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一心向上 > 第357章 改变,等于左脚穿右鞋,大错特错

第357章 改变,等于左脚穿右鞋,大错特错


【人,无法改变别人,也无法改变自己。

但。

可以提升别人和提升自己。

寻求改变,是非常懵懂的一种想法,极为不成熟。

而。

提升,却是大势所趋。

提升自己和提升别人,都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

最常见的提升,应该是提升认知和提升物质。

带领别人赚钱,给员工加薪,都是提升别人和提升自己的一种表现。

每个人都渴望提升。

提升自我和提升他人,可谓手到擒来。

有时候。

之所以你感觉难。

那是因为本来就不合理不正确。

就像左脚穿右鞋,肯定不容易穿进去。

因此。

改变别人和改变自己,都是左脚穿右鞋行为。

只有提升别人和提升自己,才是光明大道。】

《周阳和他的老乡创业记》

周阳站在鞋材市场入口,手里攥着从信用社贷来的五万块钱,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

身后跟着三个老乡。

满脸憨笑李铁牛。

王二柱总爱眯着眼算小账。

还有总抱怨“不如在家种玉米”的张翠花。

他们东张西望打量着眼前车水马龙。

每个人眼神里一半是好奇,一半是怯意。

“阳哥,这城里的楼咋比咱村后的山还高?”

李铁牛挠了挠后脑勺,脚边帆布包里装着布鞋,这是他媳妇连夜手工制作,此鞋是他唯一能拿出手的“手艺证明”。

周阳没回头,只是攥紧了手里贷款合同,声音沉得像山里青石。

“咱不是来逛的,是来做皮鞋的,以后咱们的鞋,得让城里人抢着买。”

这话没让老乡们振奋,反倒让王二柱凑了过来,手指头在衣襟上飞快地戳着。

“阳哥,我昨儿又算了算,租厂房、买机器、进皮革,五万块撑死用仨月,要是卖不出去……。”

他话没说完,就被张翠花打断。

“就是,在家种三亩玉米好歹饿不死,这要是赔了,咱连回村的路费都没有!”

周阳深吸口气,压下心头烦躁。

他太清楚这些老乡,每个人都有一身臭毛病。

李铁牛老实归老实,可干活总爱凭感觉,缝鞋线歪了也不修正,说差不多就行。

王二柱精于算计,却总把心思花在怎么少干活多拿钱上。

上次试做样品,他偷偷把皮革裁小了半寸,说“能省一块是一块”。

张翠花手巧,纳鞋底功夫在村里是一绝,可性子太轴,总说“老法子最靠谱”,不愿意学城里流水线工艺。

最初。

周阳总想着改变他们。

他特意买了本《管理学》,晚上在出租屋里给三人上课。

为大家讲“质量是生命线”“效率就是金钱”。

可李铁牛听着听着就打盹,王二柱在底下偷偷算自己的日薪。

张翠花干脆直接说。

“阳哥,你说的这些文绉绉的,不如教我咋把鞋帮子缝得更牢实。”

第一次批量生产时,问题就全暴露了。

李铁牛缝的鞋帮歪歪扭扭,十双里有三双得返工。

王二柱裁的皮革果然出了问题,鞋面窄得塞不进脚。

张翠花坚持用纳布鞋的法子做皮鞋鞋底,结果鞋底硬得像石板。

客户试穿走了两步就皱着眉头脱了鞋。

晚上,周阳看着堆在厂房角落里的两百多双残次品,心里像被石头砸了个坑。

“我跟你们说过多少遍!”

周阳把手里次品鞋往地上一摔,鞋面瞬间裂开大口子,像一张嘲讽大嘴。

“李铁牛,线歪了不会调针吗?

王二柱,你就差那半寸皮革的钱?

张翠花,老法子能做皮鞋吗?

你们就不能改改自己的毛病!”

