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边关月与宅中谋:将军夫人她不好惹 > 第94章 布未干,信已飞

第94章 布未干,信已飞


夜雨如注,江南百里长堤在一声闷响中轰然塌陷。

泥浪翻涌,浊水奔袭,沿岸村落顷刻陷入黑暗。

百姓惊醒于梦中,赤脚奔逃,哭喊声撕破雨幕。

有人跪地叩首,颤声呼号:“天罚来了!是触怒上苍了!”

可就在这混乱绝望之际,一缕微光从村口亮起。

是个老妇,披着蓑衣,手中高举一块湿透的布条——上面歪歪扭扭绣着一个“导”字,针脚稚嫩,却清晰可见。

她站在泥水中嘶喊:“织字令到了!三十六村轮守!男丁上堤,女眷送饭!竹筏挂布,顺流传信!”

那是谢梦菜当初随《万布书》散播民间的“织语”密约,未曾明发政令,却早已悄然扎根人心。

刹那间,火把次第亮起。

青壮抄起铁锹麻袋冲向溃口;妇人抱着干粮冒雨穿梭;孩童将写满字句的布条系上竹筏,推入激流。

一条条彩布在黑水之上漂荡,像断不了的线,牵动千里之外的呼吸。

萧玉衡的商队正行至江畔渡口,暴雨倾盆,原要北运的千匹细绸、十万石粮秣堆满船舱。

她掀帘望去,只见岸边火光连绵,无数人影在雨中奔忙,而每艘救援竹筏首尾皆系着带字布条,竟与她曾在长安街头见过的“万布书”如出一辙。

副手低声问:“东主,还走吗?”

她望着那片风雨中不灭的人海,忽而冷笑:“走?这时候走,我萧家三代商誉就全砸在这条江里了。”

当夜,货船尽数靠岸。

粮米卸于高地,布匹拆成绷带裹伤,就连压舱的桐油也被熬成火膏照亮堤坝。

一名小吏颤抖着记下清单,抬头问:“这些……算赈灾款?还是军供?”

萧玉衡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声音清冷:“不算朝廷的账,也不记我的本。这是‘布信’换来的命。”

消息传回京城时,谢梦菜正在灯下翻阅一份户部急报。

她指尖停在“长堤地基被人暗挖”一句上,眼神骤沉。

不是天灾,是人祸。

旧党残余勾结豪强,妄图以民生之痛,毁新政根基。

他们要的不是堤垮,是民心崩。

但她没召大臣议事,也没调兵遣将。

只唤来赵元吉,淡淡道:“把《万布书》里那些家书,抄一百份。挑最暖的几句——孩子说想当裁缝的,母亲写‘莫忘渠边字’的,都带上。交给萧家商队,让他们一路散发。”

赵元吉迟疑:“公主……这有用吗?”

她抬眼,目光穿透窗棂雨幕,仿佛看见千里外那一片燃烧的灯火:“朝廷的令箭能到一时,可人心的线,早已缝了一年。”

当夜,灾民围坐在篝火旁,接过泛黄纸页,一字一句读着陌生人的信。

一位老妇捧着女儿笔迹,泪如雨下:“她说……别忘了小时候在渠边写的字,要挺住。”她忽然站起身,将手中破碗狠狠摔在地上,“我们要是倒了,这些话怎么办?这些布怎么办?”

火光映照下,越来越多的人默默拿起工具,重返堤坝。

与此同时,宫门外马蹄声疾。

程临序一身玄甲未解,身后三百铁骑肃立如林。

他刚得密报,欲亲率边军南下控险,却被一人拦于朱雀桥头。

沈知白执伞而立,素袍沾泥,目光如刃:“将军若去,便是朝廷承认失控。可如今百姓自守、商旅自发、妇孺自救——这不正是昭宁长公主所谋之局?民自为政,不在令出,而在心通。”

程临序握缰的手青筋暴起,眼中风暴翻滚。

他望向南方,仿佛能看见那片被布条串联的河山。

良久,他松开拳头,低声道:“传令……调三百军医,扮作游方郎中,混入灾区施药。不准穿军服,不准提军令,更不准说是我说的。”

雨仍在下。

皇宫深处,谢梦菜独坐观星台偏殿,手中摩挲着一片新送来的布信。

忽然,檐外雷光再闪,照亮墙上巨幅“江山蛛网图”。

那一片片布条随风轻颤,如同脉搏跳动。

她闭目,听见风中有无数细线穿行之声。

就在此时,一道身影匆匆入内,带来夜报。

她睁开眼,只听那人低声禀道:“裴博士观星已毕,说‘天驷’动摇,南方有隐谋将破。”

