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假千金觉得真千金蠢死了 > 第32章 碑林博物馆那个去不了,我在黑名单里面

第32章 碑林博物馆那个去不了,我在黑名单里面


听到金鑫那傲娇中带着默许的回应,贺砚庭眼底的笑意加深了几分。

他没有立刻开始,而是先带着她走向一号坑一个相对僻静、视野却极佳的角落。

站定后,他并没有像普通导游那样直接介绍兵马俑的发现或数量,而是顺着她刚才“手办”的比喻,用一种低沉而舒缓的嗓音,开启了他的讲述:

“好,那就从你这些‘手办’说起。不过,秦始皇的‘手办’,可不是摆着看的。你看他们的排列——前锋、主体、侧翼、后卫,这是一个完整的、随时可以投入战斗的军阵。”

他微微侧身,引导金鑫看向靠近他们的一排弩兵俑:“仔细看他们的手,左手持弩,右手似乎正虚握着什么?”

金鑫顺着他的指引仔细观察:“好像是握着东西的动作?”

“没错。”贺砚庭点头,“考古学家认为,他们手中原本应该持有真实的木质弩机。陶俑是‘体’,而那些朽烂的兵器才是‘魂’。秦始皇要带走的,是一支武装到牙齿、魂体兼备的完整军团。这比任何一个帝王用金银珠宝陪葬,野心都要大得多。”

他移动两步,指向一个将军俑:“再看这位,‘手办’里的高定款。他甲衣上的彩绘虽已剥落,但你看他胸前的冠缨,细节依然清晰。最重要的是他的姿态——双手自然交叠于腹前,按着的是一把青铜剑。这不是攻击姿态,而是指挥若定的姿态。他在整个军阵中的位置,也印证了这一点。”

贺砚庭说着,目光转回金鑫,带着一丝考校的意味:“猜猜看,为什么工匠要费尽心力,把每一个‘手办’的脸都做得不一样?”

金鑫被问住了,眨了眨眼:“为了不单调?”

贺砚庭笑了,那笑容在透过高窗的晨曦中显得有些深邃:“这是一个浪漫的说法。更现实的原因是,这些陶俑很可能是以真实的秦军将士为模特制作的。中央政府提供标准化的躯干和甲衣,而头部,则由来自不同地区的工匠,按照他们熟悉的同乡面容来塑造。所以你能在这些脸上看到关中汉子的方正,也能看到巴蜀子弟的精悍。”

他顿了顿,声音放得更轻,却带着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你现在看到的,不只是陶土。是无数个‘黑夫’、‘惊’,是被历史长河湮没了姓名,却在此刻以另一种方式永生的一个个具体的人。”

“所以说,”他总结道,目光灼灼地看着她,“这不是秦始皇一个人的‘手办收藏’,这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一个个曾经鲜活生命的群像。”

金鑫完全听入了神。

她来过兵马俑不止一次,听过各种版本的讲解,但从未有人从这样一个角度。

如此宏观又如此微观,如此冷酷又如此温情,为她剖析过。

他不仅仅是在复述历史知识,而是在构建一个立体的、有血有肉的秦帝国图景。

贺砚庭看着完全沉浸在震撼中的金鑫,很自然地拿出了手机,轻声问道:“要帮你拍几张照片吗?”

金鑫的目光依旧流连在那些沉默的陶俑之上,闻言,她轻轻摇了摇头,语气带着一种罕见的、超越了游玩心态的郑重:

“不拍了。照片拍不出它们的宏伟,也装不下此刻的感受。”

她微微侧头,看向贺砚庭,眼神清亮而透彻:“有些东西,是用眼睛装进心里,就够了的。”

“你说得对。”他认同道,声音比刚才更加柔和,“记忆有时候比像素更可靠。”

两人之间陷入了一阵沉默,但这份沉默并不尴尬,反而充满了某种共享了某种深刻认知后的默契与安宁。他们就这样并肩站着,在清晨越来越亮的光线中,静静地与这支千年军团对视。

过了许久,金鑫才仿佛从一场大梦中缓缓回过神来。

她转过头,对贺砚庭露出了一个毫无保留的灿烂笑容:“不过,讲解费还是要付的。走吧,贺老师,我请你吃西安最地道的肉夹馍,管饱!”

