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95号四合院
坐上回家的公交车,看着车顶上那个大气包,有种胆战心惊的感觉。
终于,车子晃晃悠悠地停在了南锣鼓巷附近。何雨柱长舒一口气,赶紧站起身来,如释重负地走下了车。
他站在路边,定了定神,然后迈步走进了南锣鼓巷。一踏入这片区域,他立刻被四周古色古香的建筑所吸引。
这些建筑大多有着悠久的历史,青灰色的砖瓦、雕花的门窗,无不透露出岁月的痕迹。
何雨柱缓缓走着,目光扫过街边的四合院、店铺和民居,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感觉。
这里的一切都与他熟悉的现代都市如此不同,满眼的青砖绿瓦,让他仿佛穿越回了古代。
这种时空的错乱感,让他有些无所适从,同时也带来了强烈的不适应。
站在南锣鼓巷95号前,看着陌生又熟悉的门楼。
这个四合院规格应该不低,倒座房包括门楼足有7间,在何雨柱的记忆里,后罩房还有厢房,后罩西厢住着许大茂一家四口,东厢住着刘海中五口。
一般的正式四合院,后罩房是没有厢房的,所以现在的后院应该不是最后一进,三进后的院子可能因为战乱原因导致损毁,然后干脆把通往后面的门户给堵了,形成了现在的四合院。
走进大门,正对影璧,右手边是一间门房带个十来平的小院,目前住着李大爷,在不远的回收站看大门的,具体来历不知道。
左手边是三间房,再往里过月亮门是个十五平左右小院和两间房,现在还没有安排人居住,不过应该也快了。
穿过垂花门就进入到前院,前院3间西厢带一个耳房就住着传说中的“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的三大爷闫埠贵家,但现在还不是三大爷,家里也不是以后的六口人,闫解旷、闫解娣还不知道在哪呢。
闫埠贵家是今年才搬进来的,大家也就是刚熟悉的阶段,还没到后来天天守门的阶段。
东厢住着两户人家,一个是李奶奶带着一个6岁的小孙女儿陆晓芸,儿子儿媳解放前走亲在路上被害了。
另两间厢房住着也是轧钢厂的员工陈大山夫妇,还有儿子陈平安,陈平安比他还小两岁,跟许大茂同龄。
走过穿堂,来到未来四合院全院大会集合地——中院。
目前的中院还很清静,三间正房一间东厢房的何家,二间东厢房的易家,三间西厢房的贾家。
前中院之间的六间穿堂屋,西穿堂三间住进去了两户人家,东穿堂三间也已经住进了三户,是军管会安排进来的,也是刚搬过来不久,他也不熟悉,他天天学厨早出晚归的,都没怎么打过交道。
从正屋东侧过道就是连着的后院了。聋老太太住着后院正屋两间。
东侧两间住着周有粮夫妇带着一对子女,西三间住着曹建设一家6口,他母亲赵奶奶,11岁大女儿曹红珍,8岁二女儿曹红云,5岁三小子曹红文,2岁四小子曹红武。
一路过来并没有碰到其他的人,这快下班的时候,大家应该也在忙着收拾家务和做晚饭吧!
何雨柱径直打开家门进去,打量着眼前的家。
这何家的三间正房竟然就是一个大通铺,差不多有近60平左右,整个房间宽敞而开阔,没有明显的隔断或分隔。
唯一的区分是在西面的那间,使用了几个简单的框子和布帘来划分出一块相对独立的空间,那是便宜老子何大清的住房。(原剧中也没有隔断,所有功能都在一个屋里)
而剩下的两间则被各种功能所占据,集接待、餐厅、厨房和杂物间于一体。东西有些杂乱,但东西并不多,你也别指望一个老男人带俩娃能有多体面。
想到马上要下班了,何雨柱就走到米缸边打开盖子,看着里面有不少玉米面和一些白面,于是就用碗挖了些玉米面,准备煮些玉米糊糊。菜就不准备做了,大多数时候都是父亲何大清从厂里带回来的。
边煮着玉米糊,边快速的归整了一下乱七八糟的家,有点紧张又有些期待与这个时空亲人的第一次见面。
随着门“吱呀”一声,父亲何大清抱着个小肉团子走了进来。
“爹,你回来了!”
何雨柱喊得有些别扭,但现在这个身份不能不喊啊,万一挨顿揍还不能还手的那种,那不是给广大穿越者丢人吗?
何大清应了声没说话,放下何雨水。把手中两饭盒递给他,何雨柱熟练的接过,然后准备去热一下来当晚饭了。
“哥哥……”
这时的小肉团何雨水跑了过来,抱着他的腿,他赶紧蹲下来扶着。作为受到后世小棉袄文化熏陶,再加上后世只有一个儿子的中年人,对肉肉的小团子还是很喜欢的。
问了小雨水有没有听话,就交待她自己玩,自己要去热饭了,吃好饭再陪她玩。
现在的何雨水生活并不差,天天跟着父亲何大清吃着有油水的饭菜,脸上都有些婴儿肥了,显得肉乎乎的。
何大清看着兄妹的互动,眼中闪过一丝挣扎,而又显得有些茫然。
话说雨水这个小可怜命是真苦,能活着长大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雨水出生于1944年2月,天寒地冻的,再加那时候的四九城还在日军的统治之下,配给给老百姓的粮食多为掺杂着糠麸、石子的二合面,母女都没有什么好的吃食补充,雨水能活着不仅仅是何大清费心费力的去掏换吃食,同时也是母亲吕冰清用自己的命换来的。如果不是自己穿越而来,她后面还有数不尽的苦日子。
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母亲吕冰清还是没熬过来走了。那段时间父亲不仅再要承受着丧偶之痛,还要又当爹又当妈的照顾着家里两个娃娃,还好院子里的大妈大婶也帮助了不少,不然一个大男人带两娃,那日子还不知道过成什么样子。
1946年,何大清所工作的丰泽园陷入了劳资纠纷之中,随后停业近半年时间,何大清为了养活一家三口,放下大厨的脸面,答应了娄半城的邀请,进入了娄氏轧钢厂做起来招待,整个何家才相对的稳定下来,雨水也过上了跟着父亲上下班的稳定生活。
现在何大清已经是食堂副主任了,每月工资56块,也算是相当不错的了,虽然比不过在酒楼当大厨,但事少离家近,也方便照顾小雨水啊。
而何雨柱则在1946年被父亲送到南锣鼓巷不远的新盛中学读了半年初中,父亲看他实在不是读书的料,于是就托自己的好友同行范俊康收自己儿子为徒,教授川菜,到现在也快二年了。
由于自小练就的童子功,年后差不多就能跟着师傅练习上灶了,等何大清跑路以后就跟师傅提,也许能早点出师。
随着饭菜上桌,父亲一边喝着酒,一边询问着何雨柱的学厨情况,同时也叮嘱要跟着师傅好好学,别偷奸耍滑。
饭后陪着小雨水玩了一会儿,就回到了东厢那间自己睡的房间。点好炉子坐上水,想着今天的一切,有种光怪陆离的感觉,但也知道回不去了,要努力的活好当下。
再见了我的某音小姐姐,再见了我的红茄子,再见了我的《征途》……
(https://www.02shu.com/5039_5039308/43283724.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