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重生六零:从废品站走出的军工大佬 > 第一百三十四章 徒弟教师父的日子

第一百三十四章 徒弟教师父的日子


雨丝顺着窗沿滴在电报上,我用指腹轻轻抹开晕开的墨迹。"特种螺栓返修任务"这七个字像根针,扎得我后槽牙发酸——西南厂那批40CrNiMoA螺栓,是给新型火炮闭锁机构用的,变形率超标的话,轻则卡壳,重则炸膛。

按老办法整体回炉,一炉煤够全厂职工吃三天馒头,可良品率才六成,搁现在这节骨眼儿,实在心疼。

床头的老座钟"当"地敲了五下,我摸黑套上蓝布工装。

窗外试验大厅的灯还亮着,估摸着是小周他们在做DF001的压力测试。

可我满脑子都是西南厂的电报,鬼使神差就往通讯室跑——或许能赶上早班电话,问问老吴具体情况。

"林总,早啊!"通讯员小王揉着眼睛掀开棉帘,"西南厂刚来过电话,说林小川主动接了返修任务。"他晃了晃手里的记录单,"那小子说要试试"局部矫正",您说这...靠谱吗?"

我攥着门框的手紧了紧。

林小川?

半年前他还缩在技术科墙角抄图纸,钢笔尖把纸戳出个窟窿都不敢抬头。

上个月我去西南厂做技术交流,见他蹲在废料堆里翻《重建手册》,封皮磨得像块油抹布,边角密密麻麻记满了批注——"局部应力释放可能用于矫形?"当时我只拍了拍他肩膀,没接话。

现在想来,这小子怕是憋了半年的劲儿。

"接西南厂专线。"我声音哑得厉害。

小王愣了愣,赶紧拨动转盘。

电话那头的忙音"嘟嘟"响着,我盯着墙上的挂钟,秒针每跳一格,后颈的汗就多一分。

"林工!"电话接通的瞬间,林小川的喘气声炸在耳边,"我在实训楼,您说的"千斤顶微调法",能不能...能不能用来校直螺栓?"背景音里传来金属碰撞声,"我翻了您1965年的笔记,局部加热到850度,应力释放后用液压顶慢慢掰...可红外测温枪不够精准,我拿废热电偶改了个探头..."

"安全距离留够。"我打断他,喉咙发紧,"废件库里第三排货架有批30年前的老螺栓,材质软,先拿它们试。"

"知道!"他应得干脆,"朱师傅说我胡闹,可我昨晚用废件试了三颗,有两颗校直后探伤没问题!"

电话"咔"地断了。

我握着听筒站了会儿,突然笑出声——像极了1963年冬天,我蹲在废料堆里焊第一台简易车床,老罗举着煤油灯骂我"不要命",可灯芯挑得比谁都亮。

接下来三天,西南厂的电话像上了发条。

第一天说林小川在实训楼搭了个铁皮棚,焊了套环形感应线圈;第二天说他把食堂的旧鼓风机拆了改散热;第三天老吴在电话里喊:"林总您快看看!

这小子拿螺栓当牙补,加热变形区半小时,校直后做拉力测试,跟原材数据差不超过0.5%!"

我攥着电话的手直抖。"能耗呢?"

"一炉煤能修五十颗,原来得回炉五炉!"老吴的嗓门震得话筒嗡嗡响,"老罗蹲在地上看金属流线,说跟原厂锻件几乎一样——您当年教他看的那套,他现在教林小川了!"

第四天清晨,我收到林小川发来的操作视频。

画面里他的工装满是黑油,护目镜歪在额头上,举着颗螺栓冲镜头笑:"试试看,不行就扔——林工说的。"背景音里,朱卫东扯着嗓子喊:"臭小子!

把加热时间再记一遍!"老罗举着放大镜凑过去,白头发扫过螺栓表面,突然拍大腿:"这纹路!

跟69年您修59式枪管时一模一样!"

视频最后,林小川把螺栓往检测台上一放,数显表的红灯"滴"地转绿。

我盯着屏幕里跳动的数字,眼眶发涩——当年我在西南厂修第一台铣床,检测合格时也是这样,钳工老李拍我后背,震得我咳了半宿。

消息像长了翅膀。

第五天,苏晚晴的电话打到基地:"我批了"点热矫形法"试点,老吴说要把操作指南写成手册,你说加不加你的名字?"

"写西南现场联合实验组。"我望着窗外的试验大厅,DF001的指示灯正规律地闪着,"当年我们也是这么过来的。"

第六天晌午,北方协作厂的求援电话炸响。"前线要的炮栓,运输时颠弯了二十颗,按规程得报废。"对方主任的声音带着火气,"你们能派人来吗?"

"派林小川。"我几乎是脱口而出。

"毛头小子?"对方冷笑,"出了问题谁担责?"

"我担。"

电话那头沉默了会儿,传来纸张翻动声:"行,下午三点到车间。"

第七天傍晚,林小川的汇报电话打来时,我正蹲在DF001的管道井里查密封阀。"林总,"他的声音压得低,可我能听见背景里的嘈杂,"主任让我挑最歪的那颗,加热十五分钟,液压顶压了三次...检测合格!"

"然后呢?"

"他给我倒了杯热水,"林小川突然笑出声,"还说"小同志,图纸留一套"。"

返程车上,朱卫东拍着林小川的肩膀:"你现在像谁?"

"像谁?"

"像极了五年前,蹲在废料堆里捡螺丝的学徒工。"

我握着电话,望着桌上摊开的《重建手册》。

扉页上有行褪色的字:"土办法也是宝,能解决问题的,就是好办法。"墨迹边缘泛着黄,是当年老罗的油手蹭的。

深夜,技术简报送来时,试验大厅的机器正发出均匀的嗡鸣。

封皮上"点热矫形法操作指南(V1.0)"几个字,数据曲线跟我1968年在废烟盒上画的草图分毫不差。

我翻到最后一页,编写人栏写着:"西南现场联合实验组  林小川  朱卫东  老罗"。

窗外的山雨停了,月光透过玻璃洒在简报上。

通讯兵敲门进来,手里捏着封加急件:"林总,军工总局发来的内部通报..."

我接过信封,指尖触到封口处的红印。

拆开的瞬间,一张印着"DFHT动态调控法"的文件露了个角——那是DF001项目最核心的控制技术,上个月才完成实验室验证。

山风卷着松针扑进窗户,吹得简报哗哗响。

我望着"点热矫形法"那页上的签名,突然想起三年前张德海说的"护身符"。

原来所谓传承,从来不是手把手教,而是看着他们踩着你的脚印,走出自己的路。

通讯兵站在门口等我签收,我提笔在"已阅"栏画了个圈——跟1970年我用烟盒纸剪给晚晴的五角星,一模一样。


  (https://www.02shu.com/5039_5039200/11111018.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