两人从兵马俑出来,金鑫果然熟门熟路地带着贺砚庭钻进了一家藏在巷子深处的百年老店。

店里烟火气十足,刚出炉的白吉馍酥脆掉渣,炖得烂熟的腊汁肉香气四溢。

金鑫豪气地点了满满一桌,吃得毫无形象,却畅快淋漓。

吃完最后一口,她心满意足地擦擦嘴,觉得这“讲解费”付得甚是划算。

贺砚庭看着她餍足得像只晒太阳的猫,眼底漾开温柔,顺势发出邀请:“下一站,去碑林博物馆如何?那里是书法爱好者的天堂,你应该会喜欢。”

没想到,刚才还神采飞扬的金鑫,闻言瞬间像是被戳破的气球,气势矮了半截。

她难得地露出一点心虚的神色,眼神飘忽,声音也小了下去:“碑林博物馆那个去不了。我在黑名单里面。”

“黑名单?”贺砚庭是真的惊讶了,他实在想象不出,眼前这位金尊玉贵的大小姐,能做出什么事被碑林博物馆拉黑。

金鑫破罐子破摔,抬起脸,带着点豁出去的窘迫:“我十岁的时候,跟着我三爷爷去的。那时候不懂事,看着那些碑刻实在太喜欢了,就脑子一热,花钱找人,想偷偷拓印一份欧阳询的《皇甫诞碑》和王羲之的……”

她的声音越说越小,脸颊也泛起可疑的红晕:“结果被当场抓包了,三爷爷赔了很大一笔钱,我又是道歉又是保证,才没闹得更大。但我的名字,估计就永远挂在人家的‘不受欢迎名单’上了。我被爸爸罚了半年的零花钱……”

说完,她有点不敢看贺砚庭,自己成了一个有“案底”的人。

贺砚庭听完,愣了两秒,随即再也忍不住,低低地笑出声来。

不是嘲讽,而是觉得眼前这个因为年少糗事而窘迫的金鑫,比那个任何时候都游刃有余的金大小姐,要生动可爱一万倍。

“原来如此。”他止住笑,眼中却依旧盈满笑意,“十岁就敢打《皇甫诞碑》的主意,金小姐,眼光很毒,胆子也不小。”

“没关系,黑名单也不是不能解禁。我刚好认识碑林的馆长,打个招呼的事。”

金鑫眨眨眼,当初找了两人拓印,当初警卫要经过王羲之的石碑,她为了让王羲之的字拓印成功,她只好主动暴露,只能牺牲欧阳询的《皇甫诞碑》……

贺砚庭收到信息后,眼神里带着一种“看我帮你搞定”的从容:“怎么样,‘刑满释放’后的第一站,想不想故地重游?这次,我们走正门。”

金鑫的眼睛一下子亮了,那点窘迫瞬间被兴奋取代。她用力点头,看着贺砚庭打电话的背影,心里第一次觉得,身边有个能“平事”的伙伴,感觉好像还真不赖。

果然如贺砚庭所说,一个电话就解决了问题。当他们的车停在碑林博物馆门口时,令金鑫意外的是,等在门口的并非普通工作人员,而是一位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的老者。

贺砚庭快步上前,恭敬地欠身:“陈馆长,怎么敢劳烦您亲自等候。”

“砚庭客气了。”陈馆长笑着摆手,目光却越过他,精准地落在试图往贺砚庭身后躲的金鑫身上。

老人推了推老花镜,眼中闪过一丝了然的笑意,语气带着几分揶揄:

“哟,这不是我们碑林'大名鼎鼎'的小客人吗?第一个未成年,刚满十岁,就敢私自请人拓印,长这么大了。"

金鑫的脸"唰"地红了,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只能硬着头皮上前,规规矩矩地鞠躬:"陈馆长好!当年,给您添麻烦了。"

老人哈哈一笑,倒是很豁达:"麻烦什么!你三爷爷当年赔的钱,到现在还是我们修复基金的顶梁柱呢!说起来,我们还得谢谢你。"

金鑫哭兮兮,这钱是她的她的她的……

他意味深长地看了金鑫一眼,调侃道:"就是没想到,当年那个小小年纪就喜欢皇甫诞碑的小丫头,今天居然敢回来了。"

