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章 重新制定秩序
经过一场雷霆扫荡,大秦的官场仿佛经历了一次彻底的换血。
昔日那些盘踞要津、尸位素餐的旧官僚被连根拔起,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张年轻而充满朝气的面孔。
他们是科举选拔出的新晋官员,带着改变大秦的决心和勇气,奔赴各自的岗位。
咸阳城内外,各郡县衙门,不再是暮气沉沉、公文积压如山的景象。
虽然经验尚浅,但这些新官们身上有着旧官僚所没有的特质:
一腔热血、敢于任事、以及最重要的对监国公子的绝对信任和忠诚。
他们深知自己的机会来之不易,背后有将闾殿下撑腰,便无所畏惧,大刀阔斧地推行新政。
监国府书房内,将闾并未因为清洗的成功而有丝毫放松。
他深知清除旧势力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建立一个高效运转、充满活力的帝国。
他将前世的现代知识体系,结合秦朝的实际情况,转化为一项项具体的改革措施。
“天下之大,政务繁杂,若无章法,必入泥潭。”
将闾指着案上的律法竹简,对前来汇报的冯劫说道,“现行律法虽有条文,然多有疏漏,且各地执行不一。冯卿你曾负责科举考场事宜,心思缜密,如今担任廷尉,便着手修订大秦律法,使其更加公平严谨,并推广至各郡县,务必做到执法如山。”
冯劫躬身领命,眼中闪烁着责任的光芒。
他组织了一批精通律法的新晋官员,夜以继日地对照旧律,参考历朝案例,甚至将闾还会时不时提出一些现代法律的原则:
如“疑罪从无”、“罪刑法定”等理念,虽然难以完全实现,但极大地开阔了修订者的思路。
“国之根本,在于民生。民生之要,首在农桑与工商业。”
将闾又召来几位在算学和格物方面表现突出的新官,包括那位在殿试算学题中独树一帜的宋元(虽然他被任命为监察御史,但将闾并未限制他参与其他重要事务)。
“度量衡混乱,以致商贾欺诈,百姓吃亏。尔等需制定统一的度量衡标准,并推广至全国。”
他又提出了发展工商业的设想,“除了农税,盐铁专营,咱们大秦的财源还可更加多元。鼓励商贾,发展冶炼、纺织、陶瓷等业,不仅能增加国库收入,也能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这些理念对秦朝官员来说是全新的,但将闾会耐心解释其中的原理和好处。
宋元等人虽然惊讶于殿下天马行空的构想,但出于信任和求知欲,他们如饥似渴地学习和实践。
他们根据将闾提供的思路,开始测绘、计算,设计标准的量器、衡器,规划矿山开采和作坊建设,甚至尝试改进冶炼技术。
而杜周,这位被将闾戏称为财迷的治粟内史,在这次新政中更是如鱼得水。
清剿世家和旧官僚抄没的巨额财富,让国库瞬间充盈得快要溢出来。
杜周看着那些金银珠宝、粮食布帛,嘴都合不拢。
“殿下圣明啊!这些都是大秦的血汗钱!可不能再让那些蠹虫糟蹋了!”
将闾将这份巨大的财富交给他打理,并授意他启动大型基础设施建设。
“杜卿,有了钱,咱们就干大事!修建驰道,连通各郡;开凿水渠,灌溉良田;兴建粮仓,储备军粮民用。”
杜周一听,更是干劲十足。
他调集人手,征召工匠,组织百姓,轰轰烈烈地开工了。
宽阔平整的驰道开始在各地延伸,连接起原本遥远的城池;
蜿蜒曲折的水渠将清澈的水流引向干旱的土地,滋养着庄稼;
一座座坚固的粮仓拔地而起,为大秦的稳定打下了坚实基础。
这些大型工程不仅改善了民生,增强了国家实力,更重要的是,它们为那些新晋的地方官提供了绝佳的锻炼机会和展示平台。
他们负责招募工人、管理工程、协调物资,在实践中快速成长。
在军队方面,章邯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将闾向他传授了许多现代军事理念,包括兵种协同、后勤保障、军官培训、甚至还有一些基础的战术理论。
“章将军,一支强大的军队,不仅仅在于士兵的勇猛,更在于严密的组织、高效的指挥和充足的后勤。”
将闾拿着一支炭笔,在沙盘上比划着,“未来的战争,不再是简单的阵列对冲,而是需要更精密的配合,更灵活的战术。”
章邯虽然是身经百战的宿将,但听着将闾这些闻所未闻的理论,如醍醐灌顶。
他废除了军队中一些陈旧的训练方式,引入了更加科学高效的训练方法。
他开始重视军官的培养,建立了一套选拔和晋升体系。
他更是亲力亲为,规划后勤补给路线,确保前线士兵的粮饷和物资充足。
卫尉府的军队在章邯的带领下,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战斗力稳步提升。
而罗网,这个由张洪奎一手创建的情报组织,在清洗行动后并未解散,而是转型成为维护新政、监督官员、收集民情的重要工具。
他们的触角深入民间,倾听百姓的声音,将新政推行中的问题和百姓的反应及时反馈给将闾。
他们也继续暗中盯着那些心怀不轨之人,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
在各地郡县,百姓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新政带来的变化。
赋税减轻了,徭役减少了,度量衡统一让他们买卖不再吃亏。
许多原本被世家侵占的土地被重新分配给农民耕种。
大型工程的开工,更是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让许多贫困家庭有了收入来源。
“这日子啊,真是越来越好了!”
一个老农看着自家田地里茁壮成长的庄稼,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多亏了监国公子和这些新来的官老爷们啊!”
“是啊,以前那些官老爷,只知道收钱收粮,哪管咱们死活?现在这些新官,虽然年轻,可真是实心实意为咱们办事!”另一个汉子接过话茬,竖起了大拇指。
对将闾的赞誉,对科举新政的认可,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民意,为改革的深入推进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础。
虽然前方依然困难重重,但大秦这艘巨轮,在将闾的掌舵下,已经调整了航向,朝着一个崭新的未来,破浪前行。
(https://www.02shu.com/5039_5039447/11110997.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