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抗战:无限签到,我老李成元帅了 > 第280章 我们必须稳扎稳打,循序渐进

第280章 我们必须稳扎稳打,循序渐进


在这一过程中,自然会遇到娘子关这样的兵家必争之地。

  由此可见,李云龙的战略计划和格局极为宏大,并不满足于仅仅局限在晋西北这一狭小区域,他的目标是更广阔的天地。

  称王称霸从来不是他的追求。

  李云龙当下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加快收复失地的步伐,一步步将侵略者赶出中国。

  上官于飞请示道:“雷队长来电询问师部,是否要继续率军进攻下一目标?”

  李云龙摇了摇头说道:“暂时不用继续进攻了。”

  “现在虽然作战势头正盛,但也不能急于求成、盲目冒进,否则很容易导致根基不稳。”

  “我们必须稳扎稳打,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

  “这样,上官,你给雷子枫、沈泉、万山他们发一份电报。”

  “命令他们先稳固好已经收复的县城,加强防守力量,严防日军反扑。”

  “同时,继续向太泉方向搜集情报,做好随时向太泉发起进攻的各项准备工作。”

  “目前阶段,暂时停止继续推进进攻。”

  上官于飞大声应道:“是,保证完成任务!”

  随后,一封承载着作战命令的电报,迅速发送到了独立大队、独立一团和独立二团。

  雷子枫、万山、沈泉等人接到命令后,坚决执行李云龙的作战部署,不再继续向前进攻,转而全力稳固已收复的县城,加强防御工事建设。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李云龙的工作重心主要集中在训练天机情报局的特务人员,同时推进野战医院和军校的筹建工作,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

  而赵刚则负责从难民营中筛选各类有用的人才,做好相关的沟通协调工作。

  与此同时,他还要主持土地改革工作,统筹推进地方经济发展。

  当然,这一切工作的幕后核心推动者都是李云龙。

  无论是各项工作的具体建议、发展方向的规划,还是整体格局的布局,都是由李云龙提出,再由赵刚负责具体落实执行。

  李云龙所展现出的综合能力,让赵刚深感震惊。

  他从未想过,出身草根的李云龙,竟然拥有如此敏锐的经济头脑,这完全超出了他的预期。

  天机情报局的建设、土地改革的推进、经济改革的实施、各类人才的招揽,以及野战医院和军校的筹备工作,每一项都在有条不紊地稳步推进。

  与此同时,独立整编团的征兵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着。

  在此之前,该团的征兵范围仅仅限定在河源县城与平安县城的两个防区之内。

  如今,独立整编团的辖区面积扩大了一倍,新纳入了八个县城,人口数量大幅增长,这为征兵工作的顺利推进创造了有利条件。

  独立整编团以及李云龙个人在民众当中拥有极高的声望,凭借着辉煌的战斗业绩,被人们誉为英雄部队。

  再加上有委员长带头推动征兵宣传工作,吸引了大批有志气、有抱负的人积极响应征兵号召。

  在征兵过程中,独立整编团一直坚守着“宁缺毋滥”的核心原则。

  这与中央军的征兵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中央军的征兵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强制拉壮丁的手段来完成。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些被拉来的壮丁并非全部都要承担作战兵役。

  当时华夏境内仅有22000辆汽车,而且大部分都缺少零件和汽油,运输能力极其薄弱,因此专门设立了交通役这一兵种。

  在这些壮丁里,有多达数百万人都隶属于交通役,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丙种役。

  这种“以人代马、运送物资”的现象,是抗战时期独有的特殊情况。

  举个具体的例子,前线有10万军队参与作战,后方就需要大量民夫通过肩挑背扛的方式,将粮食、弹药、衣物等各类物资运送至前线。

  他们虽然不是正式的士兵,却在后勤保障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华夏地域广阔、物产丰富,另一方面是西南地区地形崎岖不平,铁路和公路建设严重落后,汽车与汽油的供应也极为紧缺。