李铁牛红了脸,攥着衣角不说话。

王二柱梗着脖子反驳。

“我这不也是为了省钱嘛,谁知道会这样……。”

张翠花干脆站起来,拎起自己布包。

“我看咱不是这块料,我明天就回村,大不了接着种玉米。”

争吵不欢而散,厂房里只剩下周阳一个人,陪着满地残次品坐到天亮。

窗外慢慢亮起,他看着晨光里自己影子,突然想通了。

改变一个人几十年的习惯,就像让左脚穿右鞋,再用力也穿不进去。

他没法让李铁牛突然变得“精益求精”。

也没法让王二柱放弃“算小账”的心思。

更没法让张翠花扔掉“老法子”。

但他能做的。

是“提升”。

提升他们收入,让他们有干劲。

提升他们见识,让他们知道“为啥要这么做”。

提升他们的能力,让他们能靠手艺挣更多的钱。

第二天一早。

周阳没再提“改变”的事。

而是。

把三人叫到厂房里,手里拿着一张工资表。

“从今天起,李铁牛,你缝的鞋帮要是合格率能到95%,每月加五百。

王二柱,你裁的皮革要是没浪费,每省下一块料,给你抽一毛钱提成。

张翠花,你要是愿意学机器纳鞋底,学会了每月加八百。”

这话一出,三人的眼睛瞬间亮了。

李铁牛挠着头的手忽然停住了。

王二柱手指头又开始在衣襟上戳,但这次算的是合格率95%能多拿多少钱。

张翠花本皱着的眉头,但离开舒展了面容,小声问。

“那机器纳鞋底,真比我手纳的还牢实?”

周阳笑着点头,从包里拿出一双从市场上买来的名牌皮鞋。

“你们看,这鞋底用的是机器压胶,又软又耐磨,客户穿着舒服才会买。

咱不是要丢了老手艺,是要把老手艺和新法子结合起来,这样咱的鞋才能卖得好,你们才能挣到更多钱。”

从此,厂房里气氛变了。

李铁牛不再凭感觉干活。

他每次缝鞋帮前都会先比量好几遍,还主动向周阳请教“怎么调针才能让线更直。

因为他知道合格率高了能多拿钱,家里的娃就能上更好的学校。

王二柱也不再偷偷裁小皮革,反而琢磨起“怎么排版才能少浪费料”。

因为他算过每省下一块料就能抽一毛,一个月下来能多攒出给媳妇买金耳环的钱。

张翠花跟着周阳去鞋厂参观,看到机器纳鞋底又快又好,回来后主动学起了机器操作。

她还把自己手纳鞋底的技巧融入进去,做出来鞋底又软又有韧性,客户都说比城里的名牌鞋还舒服。

可创业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

就在他们的鞋子慢慢有了销路,订单越来越多时。

一场暴雨冲垮了通往外地的公路。

原本要发往杭州的五百双鞋被堵在了半路。

客户打来电话,说要是三天内收不到货,就要取消订单,还要赔偿违约金。

晚上,厂房里灯火通明。

王二柱算了算违约金,急得直跺脚。

“这可咋整?违约金比咱这月赚的还多,要是赔了,咱又得回到解放前!”

张翠花也红了眼。

“早知道这样,还不如在家种玉米,至少不用担这么大风险。”

李铁牛没说话,只是蹲在地上,手里攥着一把螺丝刀,看着满地鞋盒发呆。

周阳看着三人,心里也急,但他知道现在不能慌。

他拿出地图,手指在上面划着。

“公路不通,咱走山路。

有一条老山路,虽然难走,但能绕到杭州。

五百双鞋,咱四个人,再找几个老乡帮忙,分两趟运,三天肯定能到。”

“走山路?”

王二柱瞪大了眼。

“那山路陡得能摔死人,还得扛着鞋盒,这不是要命吗?”

张翠花也跟着点头。

“阳哥,太危险了,要不咱跟客户说说,再宽限几天?”

周阳没说话,只是从口袋里掏出一沓钱,分给三人。

“这是咱这月的工资,提前发。

要是你们不愿意去,我不怪你们,这钱你们拿着,回村也好,留城里也好,都够花一阵。

但我必须去。

这订单要是黄了,咱的鞋就没人信了,以后再也别想在城里立足。”

李铁牛先站了起来,把钱塞回周阳手里。

“阳哥,我跟你去。咱山里人,啥陡的山路没走过?不就是扛几双鞋嘛,比扛柴火轻松。”

王二柱看着手里的钱,又看了看满地的鞋盒,咬了咬牙。

“我也去!咱不能让煮熟的鸭子飞了,这违约金要是赔了,我那金耳环也没指望了!”