与兵马俑的游人如织相比,碑林显得清静了许多。

陈馆长亲自带着两人参观。

参天的古柏投下斑驳的树影,空气中弥漫着石头、墨锭和岁月交织的特殊气息。

行走在一座座肃穆的碑亭之间,仿佛能听见千年前的笔墨沉吟。

金鑫起初还有些拘谨,但当她站在那些熟悉的碑刻前,热爱终究战胜了尴尬。

金鑫一改在兵马俑时的聆听者姿态,在这里,她成了绝对的主角。

她在一通巨大的石碑前站定,仰头看着那雄浑厚重的笔法,开始她的反讲解:

“看这个,《石台孝经》,唐玄宗的。盛唐的气象,就在这笔画里。字要写得这么大,还要保持结构和力道,手腕上没千斤力气可不行。”

走到颜真卿的《颜家庙碑》前,她驻足的时间格外长。

她眼神里带着敬意:“我小时候练字,爸爸第一个让我临的就是颜体。颜筋柳骨,这‘筋’就是生命的韧性。你看这字,横细竖粗,结体宽博,像不像一个正人君子,端端正正地站在那里?字如其人,这话在颜鲁公身上,是说到根子上了。”

她一路如数家珍,从欧阳询的险峻到柳公权的铮铮风骨,都能娓娓道来,不仅讲字体的特点,更会勾勒出写字人的风骨与命运。

终于,他们来到了宋徽宗赵佶的《大观圣作之碑》前。碑上的瘦金体,挺拔秀丽、侧锋如兰,自有一股绝代风华。

贺砚庭知道这是宋徽宗的代表作,正想听听她的见解,却见金鑫只是淡淡地扫了一眼,便抱着手臂,用一种近乎挑剔的语气点评道:

“瘦金体……嗯,好看是好看,像金丝镶的,琉璃脆的。”

她撇了撇嘴,毫不掩饰自己的偏见:“太精致了,精致得没了‘人味儿’。写字的人心里得憋着多大一股劲,才能把每一笔都控制得这么一丝不苟?看着就累得慌。”

一旁的陈馆长突然出声,笑眯眯地问:“那小金鑫觉得,什么样的字才算有'人味儿'?”

她转过头,看向贺砚庭,发表了她最核心的暴论:“我总觉得,字里头得有点‘毛边’,有点不经意流露出来的东西,才是活的,有温度的。  像苏轼的《寒食帖》,涂涂改改,却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为什么?因为那是他从笔尖淌出来的真性情,是活的!这瘦金体嘛……”

她拖长了调子,狡黠地笑了笑:“当个艺术品挂着欣赏还行,当祖宗一样供着临摹,我可受不了。我这人散漫,学不来这份拘谨。”

陈馆长闻言,非但没有生气,反而欣慰地点头:“说得好。你是真懂事了,不是只会闯祸了。”

他转向贺砚庭,意味深长地说:“砚庭啊,这孩子是真心懂书法。我们这行,不缺恭敬临摹的人,缺的就是这种敢说真话、有自己见解的后生。叫这个孩子陪你逛逛,记住看好她,这个小丫头看着这些石碑,眼睛依旧发光。”

贺砚庭听着她这番离经叛道又自成体系的见解,眼中的光芒越来越盛。

他发现自己正在触及她精神世界最核心、最迷人的部分。

她不只是懂书法,她是在用整个生命去感受和理解书法背后的灵魂。

他看着她神采飞扬地“批判”着千古一帝的书法,忽然觉得,比起那些规规矩矩的赞赏,眼前这个敢于直言“不喜欢”的、鲜活灵动的女孩,才是这千年碑林里,最精彩的一道风景。

从碑林出来,贺砚庭看着身旁依旧兴奋的金鑫,随口问道:“下一站,陕历博?听说那里的唐墓壁画国宝云集。”

金鑫却摇了摇头,露出一丝狡黠的笑容:“不去挤了。我私人和陕历博的‘唐代壁画保护基金会’有点渊源,约了明天早上开馆前,请壁画组的组长带我们进去看货。”

贺砚庭和金鑫同时说:“明天,我(你)可以一起来吗?”


  (https://www.02shu.com/5039_5039392/43249265.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