其他委员也陆续投下赞成票。
“决议通过。”
韦格纳宣布。一场内部的路线的分歧,在民主讨论和集中决策后,暂时统一了方向和步骤。
---
奥地利的暗流
当柏林的决议化作加密电文发出时,与其毗邻的奥地利共和国,正处在一个极其微妙而脆弱的阶段。
这个从奥匈帝国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德语小国,正深陷于政治动荡和经济崩溃的漩涡。1919年9月签订的《圣日耳曼条约》,如同《凡尔赛条约》对德国一样,给奥地利套上了沉重的枷锁,军队被限制,领土被分割,国内充满了失落、贫困和愤怒的情绪。
维也纳,这个曾经的帝国心脏,如今充满了各种政治力量的角逐。
社会民主党掌控着政府,但力量并不稳固。
保守的天主教势力和保皇派依然拥有相当影响力。而奥地利的共产党,虽然规模较小,但在当前普遍的绝望情绪和毗邻红色德国与匈牙利的地缘环境下,其影响力正在悄然增长。
奥地利的社会民主党政府,在对待东西方两个“红色邻居”的态度上极其矛盾。
一方面,他们惧怕共产主义革命的扩散会颠覆他们自己相对温和的统治;另一方面,他们又对协约国,特别是意大利和南斯拉夫对奥地利领土的觊觎感到愤怒和无助。
这种矛盾,使得维也纳在对德、对匈政策上显得摇摆不定。
正是利用这种摇摆,红色德国才能通过奥地利左翼社会党人和部分对政府不满的官员建立的“秘密渠道”,向匈牙利转运人员和物资。
这条通道并非畅通无阻,奥地利当局时常会在协约国(尤其是意大利和法国)的压力下进行一些检查和封锁,但底层官员的同情、贿赂以及混乱的行政管理,使得这条生命线得以断断续续地维持。
随着柏林决议的下达,更多的资源和指令将通过这条隐秘的脉络,穿过阿尔卑斯山的山谷或多瑙河的水道,流向烽火连天的匈牙利平原。
奥地利,这个自身难保的国家,在不自知中,已然成为了中欧地缘博弈的一个关键节点和风暴前夜的危险舞台。
它的未来,将深深受到其东西两侧那两场红色实验成败的影响。
(https://www.02shu.com/5039_5039501/43218973.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