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大明:开局睡了徐妙锦,但家父朱元璋 > 第785章 大结局

第785章 大结局


朱梓批阅完最后一份关于盐铁专营的文书,揉了揉眉心,带着周全回了潭王府。

王府比两年前初见时气派了不少,门前石狮子都仿佛更精神了些。

他径直入了书房,没急着落座,脚步自然而然停在那副巨大的两广舆图前。

指尖在舆图上轻轻划过,最终停在野狼峒那块不起眼的山地。

周全刚才禀报的动静,恰如其分。

狼牙的疑心,狼爪的暗流,都在毂中。

“让石三那边按原定方略走,不急。”朱梓吩咐周全,“饵已经撒下去了,总有沉不住气的鱼会自己撞上来。”

“属下明白。”周全应下,躬身退了出去,心里嘀咕着王爷这钓鱼的耐心真是越来越好了。

朱梓独自在书房,目光扫过舆图上一个个据点。

野狼峒不过是开胃小菜。

他的心思,是如何将这整个两广,打造成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铁桶江山。

日升月落,两年时间一晃而过。

这两年,两广确实变了个样。

朱梓的手腕够硬,规划也得力,昔日的几分萧条破败,如今已难觅踪迹。

水渠纵横,引来了活水;荒地开垦,种上了从海外引来的高产作物。

府库的粮册每年都在增厚,治下百姓的米缸满了,脸上的菜色也少了许多。

新修的官道宽敞平整,南来北往的商队驼铃声不绝。

沿海的港口更是热闹,大小船只进进出出,白花花的银子和各色货物流水般涌入,王府的库房都快堆不下了。

周全每次盘点完库房,走路都带着风,嘴里念叨着:“王爷,再这么下去,咱们得再扩建几个仓廒才行!”

靠着麦至德打下的底子,加上新任工部尚书徐增寿那边还算配合,矿山产出和冶炼的技艺都有精进。

新打造出来的刀枪、甲胄,比以前的可强上不止一筹。

朱梓曾亲自去铁场试过新刀,一刀下去,碗口粗的硬木应声而断,切口平滑。

他掂量着手中断刃,嘴角难得露出一丝笑意。

最让朱梓安心的,还是手里的兵。

这年头,没兵就是没根。

他没敲锣打鼓,只借着剿匪、戍边的名头,悄悄地练兵、募兵。

两年功夫,十万精兵已然成军。

兵甲器械都是优先供给,操练也从未松懈。

军营里喊杀声震天,新兵蛋子进来时瘦猴似的,不出半年,个个都壮实得像头小牛犊。

如今这支大军驻扎各处要冲,就是他潭王府最硬的靠山,也是这片土地安宁的保证。

他要的,就是没人再敢轻易打这块地盘的主意。

中间他也奉诏回过一趟京城。

见了父皇,龙体还算康健。

见了太子大哥,监国理事越发沉稳了,这让他心里踏实了些。

在京里那段日子,少不得要去几位国丈府上走动走动,面子上的功夫得做足。

有次在某位国丈府上赴宴,席间听着那些勋贵子弟吹嘘自家功绩,他只是端着酒杯,似笑非笑地听着。

也私下和傅友德、蓝玉他们几个老将喝了几顿酒,听听京里的风声。

老将们对他这两年在两广的动作赞不绝口,蓝玉喝高了还拍着他肩膀:“八弟,好样的!就该这么干!让那些嚼舌根的看看,咱们老朱家的儿子没孬种!”

帮过他不少忙的老尚书麦至德已经致仕回乡了,听说在家抱孙子,日子过得舒坦。

他也遣人送了重礼过去,全了份情谊。

接替麦至德的是徐达的小儿子徐增寿。

这位徐家三公子,不像他爹和他大哥那么耿直,心思玲珑得很。

跟朱梓这位手握重兵的藩王打交道,处处透着圆滑,倒是方便行事,省了不少口舌。

朱梓需要工部调拨些紧俏物资时,递个话过去,徐增寿那边总能想法子尽快办妥,虽然有时也会拐弯抹角地讨些“好处”,比如几船南方的稀罕木料,或者几箱上好的海货。

朱梓对此倒也不介意,水至清则无鱼嘛。

朱梓此刻站在窗边,望着远处起伏的山峦,那就是他的两广。

城郭日渐繁华,港口人声鼎沸,军营号角连绵。

这一切,都是他这两年心血所化。

两年的时间,足够改变很多事了。

当初在野狼峒埋下的那颗钉子,也该有些动静了。

他不急,好猎手,最不缺的就是耐心。

窗外的风带着海港特有的咸湿气息,吹动了朱梓的衣角。他负手而立,目光深邃,仿佛能穿透层层叠叠的山峦,看到那片土地上每一处细微的变化。

又过了一年,两广之地愈发显露出勃勃生机。得益于潭王府强有力的掌控和相对安定的环境,曾经困扰地方的盗匪几乎绝迹,便是山林间的零星冲突,也在王府大军的几次铁腕清剿下偃旗息鼓。百姓们脸上的惶恐少了,笑容多了,田间地头,市集港口,处处是忙碌而安心的身影。

这日,朱梓处理完手头的公务,伸了个懒腰,只觉得筋骨都有些僵硬。周全适时地端着一碗参茶走了进来。

“王爷,歇会儿吧。”周全将茶碗放到桌上,看着自家王爷略显疲惫的神色,忍不住劝道:“您也该放放,如今两广地面上稳如泰山,军务政务都有下面人盯着,您何必事事亲为。”

朱梓端起茶碗,呷了一口,温热的茶水顺着喉咙滑下,驱散了几分疲惫。他嗯了一声,算是回应。目光不自觉地又飘向了窗外,海面上波光粼粼,几艘归航的渔船正扬着风帆驶向港口。

“周全,”朱梓放下茶碗,“你说,本王这两广,如今算不算得上是一方乐土?”

