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被逐出侯府后,我只好六元及第了 > 第99章 议定迁都何处

第99章 议定迁都何处


欧阳修话说出口。

梅呈安瞬间感受到来自众人目光。

自家师公,恩师,还有师叔赵官家,三个人看自己也就罢了!

都是自己人知道自己有所准备!

但钱宗木钱阁老,还有你欧阳修,也看着我干什么?

关键你欧阳修眼神里的期待,我确定我没看错!

还有钱宗木你那副交给我处理的表情,你确定是认真的吗?

好歹也都是内阁阁臣,堂堂阁老,要不要这么光棍?

梅呈安心里面疯狂吐槽在场的两位外人。

但他也从他们两个的目光中读出了深意,钱宗木不用说,他已经支持迁都了!

剩下的欧阳修,他虽然嘴上说着反对,但表达的意思也很明显。

只要解决了钱的问题,他马上收回高举反对的手!

“请官家命人去宫门外取来臣准备的东西!”梅呈安对着赵官家拱手。

“去取!”

赵官家一挥手。

官宦当即领命而去。

御书房里面一阵沉默,包括赵官家在内,目光时不时朝着门口望去。

无比期待的情绪,都已经快蹦出来了!

终于……

在众人急切的等待下,官宦终于是去而复返。

带着一队抬着三个箱子的禁军兵士匆匆返回,进入了宣政殿之中。

砰的一声……

箱子重重落在地板之上。

抬箱子的禁军兵士都是喘了几口气,抬手擦了擦额头汗水,显然都是累的够呛。

木箱体积都不大,但抬起来可累的够呛,感觉比同等体积的石块都沉。

“这就是我准备的东西,名为水泥!”

梅呈安站起身给众人介绍,同时上前拆解其中两个箱子。

一份已经完全凝固的水泥,一份凝固不久成型的水泥。

看起来就是两大块无比规整的石块!

众人纷纷上前,赵官家更是上手触摸。

“石块?”欧阳修疑惑反问。

“其中有碎石,加入河沙,以及水泥用水混合浇灌而成!”

梅呈安打开最后一个箱子的盖子,箱子里存放着水泥。

“此物生产成本极低,凝固后无比坚硬,能够快速缩短建筑工期,节约建筑成本!”

“有此物再加上房地产经济模式,只要官家,内阁下定决心支持,臣可以立下军令状!”

“营建新都不用朝堂拨款,不用百姓徭役,还能帮着朝堂赚钱!”

梅呈安从袖中拿出早就写好的奏书,恭恭敬敬双手奉上。

赵官家接过奏书,指了指水泥:“此物真有如此神奇?”

“官家可以命人实验!”

“不加碎石河沙,只取小模具,太阳下暴晒亦或者命人风干,烤干,很快就能坚硬!”

梅呈安说着还指了指刚成型没完全风干的那块水泥石,“这就是臣昨日傍晚制作,仅仅一夜就已经成型,只是还未完全风干!”

赵官家点了点头,还没等说话,钱宗木就急忙说道:“请官家马上命人测试,只需一小块实验,我等看一看是否如此神奇便可!”

相比于钱宗木急切想要确认水泥是否神奇,欧阳修注意力完全在赵官家手里的那份奏书上。

他迫切想看奏书内容,想知道梅呈安口中房地产经济何意。

到底为何营建新都不花钱,还能从中往回赚钱,这玩意他可太感兴趣了!

“命将作局来人用此物制砖!”

对官宦吩咐了一句,赵官家拿着奏书落座,开始非常仔细的阅读。

但是因为认知局限的原因,读下来只是一知半解,只能看出里面有经济论的影子。

“朕才疏学浅,不能完全读懂!”

“你这封奏书里似是有你殿试经济论的影子,只不过这地产开发带动经济上行,从中进而获利!”

“这意思是要朝廷下场做生意,如同开围场一样?”

赵官家手里握着奏书,对梅呈安询问,眼里充满了求知欲。

“本质上是相同的经济规律!”

梅呈安连忙给赵官家普及讲解他的计划。

计划内容也非常简单,通过资本手段从富人手中压榨原始资金,通过资本运作拿到富人手中掌握土地,借土地进行资金积累。

在通过建材,地产开发,等综合手段进行获利,以此达到兴建都城的目的,同时还能借此发展经济。

用不上太高超的手段,发展经济也很简单,让百姓赚钱从而促进消费。

地产开发获利那就更简单了,只要弄到了土地,就能直接卖地赚钱。

同时还能进行直接开发,自行开发地皮。

玻璃更是他用于赚钱的手段……

欧阳修听的是眼冒金光,他现在在内阁主要负责分管三司院,也就是大虞财政部。

对做生意亦或者直接说难听点,对敛财的商贾之道了解颇多。

只要利益足够商贾就会疯狂把钱砸出来……

水泥这东西更是直接卖钱,别的可能没听懂,但水泥能两头赚,两头吃。

终于赵官家把奏书递给欧阳修,他立马仔细研究了起来。

几名内阁阁臣相互传阅,晏章率先提问:“如何进行原始积累,如何从富人手中获取土地?”