烛火微微一晃。

谢梦菜不动声色,指尖缓缓抚过案上一只青瓷小盒,轻如无物。

窗外,雨势渐歇,而蛛网图上的某一点,正悄然渗出一丝极淡的灰痕。

天驷星动,紫气南倾。

裴砚之立于观星台最高处,蓑衣半湿,手中龟甲裂纹如蛛网蔓延。

他凝视南方天际那颗忽明忽暗的星辰,唇间吐出一句低语:“谋将破,非天灾,乃人血所引。”话音未落,一道惊雷劈开云层,照亮他袖中那张尚未呈报的星图——南方三十六度,灰芒隐现,如毒线穿心。

密报送入昭宁长公主寝殿时,谢梦菜正执笔在一幅《万布书》残卷上圈点。

她未抬头,只淡淡道:“请柳云舒。”

不多时,一名素衣女子悄然而至,袖藏药匣,眉眼清冷。

她是谢梦菜早年救下的孤女,精通药理,尤擅“识心灰”——一种极细微的矿物粉末,无色无味,唯遇特定草药则生微光,混入饮食后,可使服用者三日内排泄显荧。

“不是为了救人。”谢梦菜将一份江南灾民粥棚名录推至案前,“是为了……找鬼。”

柳云舒眸光微闪,随即会意。

那场突如其来的堤溃,表面是暴雨所致,实则地基早被暗挖。

而更蹊跷的是,灾后第三日,便有数名孩童高热抽搐,医者束手无策。

毒?

还是疫?

无人敢断言。

但谢梦菜知道,有人想借天灾之名,行灭口之实。

三日后,夜雨初歇。

江南某村外荒林,一名衣着华贵的豪奴鬼祟而出,蹲于树后解裤。

忽有一牧童牵牛路过,火把一晃,惊得跌坐在地——那奴才身下竟泛出幽幽蓝光,如鬼火游走!

“尿……尿发光了!”孩童尖叫。

消息如风传开,村民举火围林,将人擒下。

严审之下,豪奴涕泪横流,供出幕后主使:原户部侍郎之弟,勾结地方豪强,欲借堤溃之机吞没朝廷赈银,并嫁祸新政苛政失民心。

更令人发指的是,他们竟在赈粥中掺入慢性毒药,意图制造“疫病暴发”的假象,逼朝廷撤令。

而线索的终点,正是那片随水流漂走的荧光尿液。

与此同时,萧玉衡已率十七家商号齐聚江畔,于断堤旁设坛立约。

她取出一方白布,亲笔写下:“凭‘织字布’可贷粮种,三年偿,不计利。”底下百姓面面相觑,有人颤声问:“一张破布,能当钱使?”

萧玉衡冷笑,将布条投入火盆。

火焰腾起,映照她眼中锐光:“这不是布,是信。你若不信,它便是灰;你若信,它就能养活一家三代。”

一名老农拄拐上前,接过种子,哆嗦着手在布上绣下一个歪斜的“导”字:“我……我用这个担保,明年还你双倍。”

众人静默。

继而,有人跟着立约,有人主动拆下衣襟写誓,甚至有妇人将亡夫遗物上的绣纹剪下,作抵押之凭。

消息如野火燎原,不出五日,连京中几家钱庄竟也开始收“织字布”为信物,称其“比官票还稳”。

沈知白闻讯,立于国子监讲台,手持一方布信,朗声道:“昔以铜钱为信,今以布语为契。信若成布,何须朝廷下令?民心自结,经纬成网。”

当夜,谢梦菜独步御园。

秋露沾裳,宫灯昏黄。

她手中握着一片从江南寄来的布信,针脚凌乱,却力透布背,绣着八个大字:“堤在人在,字在心在”。

她指尖轻抚,仿佛触到了千里之外那一双双粗糙却坚定的手。

忽然,风起。

远处河面波光微动,竟似有万千萤火浮游其上。

她凝神望去,瞳孔骤缩——那是灾民用荧光尿液,在干涸河床写下的一笔巨“导”!

随残水流淌,蜿蜒数里,如龙游夜,如星垂野。

更令人震颤的是,风中传来隐隐诵读声,起初细微,继而汇聚成潮:

“疏渠……修坝……守字……传信……”

千人齐念,万口同声,竟是《万布书》中的九字箴言。

谢梦菜闭目,指尖微颤。

她曾怕百姓不信新政,怕他们麻木、愚昧、易被煽动。

可如今,她竟生出一丝寒意——

她怕他们信得太真,信到忘了这世间仍有暗流涌动,忘了那张张织布之下,仍有人想斩断所有线索,焚尽一切信任。

远处,一道极细的灰痕,悄然爬上御园墙头的“江山蛛网图”,如同毒脉潜行。

而就在这一夜,南方十七州的织机,尚在轰鸣作响,丝线如雪,穿梭不息。

谁也不曾察觉,官营丝行的库门深处,一道密令已然封印成匣,只待秋初启封——

丝,将断。


  (https://www.02shu.com/5039_5039179/11111058.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