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重生1982:从考大学开始逆袭人生 > 第四百零八章:大过年的

第四百零八章:大过年的


大院里住着一位老中医,听闻小妹落水一事,特意过来瞧了瞧。

一番诊断后,老中医说小妹身体底子不错,加之被救得及时,除了受了些惊吓,精神有些紧张,多睡了几个小时外,身体几乎没什么大碍。

这可让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经此一事,小妹被家人下了“禁足令”,只能在大院里活动。

起初,她还觉得有些憋屈,可没过多久,竟闲出了兴致,开始看起书来。

这突如其来的转变,让大家都觉得新奇不已。

不过,有王科宝这个学霸在家里,两个妹妹的学业向来不用发愁。

无论遇到什么难题,只要问王科宝,他都会耐心解答,可谓有求必应。

日子久了,大家也就习惯了小妹这爱看书的新模样。

腊月二十三,传说中灶王爷要上天庭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各家情况的日子。

天刚蒙蒙亮,陈素娘就已经在厨房里忙碌开了。

她熟练地用糯米粉和面,不一会儿,厨房里就飘出了阵阵诱人的香气,第一锅送灶粑粑蒸好了,里面是香甜的糖馅。

在当地习俗里,第一锅粑粑是要供奉给灶王爷的。

据说,灶王爷吃了甜的,就会在玉帝面前为这家人多说些好话。

所以,这锅粑粑一出炉,陈素娘就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摆放整齐,当作供品放在厨房,还特意搭了层纱布,就怕时间长了,粑粑表面干裂。

紧接着,第二锅送灶粑粑也上锅了。

这一锅的馅料是咸菜、五花肉丁和豆干,这些馅料早在头天晚上就已经炒熟备用。

等这锅粑粑出炉,一家人便可以大快朵颐了。

王科宝还在睡梦中,就被这股香气勾醒了。

等他洗漱完毕来到厨房,小妹正偷偷拿着一个送灶粑粑,吃得津津有味,嘴里还嘟囔着:“要是灶王爷天天去天庭就好了……”陈素娘见状,赶忙一把捂住小妹的嘴,脸上满是虔诚之色,说道:“可不能乱说,得请灶王爷上天庭给咱们家多多美言几句呢。

”大妹在一旁机灵地附和:“谢谢灶王爷保佑……”

这时,王建设手里拿着一份报纸从里屋走了出来,看到这一幕,语气里带着几分不屑,说道:“这些都是迷信说法,不可信。

”陈素娘一听,立刻瞪了他一眼。

王建设立马换了口风,笑着说道:“不过这也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传统,挺有意思的,哈哈。”

