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云溪旧事(番外下)
时光如水,静静流淌。
山中的杜鹃谢了,野菊开了,枫叶红了,雪花落了。
转眼又是一年暮春。凉亭旁的柳树再次抽出嫩绿的新芽。
这一年来,少女与书生的交往愈发自然。
她会给他带来新采的野茶,自家酿的酸枣酒;他则会教她认几个简单的字,给她讲解《诗经》里“蒹葭苍苍”的意境,虽然少女总觉得不如听他讲那些名将奇谋的故事来得过瘾。
一种微妙的情愫,在两人之间悄然生长,如同山涧边默默蔓延的藤蔓,不曾言明,却心照不宣。
然而,变故发生在那年的夏天。一连十几天,少女每日前往凉亭,亭中都空无一人。
起初她以为书生只是临时有事外出,但日子一天天过去,那个青衫身影再也没有出现。
亭角那个竹箱也不见了,石桌上积了薄薄的灰尘。
他就像一阵风,突然而来,又悄然而去,没有留下只言片语。
少女的心,仿佛一下子被掏空了。
她依旧每日上山采药,却总是不由自主地走到凉亭,期盼着能有奇迹发生。
但每一次,都是失望而归。山风依旧,溪水长流,只是凉亭空了,她的心也空了。
那种失落与怅惘,难以言喻。她这才惊觉,那个自称“扪虱散人”的书生,不知何时,已在她心中占据了如此重要的位置。
三年时光,在日升月落、春去秋来中悄然滑过,转眼间少女已经二十岁了。
由于家贫和母亲久病,她尚未婚配,这在村里已是异数,难免惹来些闲言碎语。
但她似乎并不十分在意,依旧每日上山下田,用瘦弱的肩膀支撑着那个摇摇欲坠的家。
只是眉宇间,少了些当年的泼辣跳脱,多了几分沉静与忧郁。那个凉亭,她已很久不去了,怕触景生情。
这一日,母亲咳嗽得厉害,需用一味长在云溪源头的石韦。
少女只得再次踏入那条熟悉的、通往凉亭的山路。
三年未曾好好行走,山路似乎也变得陌生了许多。草木更加蓊郁,掩住了些许路径。
当她气喘吁吁地来到凉亭附近时,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心跳骤然加快。
凉亭中,竟然有人!一个青衫身影背对着她,负手而立,眺望着远方。
那身姿,那般挺拔,与她记忆中无数次回想的身影重合在一起。
是他?真的是他吗?少女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她犹豫着,不敢上前,生怕这只是自己的幻觉。
亭中的人似乎感应到了什么,缓缓转过身来。
正是三年前那个书生!面容依稀是旧时模样,依旧清癯,眼神却有了极大的变化。
昔日的疏狂不羁、闲适洒脱仿佛被磨平了许多,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沉的毅力和历经世事的锐利,那琥珀色的眸子深处,似有波澜涌动,却又被强行压下,显得格外幽深。
他穿着一身质料明显精良许多的青绸长衫,腰束玉带,虽无过多饰物,但通身的气度,已绝非昔日那个“扪虱散人”可比。
他也看到了少女,目光凝住,脸上掠过一丝极其复杂的情绪,有惊讶,有欣喜,有愧疚,还有一丝……难以言喻的疲惫。
“阿陈?”
他开口,声音比三年前略显低沉沙哑,却依旧带着那份熟悉的韵味。
这一声呼唤,将少女从怔忡中惊醒。她鼻子一酸,强忍住眼眶的湿意,慢慢走上前去,在亭外站定,低声道:
“先生……您回来了。”
书生走出凉亭,站在她面前,仔细地端详着她,目光中有怜惜,有感慨:
“三年不见,你……清减了些。”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歉意。
“当年不告而别,实有不得已的苦衷,让你挂心了。”
少女摇摇头,努力挤出一个笑容:
“先生是做大事的人,阿陈明白。”
她敏锐地察觉到了他身上的变化,那份沉毅与锐利,让她感到既熟悉又陌生。
书生沉默了一下,望着眼前山峦,缓缓道:
“三年前,我离开此地,是去追寻一个或许可以终结这乱世的希望。如今……算是略有所成。”
他没有细说,但话语中透出的分量,少女隐约能够感知。
那一日,他们没有读史论世,没有说笑调侃。
巫山云雨之后,只是静静地坐在亭中,看云卷云舒,听风过松林。
仿佛有千言万语,却又觉得一切尽在不言中。
夕阳的余晖再次染红天际时,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暧昧而忧伤的气氛。
他转过头,目光灼灼地看着她,语气变得郑重而热切:
“阿陈,我此次回来,是想问你,可愿随我离开这云溪村?我会妥善安置你和你母亲,让你不必再如此辛苦劳作。”
这是他第一次如此直接地表达心意。
少女的心猛地一跳,脸颊绯红。
期盼了三年的话语,此刻听在耳中,却让她感到一阵心慌意乱。
她抬头看着他,看着他眼中那份不容置疑的决心和……一种属于上位者的、她从未见过的气势。
她忽然明白了,三年的时间,不仅改变了自己,更彻底改变了他。
