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大秦:献图监国,始皇求我继承大统 > 204章 铁蹄归朝

204章 铁蹄归朝


中原烽火初定,将闾率领着平叛大军,踏上了返回咸阳的征途。

玄色的大秦龙旗与新铸的始武大旗在长风中交错翻飞,十万铁蹄卷起的烟尘直冲云霄。

与东出函谷关时的肃杀不同,此刻的队伍中,多了一份凯旋的昂扬。

消息早已传遍关中,当大军的先头部队出现在通往咸阳的驰道尽头时,整个咸阳城都沸腾了。

无数黔首百姓自发涌上街头,扶老携幼,翘首以盼。

当将闾身着玄甲,骑着乌骓马,出现在视野中时,人群爆发出的欢呼声,几乎要将咸阳的天空掀翻。

“始武大帝圣明!大秦万年!”

“陛下圣武!平定叛逆,还我太平!”

山呼海啸般的呐喊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

百姓们眼中闪烁着狂热与崇敬,他们将手中的鲜花、布帛、甚至自家烙的麦饼,奋力投向行进中的军队。

将闾在无数目光的簇拥下,缓缓行至咸阳城楼之下。

他翻身下马,拾级而上,立于高高的城楼之上。

俯瞰下方黑压压的人群,那一张张激动而虔诚的脸庞,将闾深邃的眸子里,没有太多的波澜,只是抬手轻轻向下一压。

喧嚣的人群,竟奇迹般地安静下来,落针可闻。

“大秦的子民们,”将闾的声音穿透力极强,清晰地传遍每一个角落,“叛乱已平,中原初定。然,国丧未远,朕与诸君当继先帝之志,共建大秦万世基业!”

“陛下圣明!大秦万年!”

又是一阵更为热烈的欢呼。

这一刻,将闾的威望,在咸阳在关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

大军入城后,将闾下旨,大犒三军。

阵亡将士的家属,皆获得远超以往的丰厚抚恤,伤残士卒也得到了妥善安置。

平叛首功的章邯,被擢升为上将军,赐爵关内侯,食邑千户,其余有功将领士卒,各有封赏。

一时间,军心大振,对这位年轻帝王的忠诚与拥戴,无以复加。

国丧的哀戚尚未完全散去,平叛的喜悦又添了进来。

将闾宣布,大赦天下部分轻罪囚犯,以示新皇仁德。

同时,大秦军队将进入为期数月的休整,与民休息,恢复在战火中受创的民力。

庆功宴后数日,麒麟殿。

将闾召集了蒙毅、杜周等一众心腹大臣。

殿内燃着清淡的檀香,气氛却不似往日那般轻松。

“中原虽定,然此次叛乱,起于阡陌,却能旬月之间席卷数郡,诸卿以为仅仅是地方官吏失察,黔首无知吗?”

将闾端起茶盏,目光扫过众人,语气平淡,眼神却带着无尽的冰冷。

蒙毅与杜周对视一眼,心中皆是一凛。

陛下这话,意有所指啊。

“陛下圣明,”蒙毅率先开口,“臣以为,此次叛乱固然有秦法严苛,地方官吏盘剥过甚之因,但背后若无六国余孽暗中煽动,绝无可能成此燎原之势。甚至……臣不敢妄言,朝中是否亦有暗通款曲之人。”

杜周在一旁听得心惊肉跳,连忙附和:“蒙上将军所言极是!这些反贼,背后定有高人指点,否则一群泥腿子,如何懂得攻城略地,号令数万之众?”

将闾放下茶盏,发出轻微的声响:“张洪奎。”

“奴婢在。”张洪奎如同鬼魅般从殿角阴影中走出,跪伏于地。

“传朕密令,罗网协同黑冰台王姚,给朕彻查!朝中百官,凡与六国旧地有牵连者,凡平日里对朕新政阳奉阴违者,凡在叛乱期间言行可疑者,一个都不能放过!朕要知道,是谁在背后捅了这把刀子!”