张翠花抹了把眼泪,把钱放进包里。

“算我一个,我手巧,路上要是鞋盒坏了,我还能补补。”

凌晨,周阳带着三个老乡,还有从附近工地找来的五个同乡,每人扛着二十双鞋,踏上了老山路。

山路又陡又滑,雨后泥土裹着碎石,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

李铁牛走在最前面,手里拿着一根树枝探路,好几次差点滑倒,都被身后王二柱拽住了。

王二柱虽然算小账,但扛着鞋盒却一点不含糊,还总提醒大家“小心脚下”。

张翠花走在最后,手里拿着针线,谁的鞋盒破了,她就停下来缝补,动作又快又好。

走到半山腰时。

张翠花突然“哎哟”一声,蹲了下来。

周阳赶紧回头,看见她的脚踝肿得像个馒头,刚才踩滑时,被石头崴了。

“翠花姐,你别扛了,我替你扛。”

李铁牛说着,就要把张翠花肩上鞋盒拿过来。

张翠花却推开他的手,咬着牙站起来。

“没事,咱山里人耐摔,这点小伤不算啥。

要是我歇着了,你们就得多扛,耽误了时间,订单就黄了。”

就这样,八个人互相搀扶着,走了两天两夜,终于把五百双鞋按时送到了杭州客户手里。

客户看着他们满身的泥土和汗水,又试了试鞋子,竖着大拇指说。

“你们这鞋好,人更好!以后我的订单,都给你们做。”

晚上,在杭州小饭馆里,周阳给每人倒了一杯啤酒。

李铁牛喝得满脸通红,笑着说。

“阳哥,现在我才知道,咱做的不是鞋,是能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的希望。”

王二柱也难得没算小账,拍着周阳的肩膀说。

“阳哥,以前我总想着少干活多拿钱,现在才明白,只有咱的鞋卖得好,我才能挣更多钱。”

张翠花喝了口啤酒,眼圈又红了。

“阳哥,谢谢你教我学机器,现在我不仅能缝鞋,还能修机器,以后就算不做皮鞋,我也能在城里找着活儿干。”

周阳看着眼前老乡,心里暖得像揣了个火炉。

他知道,自己从来没“改变”过他们。

李铁牛还是老实,但多了份“要把活干好”的认真。

王二柱还是爱算账,但多了份“为团队着想”的担当。

张翠花还是轴,但多了份“愿意学新东西”的灵活。

周阳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给他们涨工资,让他们能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带他们见世面,让他们知道“山外有更广阔的天地”。

教他们新技能,让他们有更多生存的底气。

鞋厂越做越大,从最初四个人,发展到后来的五十多人,大多是从山里出来的老乡。

周阳没再提过“改变”两个字,只是每年都会组织员工去外地参观学习。

给表现好的员工涨工资、发奖金,还办了技能培训班,教大家修机器、做设计。

李铁牛的儿子来城里上学,周阳帮着找学校,还给他买了新书包。

李铁牛拉着周阳的手,哽咽着。

“阳哥,要是没有你,我儿子这辈子都只能在山里种玉米。

现在他能在城里上学,以后说不定还能上大学,这都是你给的。”

周阳笑着摇头。

“不是我给的,是你自己挣的。

你把鞋缝得越来越好,挣了钱,才能让儿子过上好日子。

我只是帮你搭了个台子,真正往上走的,是你自己。”

王二柱后来开了家分店,专门负责销售,再也不是那个只算小账的人了。

他总跟员工说。

“咱卖的不是鞋,是信誉。

客户信咱,咱才能走得远。”

张翠花则成了鞋厂的技术总监,带出十几个徒弟。

她还改良了好几种制鞋工艺,让鞋在市场上更受欢迎。

春节,周阳带着几个老乡回村。

给村里修了新公路,盖了新学校,不少人看到他们混得好,都想跟着去城里做皮鞋。

周阳笑着。

“想做可以,但我不要求你们改变啥,只要你们愿意学、愿意干,我就教你们手艺,让你们挣更多的钱,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

站在村后山坡上,看着远处炊烟和孩子们的笑声,周阳突然想起第一次在鞋材市场的场景。

那时候,他以为创业最难的是“改变”老乡们的毛病。

后来才明白,创业最难的,是“提升”。

提升自己格局,不纠结于别人缺点。

提升别人价值,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潜力。

就像他常跟老乡们说的。

“改变是左脚穿右鞋,再用力也不舒服。

提升是给脚找一双合脚的鞋,走得稳,才能走得远。”

而他和他的老乡们,正是穿着这样一双“合脚的鞋”,从大山里走出来,一步步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https://www.02shu.com/5039_5039164/50386428.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