他不再是那个可以与她在这凉亭中闲谈说笑、品评山水的“扪虱散人”了。
他要去的地方,是波谲云诡的朝堂,是杀伐决断的疆场,是他口中那个“终结乱世”的宏大棋局。
而自己,一个山野女子,除了认得几株草药,懂得些粗浅道理,又能做什么呢?跟在他身边,恐怕非但不能相助,反而会成为他的拖累和笑柄。
她想起村里那些关于高门大户的传闻,想起那些依附权贵的女子的凄凉下场。
她的骄傲和清醒,让她无法接受那样的未来。
少女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酸楚,迎上书生的目光,声音平静却坚定:
“先生的好意,阿陈心领了。只是,阿陈生于斯,长于斯,习惯了这山中的清风明月,粗茶淡饭。先生的世界太大,阿陈……跟不上。”
书生的眼神瞬间黯淡下去,流露出深深的失望和痛楚。他急急抓住她的手:
“阿陈!我知道你担心什么。我可以向你保证,绝不会让你受半分委屈!我……”
他似乎想说什么,却又咽了回去,只是紧紧握着她的手,力道之大,让她感到微微疼痛。
少女看着他眼中的急切和真诚,心中亦是刀割般难受。
但她知道,自己必须狠下心肠。
她轻轻却坚定地抽回自己的手,整理好衣裳,后退一步,垂下眼帘:
“先生,您有您的凌云之志,阿陈有阿陈的山野之乐。我们……本就不是一路人,您能回来这一趟,阿陈已经……很感激了。”
说完,她不再看他,转身快步离去,泪水在转身的瞬间夺眶而出,顺着脸颊滑落,滴在脚下的青草上。
书生僵立在原地,望着她决绝而去的背影,伸出的手久久未能收回。
山风吹动他的青衫,猎猎作响,却吹不散他眉宇间那浓得化不开的落寞与哀伤。
他深知,这个看似泼辣单纯的山野少女,有着怎样一颗通透而骄傲的心。
她的拒绝,不是矫情,不是试探,而是看清了彼此鸿沟后的理智抉择。
他无法强迫,也……不忍强迫。
那日后,书生又在凉亭停留了几日,似乎期盼着少女能回心转意。
但少女再也没有出现过。
他最终在美人靠上放下一枚玉佩后,便黯然离去,只留下那座空寂的凉亭,和一段无疾而终的情愫。
书生走后约莫一个多月,少女发现自己身体有了异样。
经期迟迟未来,时常恶心呕吐。
起初她以为是劳累所致,直到腹部渐渐隆起,她才惊恐地意识到——她有了身孕。
未婚先孕,在闭塞的山村无疑是惊天骇浪。
流言蜚语、指指点点、族人的责难接踵而至。母亲又气又急,病情加重,不久便撒手人寰。
少女失去了唯一的依靠,在村中几乎无法立足。
她想过一死了之,但腹中鲜活的生命让她无法狠心。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她收拾了简单的行囊,踉跄着逃出了云溪村。
她不知该去往何方,只是漫无目的地沿着山道奔走,饥寒交迫,心力交瘁,最终晕倒在泥泞的路上。
也许是天无绝人之路,她被邻近桃峪村进山砍柴的村民发现,救回了村中。
桃峪村比云溪村更偏僻,民风也更为淳朴厚道。
村中一位人称七叔公的长者,见她孤苦无依,身怀六甲,心生怜悯,便说服村人收留了她。
后来,村里一个姓王的后生,为人老实勤快,不嫌弃她的过往,愿意娶她为妻,并将她腹中的孩子视若己出。
少女感激涕零,从此在桃峪村安顿下来,与王氏成婚,对外只说是逃难而来的寡妇。
婚后头几年,日子虽清贫,却也安稳。
王氏待她极好,对孩子也疼爱有加。
孩子渐渐长大,眉眼间竟隐隐有几分那书生的影子,尤其是一双眼睛,瞳色较常人略浅,专注时似有琥珀流光。
少女看着孩子,心中百味杂陈,将那一段前尘往事深深埋藏。
然而好景不长,在孩子三岁那年,王氏入城卖鱼,归途遭遇突发山洪,不幸罹难。
少女再次成了寡妇,与年幼的孩子相依为命。
她含辛茹苦,靠着采药、织布、耕种几分薄田,将孩子拉扯长大。
她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培养他识字明理,期盼他能走出这大山,拥有一个与自己、与那个书生都不同的人生。
她从未对孩子提起过他的生父,只告诉他,他的父亲就是那位正直勤劳的普通人,早已亡故。
孩子也乖巧懂事,勤奋好学,成了她艰难岁月里唯一的慰藉和光亮。
岁月沧桑,当年的少女已成了两鬓斑白的老妇。
她守着桃峪村的小院,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考入郡学,又因才学出众被举荐入京,进入那天下学子向往的最高学府——太学。
她知道,孩子的人生画卷正在徐徐展开,而她自己,连同那段埋藏在秦岭云雾深处的往事,终将如同山涧的晨雾一般,随着日升而渐渐消散,了无痕迹。
唯有在夜深人静之时,望着窗外那轮同样的明月,她才会偶尔想起,很多年前,云溪畔那座凉亭里,曾有一个青衫书生,与她有过一段短暂而铭心的相遇。
(https://www.02shu.com/5039_5039304/43285631.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