这天的早饭就是送灶粑粑。

陈素娘的手艺精湛,做出来的粑粑软硬适中,口感绝佳。

要是不怕费油,把这些蒸好的粑粑再回锅,用油煎至两面金黄,那味道更是香酥可口,让人回味无穷。

吃完早饭,王科宝提着篮子,装上一些送灶粑粑,准备给爷爷、奶奶家送去。

到了那儿,爷爷奶奶自然是热情地回了礼,王科宝又提着回礼满载而归。

至于供奉过灶王爷的糖馅粑粑,过了今天,家里人就可以吃了。

这种既敬了神明,又不浪费食物的做法,在那个物资并不充裕的年代,显得尤为珍贵。

能吃到送灶粑粑,对于小孩子们来说,有时候甚至比过年还要开心。

过了腊月二十三,日子仿佛按下了快进键,转眼间就到了年三十。

按照老规矩,家里的几个小孩子负责贴对联,王科宝负责放鞭炮,而陈素娘则承担起准备年夜饭的重任。

今年情况特殊,爷爷、奶奶一家已经进城,并且早就约好了,大家都去煤炭厂过年。

一大早,王家院子里就热闹起来。

几个孩子拿着对联和浆糊,有说有笑地开始贴了起来。

王科宝则拿着鞭炮,在院子里找了个合适的地方,准备放鞭炮。

随着“噼里啪啦”一阵声响,鞭炮声在院子里回荡,震得人耳朵都有些发麻。

除了鞭炮,王科宝还放了两个大地雷,“砰砰”两声巨响,整个院子都跟着颤动了一下,地上瞬间落满了红彤彤的鞭炮碎屑,一片喜庆的景象。

因为王家今年不在家里吃年夜饭,所以按照无城县的习俗,一大早就把鞭炮放了。

在当地,一般是在吃年夜饭前放鞭炮,而且年夜饭也并非真的要等到晚上,通常下午三四点就开饭了。

早饭吃得简单,是香蛋和面条,主要是为了垫垫肚子。

上午,王科宝打算把家里的电视机送到煤炭厂。

他先把电视机小心翼翼地装进原来的包装盒,拆掉天线,然后放在自行车后座上。

又装了满满一篮子菜,挂在车把手上,准备骑车送过去。

可王建设却不放心,担心电视机在路上颠掉,毕竟这在当时可是个金贵的物件。

王科宝只好推着自行车,一家人浩浩荡荡地跟在后面,朝着煤炭厂走去。

煤炭厂宿舍里,王家老两口一大早就站在门口翘首以盼。

今天天气还算不错,只是空气中透着一丝冬日特有的迷蒙,一到冬天,这空气就总是不太清爽。

客厅里,放着一个火盆,里面烧着煤炭,把整个屋子烘得暖烘烘的。

火盆是陶罐材质,上面还放着一个搁脚的架子,平时既可以用来取暖,也能用来暖脚。

王科宝一行人赶到的时候,二叔正撑着拐杖,一步一步艰难地往门口走来。

最近,二叔的身体调养得不错,脚上似乎也有了些力气。

往常,这么短短十几米的路,没人帮忙,他根本走不过来。

可今天,他却能和父母一起,在门口迎接大家了。

“爷爷、奶奶、二叔!”小妹眼尖,老远就看到了他们,立刻甩开腿跑了过去。

她身后是推着车的王科宝,再后面是陈素娘、王建设和大妹。

“小霜啊,快进屋,里面暖和。

”奶奶满脸慈爱,伸手捂住小妹的小手,把她领进了客厅。

小妹前不久刚掉进水里,家里人还都把她当成重点照顾对象呢。

大家进了屋,开始寒暄起来。

王科宝则抱着电视,放在客厅的橱柜上,然后就去院子里搭天线。

因为只是临时放映,天线不需要搭得太复杂,直接架在围墙上就行。

围墙边原本就有晾衣服的架子,王科宝手脚麻利,没一会儿就搭好了。

这一番动静,引来了几个在厂区里玩耍的小孩子,他们好奇地趴在院子门口,往里面张望。

在煤炭厂,虽说效益还算不错,但买得起电视的人家几乎没有,大家对这新鲜玩意儿都充满了好奇。

陈素娘提着篮子,和婆婆一起走进厨房。

独门独户的好处就是,整个灶台间都是自家的,干活也方便。

不一会儿,客厅里的电视机就有图像了。

大妹站在电视机前,负责指挥,王科宝则在院子里调整天线的角度。

“哥,可以了,别动!”大妹喊道。

王科宝赶紧将天线角度固定住,从椅子上跳了下来,把多余的线绕了绕,挂在钉子上。

二叔坐在他的椅子上,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电视机,一脸好奇。

爷爷拿着烟杆,扯着嗓子喊了一嗓子:“老太婆,你快进来瞅瞅!”

正在厨房洗菜的奶奶,随手用抹布擦了擦手,急忙走进客厅。

电视里正在播放一部电视剧,画面里一个农民正在田里耕地。

奶奶看着电视,一时间都有些看呆了,惊讶地说道:“这牛,咋跟真的似的。”

爷爷笑着解释道:“那可不就是真的嘛。”

“咋可能是真的,真牛咋能装在这盒子里。

”奶奶疑惑地说道。

爷爷被问得一时语塞,也不知道该怎么解释了。

在农村,现在大多地方还没通电,稍微奢侈点的电器也就是录音机了。

农村的小年轻们特别喜欢用录音机放卡带听音乐。

可对于大多数农村老年人来说,电视这东西也就是听说过,根本没见过。

陈素娘从厨房探出头来,说道:“妈,你和爸就在客厅看电视吧,这点活我一个人能行。”

奶奶应了一声:“哎,我就看两眼,晚上不是还要看春晚嘛……”说完,又快步回到厨房忙活去了。


  (https://www.02shu.com/5039_5039444/11110744.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