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追捧
苏子衿刚踏入翰林院大门,还未等她站稳,数十名官员已如潮水般涌来,将她团团围住。
"苏大人!"一个满脸谄媚的六品主事挤在最前面,官帽都歪到了一边,"下官精通算学,在内阁当个跑腿的也行啊!"
旁边一个胖乎乎的员外郎立即将他挤开:"苏大人明鉴!下官在工部干了八年,连年考评都是优等!"
他说话时唾沫星子飞溅,苏子衿不得不后退半步。
人群后方突然传来暴喝:"都让开!"
一群翰林学士推开众人,"苏大人,是我们翰林院的人,岂容你们放肆!”
“瞧你们说的,谁又不是翰林出身!”
“反正如今你们已不属于翰林院,就不能进我们翰林院的大门!”
有人趁着两边人马对呛,眼尖地跑到苏子衿面前,“苏大人,你看看,我能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就你?"一个瘦高个的御史冷笑一声,突然飞起一脚将那武官踹出人群,"本官先让你见识见识什么叫真功夫!"
众人这才晃觉他们的重点不是掐架,而是入阁!
一大圈人,又围上了苏子衿。
苏子衿只觉得耳边嗡嗡作响,眼前晃动着无数张谄媚的脸。
有人扯着她的衣袖,有人拽着她的腰带,更有人直接跪倒在地:"大人!下官愿效犬马之劳!"
就在她即将被人潮淹没时,一阵整齐的脚步声由远及近。
"让开!全部退后!"
一队身着明光铠的御林军冲进人群,为首的将领浓眉大眼,腰间佩刀在阳光下闪着寒光。众人顿时如鸟兽散。
"陈校尉?"苏子衿整了整被扯乱的衣冠,忽然想起,"现在该称左统领了。"
陈丘抱拳行礼,铠甲发出铿锵之声:"大人说笑了。末将能有今日,全赖大人。"他竖着眼睛扫过四周,那些还想凑上来的官员立刻又退了三步。
"陛下有令,"陈丘压低声音,"让末将教大人些防身之术。"
他瞥了眼那些虎视眈眈的官员,意有所指道:"看来这差事来得正是时候。"
苏子衿苦笑着点头。她余光瞥见几个年轻翰林站在远处。
都是圣上给她选的手下,对上她的目光,他们恭敬地行了一礼。那眼神清澈,与周围这些谄媚之徒截然不同。
"陈统领,"苏子衿整了整被扯松的玉带,"可否护送在下去用午膳?这一路..."
她看了眼重新聚拢的人群,无奈地摇头。
陈丘会意,立即指挥亲兵列阵。在明晃晃的刀鞘开路下,苏子衿终于得以脱身。身后还传来不甘心的呼喊:
"苏大人!明日下官去您府上拜会!"
"大人记得看看下官的策论啊!"
“还有下官的,苏大人,下官放在史馆的值房里了,第一份就是下官的。”
“那你可要失望了。我把我的策论放在了最上面。”
“抱歉,下官的也放在了最上面。”
秋风掠过翰林院的古柏,苏子衿长舒一口气。这平步青云的滋味,有时比想象中还要…令人头疼。
苏子衿和陈丘并肩而行,在翰林院的青石板路上,投下两道修长的影子。
陈丘按着腰刀跟在她身侧,“苏大人,准备何时开始习武?”
苏子衿的袍角被风轻轻掀起。她侧首对陈丘道:"习武之事怕是要暂缓了。陛下新设内阁,千头万绪都等着理顺。"
陈丘会意,转身点了几名精壮御林军:"你们几个,务必寸步不离地跟着苏大人。"
他说完,又压低声音补充道:"特别是防备那些总来套近乎的官员。"
“是!”陈丘点地几个兵士,都是跟着苏子衿去过云南,早就对苏子衿心生敬仰,当即便齐刷刷地应声。
苏子衿在御林军的陪同下,吃过了午饭,回史馆拿了一些个人的小物件,便准备回皇宫上值了。
翰林院门前,六位身着青袍的年轻官员早已等候多时。见苏子衿出来,齐刷刷行礼:"下官拜见苏大人。"
几个御林军见到又有人不长眼的堵路,当即便要拔刀。
苏子衿伸手拦下,“且慢。这几人都是陛下指派给苏某的下手。”
御林军听到此言,这才放几人近了苏子衿的身。
“大人,我等在此等待大人,一同前往内阁。”几人上前说道。
"那便走吧。今日内阁刚刚成立,想来还有许多事要忙,我们且早去片刻。"
苏子衿颔首,一行人向着宫城行进。
苏子衿打头,平日跟苏子衿交好的几个人走在她的身侧。其余人按照品阶高低,自觉跟在后面。
张瑜平日就和苏子衿关系不错,主要是他,经常去找苏子衿谈诗论词。即便在苏子衿最低谷的时期,也没有刻意疏离。
故而便自然而然地占据了苏子衿最右手的位置。
此时,他凑近半步,压低声音道:"大人,这内阁值房的章程..."
张瑜说话时,袖中手指微微发颤,显然对即将面对的新差事既期待又忐忑。
"不必紧张。"苏子衿嘴角噙着笑,"没什么难的,我们就是替陛下先把一道关。"
她比划着解释:"比如某地官员上表祥瑞,写个'阅'字归档便是。"
队伍中传来几声轻笑,“若都是如此这般,那确实是无甚难处。”
“百分之九十都是。不过剩下的那百分之十,也要小心应对了。”
苏子衿也不想自己手下的人,太过疏忽大意吗,故而又提点道。
走在最后的周琰突然开口:"比如边境军报...?"
"军报分三等。"苏子衿竖起三根手指,"寻常摩擦转兵部,大军压境直呈御前。不过一般这种奏本,也递不到我们这里。当地将领,自然直接上呈兵部。"
她顿了顿,声音压低了些:"若有本该上呈其他六部的奏本,却上呈本部..."
众人心头一凛。
他们御部。除了负责六部之外的奏本外,其实更多的是,给各地官员一个直达天听的机会。算是六部外,另一个上奏的途径。
此时队伍已行至内阁值房,崭新的匾额在秋阳下泛着金光。门前站着一个内监,捧着个紫檀木匣。
"这是文相托小的送给苏大人的《奏对纪要》。"小太监恭敬道。
“替我多谢李总管。”苏子衿会意,接过木匣。
(https://www.02shu.com/5039_5039122/43329025.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