周全立刻挺直了腰板,脸上带着与有荣焉的骄傲:“王爷这话说的!如今的两广,莫说跟以前比,就是放眼大明各处藩地,有几个能比得上咱们这儿的繁华安稳?百姓们都念着您的好呢,说您是活菩萨,是定海神针!”

朱梓嘴角微扬,不置可否。百姓的称颂,他听过不少,但他心里清楚,这一切的基础是什么。是那十万枕戈待旦的大军,是那堆积如山的钱粮,是他在暗中布下的无数棋子。

“活菩萨?”他轻笑一声,“本王可不是吃斋念佛的。”他顿了顿,话锋一转:“对了,王妃那边,最近在忙些什么?”

周全连忙回道:“回王爷,王妃娘娘前些日子去了城外的慈幼局,送了不少布料和吃食。这几日正在府里研究海图呢,说是对出海的航线很感兴趣。”

“哦?海图?”朱梓来了兴致。他的王妃徐妙锦,徐达的幼女,不仅容貌秀丽,更难得的是聪慧过人,见识不凡。嫁到这远离京城的两广之地,非但没有怨言,反而很快适应下来,时常还能在一些事情上给他提出些独到的见解。

“去看看。”朱梓站起身,朝着后院走去。

穿过几重回廊,来到徐妙锦居住的院落。还未进门,便听到里面传来清脆的笑语声。朱梓放轻了脚步,走到窗边,只见徐妙锦正伏在案上,面前铺着一张巨大的海图,纤细的手指点在图上,侧着头,认真地听着旁边一位老船匠的讲解。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她身上,给她镀上了一层柔和的光晕。

“……这片海域往南,风浪会逐渐增大,尤其是夏秋之交,常有风暴,船只若无必要,最好避开……”老船匠指着图上的某处,声音苍老而经验丰富。

徐妙锦听得入了神,时不时提出一两个问题,都问在点子上,让那老船匠也不由得高看这位王妃几分。

朱梓轻咳一声,走了进去。

“王爷。”徐妙锦和老船匠连忙起身行礼。

“免了。”朱梓摆摆手,目光落在海图上,“看你们聊得热闹,王妃对这航海之事如此上心?”

徐妙锦脸上露出一丝浅笑,带着几分少女般的好奇:“臣妾只是觉得这大海浩瀚无边,充满了未知,看着海图,便仿佛能神游万里之外,心中畅快。”她顿了顿,又道:“而且,听闻海外有许多奇珍异宝,不同的风土人情,若是能亲眼看看,定是极好的。”

朱梓看着她眼中闪烁的光芒,心中微动。这些年,他忙于军政,确实亏欠了身边人不少。徐妙锦虽是王妃,却也困于这藩王府的一方天地,她本该有更广阔的世界。

他走到案前,手指也落在那海图之上,划过一道道代表航线的墨迹,最终停留在近海的一片区域。

“既然王妃有此雅兴,”朱梓转头看向徐妙锦,眼中带着一丝笑意,“本王陪你出海走一趟,如何?”

徐妙锦惊喜地抬起头,眼眸亮晶晶地看着他:“王爷?此话当真?”

“君无戏言。”朱梓笑道,“本王也想看看,咱们这南边的海,究竟是何等模样。正好,也让将士们演练一番水上功夫。”

他心中已有计较。如今两广稳固,他坐镇此地,威慑四方,短时间内不会有大的风波。带王妃出海游玩一番,既能让她散散心,也能借此机会巡视沿海水师,检验战船性能,一举多得。至于安全,有他亲自坐镇,加上精锐护卫,谅也无人敢在太岁头上动土。

“太好了!”徐妙锦是真的高兴,脸上笑容灿烂,“那臣妾可要好好准备准备!”

“嗯,”朱梓看着她雀跃的样子,心情也跟着轻松起来,“去吧,挑些得力的侍女,再让周全安排好船只和护卫。咱们不走远,就在近海转转,看看风景,钓钓鱼,也尝尝最新鲜的海味。”

“是,王爷!”徐妙锦屈膝一礼,眉眼弯弯,透着无限的期待。

老船匠识趣地告退了。朱梓看着徐妙锦开始兴致勃勃地规划起出海的细节,嘴角噙着一抹不易察觉的温柔。这片他亲手打下并守护的土地,如今能给予他所珍视之人一份安宁和快乐,这或许,也是他当初选择这条路的意义之一。

两广的子民安居乐业,他的王妃笑靥如花。海风依旧吹拂,带着希望和安稳的气息,弥漫在这片南疆大地上。而他,这位手握重兵的潭王,也终于可以暂时放下那些沉重的权谋与杀伐,享受片刻的闲暇时光了。


  (https://www.02shu.com/5039_5039456/11110367.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