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柏林的判断与指示
橡木村的枪声散去、现场清理完毕后,穆勒中校回到了自己在前线指挥所的简易办公室。
尽管身体疲惫,但穆勒深知此事关系重大,必须立即向上级汇报。
穆勒坐在桌子前,深吸一口气,开始撰写一份详尽的报告。
在报告中,穆勒客观陈述了维陶塔斯匪帮对平民犯下的暴行、护路部队采取的清剿行动、抓捕过程,以及最终在橡木村前进行的公开审判和处决。
穆勒在报告中特别强调了从匪徒手中缴获的、带有明显非立陶宛本土来源的装备——尤其是那些性能先进的可塑炸药和定时引信,并附上了相关的物证照片和缴获清单。
在报告的最后,穆勒谨慎地提出了自己的研判:
“……基于缴获装备的技术特征和其背后可能存在的组织性,有理由怀疑该武装团伙获得了外部势力的秘密支持,其目的旨在破坏德俄铁路的修建,挑起我方与立陶宛民众的对立,并破坏本地区的稳定。”
这份加密电文从前线指挥所发出,首先抵达了位于柯尼斯堡的东普鲁士军区司令部,随后被标注为“紧急且重要”,转发至柏林。
在柏林,这份报告被迅速送达了直接对人民委员会负责的共和国安全委员会。
这是一个整合了军事情报、国内安全与部分外交情报分析职能的核心机构,由约翰·施密特总政委兼任主任,成员包括来自总参谋部情报局、内务人民委员部及外交人民委员部的代表。
安全委员会的会议室内,气氛严肃。
穆勒的报告在与会者手中传阅。
“穆勒中校的判断很可能接近事实。”
一位来自总参谋部情报局的军官首先发言,他指着放大的物证照片,
“这种型号的炸药,稳定性高,威力可调,不是立陶宛本地或者波兰地下作坊能轻易搞到的。
它的来源,指向西欧几个拥有成熟化工产业的国家的特定厂商,虽然抹掉了标识,但技术特征很明显。”
“动机呢?”
一位外交人民委员部的官员沉声问道。
“很简单,”
内务部的代表冷声道,
“破坏我们与苏俄的战略连接,让我们陷入立陶宛的治安泥潭,消耗我们的力量。
谁能从中得利?
巴黎和伦敦的那些老爷们!
他们不敢亲自下场,就资助这些本地的人渣,玩他们最擅长的代理人把戏。”
施密特总结道:“综合来看,外部势力,极大概率是法国,可能还有英国的情报部门默许甚至直接提供了支持,利用立陶宛的民族主义残余分子进行破坏活动。
这是对我们共和国安全和战略利益的直接挑衅。”
安全委员会很快达成共识,并形成了一份附有详细分析和判断的摘要报告。
由于此事涉及境外颠覆活动、战略铁路安全以及可能引发外交纠纷,报告被立即列为最高优先级,呈送到了人民委员会主席韦格纳的办公桌上。
韦格纳是在处理一批关于国内煤炭生产恢复进度的文件时,看到这份来自安全委员会的报告的。
韦格纳立刻放下手头所有工作,仔细阅读了穆勒的原始报告和安全委员会的研判分析。
烟雾从他指间的香烟缓缓升起,韦格纳的眉头微微蹙起。
“请施密特同志立刻来我办公室一趟。”
韦格纳对门口的安娜说道。
不久,总政委兼安全委员会主任约翰·施密特快步走了进来。
韦格纳将报告轻轻推到了桌面上,手指在上面点了点,沉声道:
“情况比预想的要复杂啊。”
施密特微微颔首,语气肯定地说道:
“是的,主席同志。关键点在于那些装备——性能稳定、来源隐秘的可塑炸药,还有精密的定时引信。
这绝不是立陶宛本地那些散兵游勇能轻易获得和熟练使用的。
手法专业,目标明确,完全是指向我们战略命脉的精准破坏。
这背后,必然有一只经验丰富且资源充足的黑手在操控。”
韦格纳缓缓吐出一口烟雾,目光转向墙上的地图,手指地划过立陶宛,最终悬停在巴黎的方向。
“那么,约翰,依你看,谁最不愿意看到这条铁路贯通?