  然而,数百万军队在辽阔的国土上常常需要长途行军、辗转作战,后勤运输成为了一个巨大的难题。

  当时,几乎所有兵站的军事运输任务,都要依靠大车、手推车和人力扁担来完成。

  许多人不愿意加入中央军或部分地方军,还有一个关键原因是军队粮食供应不足,士兵很容易出现营养不良的状况。

  原始的后勤供应体系以及短缺的物资,导致士兵的身体素质普遍偏低。

  根据相关统计,大约有57%的士兵患有与营养不良相关的病症。

  抗战期间,新兵的死亡人数达到了42万人,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死于疾病。

  痢疾、结核、皮肤病、疟疾、发烧等是导致士兵死亡的主要疾病。

  受国家局势动荡、经济发展贫困的影响,当时合格的军医数量仅有2000人,远远无法满足需求。

  医疗体检条件极其简陋,多数部队中的所谓“医护人员”,实际上只负责担架搬运和简单的伤口包扎工作。

  相比之下,美国每150名军人就配备1名合格的医生,此外还有28000名医生在后方的野战医院任职。

  中央军在行军过程中,尤其是在夏季进行千里行军时,由于缺乏饮用水净化设备,士兵们常常只能饮用泥潭中的生水或其他不干净的水源,这直接引发了大规模腹泻和痢疾的爆发。

  到了冬季,军队没有足够的取暖设备,士兵们往往只能在野外露宿,使得发烧、感冒等疾病频繁发生,而且极易在部队中传播。

  因此,这些疾病成为了当时军队中最为常见的病症。

  正是基于这些现实情况,李云龙才下定决心大力发展野战医院。

  他致力于培养更多合格的医生和护士,全面提升部队的医疗救治能力。

  中央军的士兵不仅生活艰难、精神压抑,还要面对残酷的战争环境,而且能够拿到的薪饷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再加上中央军仓促制定的兵役法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该法律规定学生、教师、工人和公务员不需要服兵役,只需安心做好本职工作和专心学习即可。

  这就导致新兵群体几乎全部由农民组成。

  抗战爆发后,中央军经常与日军展开数万人乃至数十万人规模的大规模战役。

  每次战役结束后,军队往往会伤亡数万人,这样沉重的伤亡代价让民众对加入中央军心生畏惧,望而却步。

  此外,中央军的士兵常常需要徒步千里行军,一路上风餐露宿,饮用生水,缺乏衣物和药品,饮食条件十分恶劣。

  他们的月工资非常低,仅相当于一碗白面的价值,而且对军属的安置保障也不够完善。

  多种因素叠加在一起,使得民众普遍害怕当兵。

  尤其是地方乡绅的子弟,为了逃避兵役,常常花钱招募乞丐、流浪汉来顶替自己服役。

  穷苦百姓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被强行拉去当兵,一旦有机会就想逃离部队回家。

  毕竟,没有人愿意去承受那样的苦难,甚至白白丢掉性命。

  与其在军队中受苦受累,不如在家中喝喝粥勉强度日,至少每天能在床上睡个安稳觉,不用在山野中打地铺,也不用频繁应对紧急集合和夜间行军。

  这也是中央军不得不采取拉壮丁方式征兵的重要原因。

  但加入独立整编团,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首先,独立整编团如今是八路军中最为富足的部队之一。

  再加上拥有相对完善的后勤保障体系,能够最大程度地保障战士们的温饱需求。

  其次,独立整编团目前资金充足,战士们的军饷能够按时足额发放。

  更为重要的是,独立整编团已经开始着手完善野战医院的建设和相关急救制度。

  这一举措能够极大地提高战士受伤后的救治成功率。

  虽然野战医院还没有完全建成,但这种对医疗保障的重视态度已经让民众看到了诚意。

  当然,最关键的一点是,李云龙和独立整编团是名副其实的英雄部队。

  许多心怀抗日救国志向的人,都渴望加入这样一支真正抗击日寇的部队,因为在这里他们看到了战胜侵略者的希望。

  不过,李云龙制定的征兵条件十分严格,并不是想加入就能加入的,除了具备特殊能力、优势或专长的人之外,其他人都需要满足相应的标准。

  中央军的征兵标准则在不断降低。

  最初,征兵要求身高最低为165厘米,后来降至155厘米,最后更是下调到了150厘米。

  近百年来,社会持续动荡不安,国民普遍存在营养不良的情况,再加上大量国人吸食鸦片,导致民众的身体素质整体较差。

  通常情况下,符合军医体检标准的人最多只有20%。

  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军不得不一再降低征兵标准,最终将身高要求确定在1.5米。

  而独立整编团的征兵则坚守原则,对于不符合条件的报名者,基本上都会婉言拒绝。

  即便如此,独立整编团在一个月内,兵力就扩充到了三万余人。


  (https://www.02shu.com/5039_5039491/42994240.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