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团队
信封里只有一笔现金,足够支付陈磊学费和一段时间家庭开销的费用,以及一张雪晔公司的名片。
陈越拿着那沓钱和名片,脸色变幻不定,他明白这是舒雪的手笔。
他虽然和舒雪并不熟悉,甚至算得上陌生,但他能感觉得到,这举动没有施舍的意味,更像是一种无声的理解和投资。
舒雪缓解了他迫在眉睫的窘迫,也最大限度地保全了他的自尊。
“把钱拿回去给你妈。”
陈磊捏着钱,有些诧异,可更多的是开心,也没多问,拿着钱就高高兴兴地回去了。
陈越把自己关在工作室里整整一天一夜,直到第二天傍晚,他去了胡同外面的副食店,拨通了雪晔公司的电话。
接电话的是李文。
“我找舒雪。”
“请问您是哪位?舒总她…”
“我是陈越,告诉她,我明天上午九点过去。”
不等李文回答,他就挂了电话。
第二天上午九点整,陈越准时出现在雪晔公司门口,依旧穿着那身旧工装,头发蓬乱,像个不修边幅的修理工。
舒雪亲自在门口迎接他,没有过多的寒暄,只是简单地点点头。
“陈工,欢迎。”
她带着他参观公司,介绍设备。
当陈越看到那间配置极高的新实验室时,眼睛明显亮了一下,但他强忍着没发表意见。
舒雪把他请进自己的办公室,拿出一份早已准备好的合同,推到他面前。
“陈工,这是技术总监的聘任合同和股权协议。薪资是您原单位的三倍,外加公司10%的技术干股。实验室完全由您主导,研发方向和团队由您负责。”
陈越拿起合同,仔细地看着每一条款,特别是关于技术自主权和资源保障的部分。
他的手有些发抖,呼吸也急促起来。
这份合同,不仅给了他远超预期的物质回报和“自由”,更重要的是,还给了他梦寐以求的技术舞台和实现价值的机会。
良久,他放下合同,抬起头,沙哑着嗓子问。
“那笔钱…从我薪水里扣还。”
舒雪笑了,“没问题。”
陈越也难得地扯了一下嘴角,僵硬得像是在哭,他拿起笔,在合同上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实验室的布线得重新弄,不太合理。”
这是他作为雪晔公司技术总监的第一道指令。
“没问题,您全权负责。”
舒雪伸出手。
“合作愉快,陈总监。”
陈越犹豫了一下,伸出手和她握了一下,很快松开。
“叫我陈越就行。”
就这样,技术怪杰陈越,带着他的一堆“破烂”家当,入驻了雪晔公司。
陈越入职后没几天,就对舒雪说。
“李文这帮小年轻,底子还行,但技术还不够硬,你如果信得过我,我给你找几个能扛事的。”
舒雪眼睛一亮,惊喜来得太突然。
“那太好了,陈…越,你尽管去挑选,只要人才合适,薪资和其他条件都不是问题。”
陈越点点头,转身就投入到了工作中。
他先是梳理了公司现有的技术框架和研发方向,然后根据这些需求,列出了几个急需补充的技术岗位。
接下来,他便开始通过自己的人脉和渠道,寻找合适的人选。
很快,公司又迎来了新面孔。
张猛,陈越以前在计算所时一手带出来的徒弟,三十出头,技术扎实,擅长硬件底层驱动和接口设计,是个沉默寡言,但动手能力极强的“实干派”。
陈越一个电话打过去。
“我这儿有个地方,活儿硬,没屁事,来不来?”
张猛二话没说,第二天就辞了机械厂技术科的工作,背着铺盖卷来报到,成了陈越最得力的副手。
王海,陈越的大学同窗,也是当年一起愤而辞职的“难友”。
王海性格与陈越截然不同,他更外向,擅长系统架构和项目管理,是极少数能“管”一点陈越,并把他抽象的技术思路梳理成可执行方案的人。
他辞职后去了南方一家电子厂,如今混得也不如意,意外接到了陈越电话。
“别在那边蹉跎了,过来,有正事干。”
王海没犹豫,一周内就办好了交接,北上回来,成为了技术团队的“润滑剂”和“大管家”。
陈越、张猛、王海,这个“技术铁三角”的成型,瞬间将雪晔公司的技术研发能力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另一边,家人也用行动,给了舒雪支持。
裴晔作为京都研究院院长,人脉之广、接触的人才之多,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赵敏,研究院附属所的研究员,清大博士,在软件工程和算法优化上极有天赋。
她在听完一次裴晔的演讲后,主动找到裴晔,进行过短暂的技术交流,裴晔注意到了她对附属所的不满,便给了她舒雪的联系方式。
“这是我爱人的公司,你可以去看看,或许会有新的发现。”
赵敏带着好奇心,周末来到了雪晔。
与舒雪深谈后,她毅然从附属所离职,舒雪如获至宝,任命她为软件研发部经理,主导应用层软件的开发。
孙浩,在研究所负责计算机系统维护,实践经验丰富,是解决各种离奇硬件故障的“神医”。
他对日复一日的维护工作感到厌倦,渴望参与创造性的建设,也是在一次和裴晔的偶然闲聊下,他选择了“下海”,加入雪晔。
舒雪根据他的强项,让他负责构建和维护公司的硬件实验环境,以及未来的产品测试体系。孙浩和张猛气味相投,成了完美搭档。
而裴开华和宋咏梅老两口,看到儿媳的公司真的搞起来了,而且还招揽了像陈越这样的能人,心中的担忧渐渐散去。
他们想起了自己早年教书育人时,也曾带过不少天赋极高的学生。
老两口挨个联系,从中选择了几个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尽展其才的人,推荐到了雪晔。
周毅,裴开华早年最得意的门生之一,精通数学和逻辑设计。
此人性格耿直,不擅钻营,毕业后被分配到一家大型国营通信设备厂,一直郁郁不得志。
裴开华亲自写了一封信。
周毅收到师父的信,又听舒雪介绍了公司的情况和技术方向,几乎老泪纵横,很快办理了停薪留职,加入雪晔,负责核心算法和逻辑设计,成为了技术团队的“定盘星”。
林芳,宋咏梅的学生,心思缜密,做事极有条理。
她原本在一家机关单位做档案管理,和舒雪详谈后,舒雪觉得她特别适合做技术文档管理和项目协调工作。
林芳的加入,极大地规范了公司的技术资料管理和研发流程,让一群技术天才的工作变得更有条理,她成了团队里不可或缺的“粘合剂”和“后勤部长”。
有了这么一支团队,雪晔技术公司总算迎来了几个小订单。
别看订单小,但周期短,难度高,是不好啃的硬骨头,却硬是被陈越带着大伙儿搞定了。
随着这几个项目的完成和落地,雪晔技术硬的名声逐渐在一个圈子内传开,开始吸引一些项目主动找上门。
(https://www.02shu.com/5039_5039119/43328621.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