“奴婢遵旨!”张洪奎叩首领命,身影再次没入黑暗。

殿内气氛愈发压抑。

杜周趁机上前,小心翼翼地呈上一份奏疏:“陛下,如今战事初平,百废待兴。臣拟定了一份战后经济恢复方略,请陛下御览。其一,当减免陈、郢等受灾严重地区三年赋税,以安民心;

其二,鼓励黔首开垦荒地,官府提供农具种子,五年内免其徭役;其三,便是关于之前发行的军功债券,臣以为当尽快安排兑付,或以田亩、或以实物,以彰朝廷信誉,亦可回笼部分金银,充盈国库。”

将闾接过奏疏,略微翻阅,点了点头:“准。此事交由你全权负责,务必办妥。”

“臣遵旨!”杜周心中一块大石落地,脸上挤出几分笑意。

这军功债券若是砸在手里,他这个治粟内史可就真成“致瘦内史”了。

随军归来的扶苏,并未参与这些朝议。

他回到自己的府邸,便闭门谢客。

透过窗棂,他能看到咸阳城中百姓对将闾的狂热崇拜,也能感受到朝堂之上那股暗流涌动的紧张。

他命人搜集了自商鞅变法以来的所有秦法条文,以及各地郡县的风土人情、民生疾苦的卷宗,日夜研读,试图从这铁与血的治国之道中,寻找到一丝自己能够理解的脉络。

后宫之中,长信殿的芈彤听闻将闾大胜归来,特意命御膳房准备了丰盛的宴席,亲自送往麒麟殿。

席间,她巧笑嫣然,不时提及楚地风物,暗示楚系外戚在平叛中亦有微功,希望能为日渐式微的楚系势力争取些许利益。

将闾只是不置可否地听着,偶尔颔首,却绝口不提任何实质性的封赏或承诺。

芈彤几番试探,都被他不咸不淡地挡了回来,心中不由暗自一凛,这位陛下的心思,比那深不见底的寒潭还要难测。

数日后,一份由张洪奎亲手呈上的密报,摆在了将闾的御案之上。

这是一份初步筛选出的嫌疑官员名单,足有二三十人之多。

名单上,赫然可见数名当年曾主张对六国遗民施以仁政、或是与楚地、魏地旧贵族往来密切的官员,甚至还有几位平日里以清流自居,却在关键时刻沉默不语的老臣。

杀机,在无形中弥漫开来。

咸阳城表面依旧平静,但一些嗅觉灵敏的官员,已经察觉到了风声不对,纷纷称病在家,闭门不出,生怕沾染上丝毫麻烦。

一股无形的压力,如同乌云般笼罩在朝堂之上。

深夜,将闾换上一身常服,在数名罗网高手的护卫下,悄然来到上将军蒙毅的府邸。

“陛下深夜驾临,臣未及远迎,死罪死罪!”蒙毅闻报,匆忙出迎。

“蒙卿不必多礼。”将闾摆手,示意下人退去,与蒙毅在书房密谈。

“朕今日来,是想听听蒙卿对朝中之事,有何看法。”将闾开门见山。

蒙毅沉默片刻,叹了口气:“陛下雷霆手段,清扫六合,臣素来钦佩。只是,此次若要清算朝中,还望陛下慎之又慎,明辨忠奸,勿使范围过大,动摇国本。毕竟,水至清则无鱼。”

将闾凝视着蒙毅,这位老臣眼中确有忧虑,却无私心。

他点了点头:“蒙卿之言,朕记下了。但有些毒瘤,若不尽早割除,迟早会危及大秦的骨血。”

二人密谈直至天色微明,将闾方才离去。

次日,一份更为惊人的密报送到了将闾手中。

罗网在一名被捕的叛军信使身上,搜到了一份用特殊药水写就的加密血书。

经过格物院高手连夜破译,血书上的内容,竟隐约指向了一位九卿级别的高官——新任廷尉陶安!

虽然证据尚不直接,但种种迹象表明,陶安在叛乱期间,与楚地某些势力有过极为隐秘的接触。

将闾看着密报上陶安二字,眼中寒光一闪。

他想起父皇临终前,说到陶安私下里的那些小动作。

“张洪奎!”

“奴婢在!”

“证据,朕要更直接的证据!但,明日朝会,先将那份名单上的人,给朕一网打尽!”

“喏!”

与此同时,将闾密令上将军章邯,调集京师卫戍部队,暗中控制咸阳各处要道及宫门,确保明日的清算行动,万无一失。

咸阳城内,秋风萧瑟。

一场针对大秦朝堂内部的血腥风暴,即将在黎明之后,骤然降临。


  (https://www.02shu.com/5039_5039447/11110948.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