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胡虏无百年国运
李长安随手一指远处一片明显荒废已久的良田:“你看那地,本该是沃土,为何荒了?因为种地的汉子被抓去服徭役修官道,累死在了外面!因为剩下的粮食不够交税,被官府强行夺走,甚至抢走了最后的种子!因为敢反抗的,都被当成乱民,轻则鞭挞入狱,重则就地格杀!”
他的声音并不激昂,却字字句句带着沉甸甸的力量,砸在赵敏的心上。
“我们皇室可并没有下这样的命令!”赵敏还是很倔强的反驳。
李长安像看傻子一样的眼神看着眼前这个娇生惯养的蒙元小郡主,好一会儿才接着开口:“你们没有,那你们那些奢靡的生活怎么来的?你们没有,难道下面的人也没有吗?小丫头,你把一个朝廷的运转想的太天真了!难不成你们只指望你们要什么,下面的官员就给你们什么?他们不为自己捞一点好处?”
顿了顿才接着说道:“这样层层加码,到了百姓身上,就是什么?你知道吗?小丫头,哪怕一个时代的尘埃,落到每个百姓的头上,都是一座大山!”
李长安看着还在沉思的赵敏,忍不住继续道:
“你们蒙古铁骑初入中原时,或许还带着几分锐气与规矩。但如今呢?上层骄奢淫逸,争权夺利;中层官吏腐败,横征暴敛;底层军纪涣散,欺压良善!你们早已忘了当年是如何承诺要治理这片土地的!”
赵敏脸色微微发白,她张了张嘴,想反驳,想说朝廷也有善政,父王也在努力整顿吏治……
但看着眼前这赤贫的景象,那些苍白的话语无论如何也说不出口。
她第一次意识到,书本奏章上轻飘飘的“民生多艰”四个字,背后竟是如此触目惊心的血泪现实。
李长安看着她变幻不定的神色,轻轻叹了口气,语气变得有些悠远,仿佛陷入了漫长的回忆:“其实,当年你们蒙古大军南下之初,并非没有有识之士看到这一点。”
赵敏猛地抬头看向他。
李长安目光望向北方,仿佛穿透了时空:“当年,忽必烈还是王爷之时,率军南下,兵锋正盛。我曾与他见过一面。”
“什么?!”赵敏失声惊呼,美眸瞬间睁大,充满了难以置信!
忽必烈大帝!
那是大元朝的开国皇帝,是她黄金家族无比荣耀的祖先!
这老混蛋……这老前辈竟然见过老祖宗?!
那得是多少年前的事情了?!
李长安没有理会她的震惊,继续平静地说道:“那时,我与他纵论天下大势,言及‘杀伐过甚,有伤天和’,‘江山非刀兵可久持’。他虽雄心万丈,却也算听得进劝诫。”
“最终,我与他立下‘约法三章’。”
李长安伸出三根手指,“其一,蒙古铁骑入中原,需尽可能约束杀戮,不得屠城,善待归顺之民;其二,不得毁坏儒释道典籍宗庙;其三,不得刻意断绝汉家文化传承。”
“作为交换,我承诺不会亲自出手干预大军征伐,并留下了一句预言:‘胡虏无百年运,然仁政可延国祚。’”
约法三章!胡虏无百年运!
每一个字,都如同巨锤,狠狠敲击着赵敏的心灵!
她浑身冰冷,血液仿佛都要凝固了!
她隐约听父王提起过家族秘辛中似乎有关乎建国之初与某位异人的约定,但她一直以为是传说故事!
没想到竟然是真的!
而且约定的另一方,就是眼前这个看起来嬉皮笑脸的老家伙!
那他……他到底活了多久?!
一百年?两百年?!
自己叫他一声“太爷爷”,似乎……还真是一点都没叫错?!
巨大的震撼让她的大脑一片空白,几乎失去了思考能力。
李长安看着她煞白的小脸,缓缓道:“忽必烈前期,还算恪守承诺,故而能迅速稳定北方,建立大元。可惜啊,子孙不肖,早已将当年的约定忘得一干二净。如今的元廷,横征暴敛,民不聊生,种族隔阂深重,哪里还有半分‘仁政’的影子?”
“所以,并非是天要亡你元廷,而是你们自己一步步走到了天下百姓的对立面!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失去了民心,再强大的帝国,也不过是建立在流沙之上的城堡,崩塌,只是时间问题。”
他的目光重新变得锐利,看向赵敏:“如今中原大地,百姓怨声载道,义军烽火四起。恢复中华汉家天下者,已应运而生。这并非个人的野心,而是滚滚向前、不可阻挡的历史洪流!是亿兆黎民百姓渴望安居乐业、天下太平的集体意志!”
“你们蒙元皇室的落幕,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因为路,是你们自己选的。”
李长安的话语,如同最终审判,冰冷而残酷,却又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真理力量。
赵敏呆呆地站在原地,俏脸上再无半分平日里的骄纵与灵动,只剩下巨大的茫然、震撼、以及一种深入骨髓的冰凉。
她脑海中不断回响着李长安的话——“约法三章”、“胡虏无百年运”、“自己选择的”、“民心”、“历史洪流”……
她想起宫中奢靡无度的宴会,想起父王时常面对的各地告急文书,想起官员们报喜不报忧的嘴脸,再看着眼前这破败的村庄、麻木的百姓……
一种前所未有的认知,如同潮水般冲击着她固有的世界观。
她一直以为自己所属的黄金家族是天命所归,统治这片土地是理所当然。
却从未想过,这统治的根基早已被腐蚀一空,王朝的丧钟早已敲响。
自己一直以来所骄傲的身份、所维护的秩序,在这位活了不知多少岁月的老者眼中,在这残酷的现实面前,竟是如此的……脆弱和可笑。
她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脸颊,第一次对自己所处的阵营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和一种难以言喻的……疏离感。
她并没有立刻意识到,从被俘虏时的愤怒不甘,到被逼同行时的憋屈反抗,再到此刻内心深处悄然发生的震撼与动摇。
她的心态,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李长安没有再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她,给她消化的时间。
杨疏桐在一旁,亦是若有所思。
她看着那些苦难的百姓,又看了看失魂落魄的赵敏,心中对祖师的用意,似乎明白了几分。
(https://www.02shu.com/5039_5039133/43324935.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