谁最恐惧一个摆脱了封锁、能与东方紧密联系的德国?
谁又有能力、也有动机,在我们周边不断制造事端?”
施密特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回答,语气带着冰冷的确定:
“法国人。克列孟梭和他背后的军方势力。
他们视我们为眼中钉,肉中刺。
明面上的军事对抗法国人暂时不敢,但这种躲在幕后,资助代理人,利用当地矛盾进行破坏和颠覆,正是他们殖民帝国惯用的、也是最拿手的好戏。
英国人或许知情,甚至默许,但巴黎无疑是主要的策划和推动者。”
“安全委员会的初步判断也倾向于此。
英国人的态度可能暧昧,但法国无疑是主要推手。
我们需要做出回应,不能让他们觉得可以肆无忌惮地在背后捅刀子。”
“当然要回应!”
韦格纳转过身,“而且要让他们感觉到疼!
光防守是不够的,要把战火引到法国人的后院去。”
韦格纳回到办公桌前,拿起专用铅笔,一边说一边在报告的空白处写下指示:
“致安全委员会、总参谋部并转东普鲁士军区及穆勒部:
一、关于立陶宛事件:
1. 穆勒中校及所属部队行动果断,处置得当。对于残害平民、破坏建设的匪徒,必须施以铁拳,以儆效尤。
此次公开处决,既是正义的伸张,也是力量的展示,有利于震慑潜在效仿者,稳定当地秩序。
2. 原则上同意安全委员会关于‘存在外部势力支持’的判断。
综合来看,法国情报部门是主要嫌疑对象。
对此,我方应保持高度警惕。
二、下一步工作指示:
1. 在立陶宛境内的护路部队应该以护路与维和并重。
军事上,继续保持高压态势,确保铁路建设绝对优先。
政治上,严格纪律,加大对周边群众的人道援助和经济合作力度,争取民心,瓦解破坏势力的根基。
处决后的安抚与重建工作需立即跟进。
2. 总参谋部及情报部门应加强对立陶宛境内及周边地区敌对势力,尤其是其与外部联系的情报搜集与分析。
重点监控法国情报渠道。
3. 安全委员会及外交部门应秘密搜集和固定外部干预的证据链。
同时,可通过非正式渠道,向相关方传递明确警告。
4. 对安全委员会及国际联络部门启动对等反制措施。
立即加大对法国境内我们的同情者及兄弟党派的秘密援助力度,包括资金、宣传资料和组织技术支持。
鼓励并协助他们在法国国内,特别是在工人阶级和殖民地问题上,发起针对其政府扩张政策和军事冒险的舆论攻势和抗议活动。
要让巴黎那帮老爷们知道,把手伸得太长,他们自己的后院也会起火!”
写下最后一句,韦格纳放下笔,将文件递给施密特,语气坚决的说到:
“尤其是最后一条,你要亲自把关,挑选最可靠的渠道,确保援助能落到实处,也要确保行动足够隐蔽。
我们要让克列孟梭明白,德意志人民共和国不是只能被动挨打的靶子。
他能资助匪徒破坏我们的铁路,我们就能资助法国人民的思想,动摇他的统治基础。
这场暗战,我们要奉陪到底!”
施密特接过文件,眼中闪过了然和坚决:
“明白,主席同志。我会立刻部署,让巴黎的资产阶级政府也感受一下来自人民的压力。”
施密特离开后,韦格纳再次走到地图前,目光变得悠远而深沉。
韦格纳清楚地知道,与西方老牌帝国主义的较量,早已超越了战场的界限,蔓延到了情报、外交、乃至意识形态的每一个角落。
共和国,不仅要守住防线,更要学会在敌人的腹地开辟新的战场。这条德俄铁路的建设,必须用钢铁和意志来守护,有时,也需要用非常规的手段,让对手知难而退。
(https://www.02shu.com/5039_5039501/43041456.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