“利息置换!”

梅呈安给出回答。

说白了就是画大饼,做好ppt。

先把房地产概念抛给他们,以官府做背书立项,想加入项目就得拿钱,拿地换。

要是想留着土地自己做生意,官府不会允许,属于违法,可直接没收土地抄家。

如此一来不怕他们不加入……

“那……”

陆续又是几个问题问出,梅呈安都一一进行解答,最后直接说道:“只要内阁绝对支持,给我足够的空前,足够自主性,奏书上得计划都能完成……”

这不是智商博弈,而是纯粹的视野碾压。

古人很聪明但时代造就局限性,导致思维落后也是必然结果。

可能有几个超脱时代的人,但绝对不会太多。

只要宏观上碾压,中间出现问题,也都可以见机行事的调控。

唯独就是需要内阁支持,配合他挡住那些阻碍者,并且给予他足够自主权。

至于阻碍者也可用阳谋针对……

反正不用朝堂拨款,属于当地官府行为,只要不公开迁都,且咬定绝不迁都,不给保守派反对迁都的机会。

他们弹劾等等问题,也就并不大了……

“可行!”

“尚可!”

“臣觉得可以!”

“臣支持!”

四人纷纷表态支持。

只能说大家都不反对迁都,甚至都相当支持。

有的为了变法,有的为了都城安全,迁都利益直接一致,那自然是直接支持!

“那诸位爱卿就议一议迁都何处?”

第一个提案通过,赵官家果断开始扔出第二个提案。

叫官宦送来了大虞全境舆图,众人围在了舆图之中。

首先第一波首选就是大虞定下的陪都。

分别是洛阳,大名府,商丘,对应西,北,南。

此外还有其他的选择分别是长安,江宁,就这五个地方可以选择!

首先被排除的就是商丘,长安!

商丘因为是太祖任职团练使起家的地方,没有任何特殊优势。

同汴梁地形差不多,还没有汴梁的水路交通优势。

长安倒是有地理优势,但产粮地太少,唐朝就开始不适合作为都城。

从唐高宗开始,后面唐玄宗,这两位盛世皇帝,都因为粮食危机而到洛阳求食。

求食是字面意思,就是跑到其他地方找吃的。

说白了就是长安没粮食了,皇帝也得逃荒找饭吃。

这还都是唐朝兴盛的时候,长安尚且粮食不够,更不能说后面衰落之后了!

粮食主产地在江南,送进长安太慢,且花费太大……

所以长安也不适合做京城。

紧接着淘汰的就是大名府,江宁……

江宁被淘汰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是前南唐都城,太过偏安一隅,距离统治核心区域中原太远。

至于大名府……

钱宗木倒是很赞同迁都大名府,觉得大名府是中原大门,前方也有山川屏障,正好天子守国门。

北拒北辽的同时,南又能对中原居高临下!

但这提议被赵官家给否决了!

在汴梁他都睡不着觉,更别说迁都边境了,那就更睡不着觉了!

而且粮食运送成本也不小!

关键都城放在边境不远的地方,军事上又处于弱势,军事压力太大,会增加军费开支。

且无法形成稳定环境,也不利于进行变法。

最后众人一致认定,赵官家拍板迁都于洛阳。

排除法之下洛阳最为合适,原本洛阳因为战乱人口不足,现在也都恢复的差不多。

堵塞的渠河在大虞立国后治理,也已经疏通。

交通上不会成为问题,且关隘地理条件上也很好,身后函谷关,潼关,身前虎牢关,再加上山川形成的天然关隘,安全问题上能够得到解决。

唯独的问题就是洛阳城在前唐灭亡的时候,城池毁坏严重,虽然陆续后来有所修缮,但城墙,街道,等建筑老化严重。

原本前朝留下的皇宫,大部分都被焚毁倒塌。

太祖有迁都想法,但没来得及实施,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也只能是清理废墟。

从未有过对皇宫修缮,那边现在都是烂尾楼。

要是迁都过去不仅皇宫得拆迁重建,洛阳城大部分都得修缮。

城墙都得进行重建,工程浩大不亚于新建!


  (https://www.02shu.com/5039_5039135/43072078.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