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1997年


院子买下后,舒雪很开心。

  修缮工程,也随之提上了日程。

  舒雪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小舅舅舒霖。

  在舒雪的建议下,舒霖和韩梅早就独立出来了,夫妻俩的建筑设计公司,挂靠在京市第一建筑设计院名下。

  经过几年发展,公司在业内小有名气,不仅招揽了一大批新生代加入,还承接了不少宾馆、文化馆的设计项目。

  舒雪找到小舅舅两口子,把三套院子的情况,尤其是柳荫街官宅的来历,详细说了一遍。

  “小舅舅,舅妈,我这三套院子,不仅要恢复原貌,还要能满足现代居住需求。这修缮的活儿,别人我放心不下,必须交给您二位来做。”

  韩梅和当年一样,一直对传统建筑有浓厚的兴趣。

  她一听是修复老宅,尤其是还有一套有来历的官宅,顿时来了精神。

  “小雪,你真是太有眼光了,保护这些老院子,可比盖新楼有意义得多!”

  舒霖也拍胸脯保证。

  “放心,舅舅一定给你弄好!”

  别看他们都六十出头了,但这年代的人,个个干劲十足,一点不觉得自己老。

  舒霖亲自出马,通过建筑界的老关系,几经周折,请到了一位专业负责古建修缮的老师傅。

  老师傅姓李,年近七十,祖上几代都是木匠,参与过故宫、颐和园的维修,经验极其丰富,对老规矩、老工艺门儿清。

  他带着一支由子侄和徒弟组成的施工队,开始了三座四合院的修缮工程,舒霖、韩梅则是总指挥。

  首先动工的,是那座官宅。

  舒霖和李师傅带着人,拿着尺子、图纸,每个角落仔细测量、记录、拍照。

  哪里梁柱糟了,哪里彩绘褪了,哪里地面砖碎了,都标得清清楚楚。

  舒霖根据舒雪“外观如旧,内里现代”的要求,画出了详细的修缮和改造图纸。

  结构加固,是重中之重。

  工人们搭起脚手架,更换了所有被白蚁蛀空的大梁,加固了部分开裂的墙体。

  李师傅亲自监督,确保新换的木材尺寸、榫卯结构,都和原来的一样。

  垂花门、游廊、门窗的木雕,是古建筑的精华所在。

  李师傅带着徒弟,用小铲子和刻刀,一点点地清理积尘,修补破损,然后按照传统工艺上漆打蜡,那些残缺的菱花格心,也依原样补配。

  清理了屋顶的杂草,更换了破损的筒瓦板瓦后,院子里的青砖地,也只是把破损的挑出来,从其他地方找来年代规格相近的老砖补上。

  为了铺设水电管线、增设卫生间和厨房,还不破坏格局,舒霖和李师傅简直费尽心思。

  水电改造这是最考验技术的,管线全部从地下、墙内暗敷,避开主要木结构,从外面看根本看不出来。

  卫生间位于所有厢房的一侧,专门隔出一个独立空间,配备了完善的冲水和下水设施;厨房则由原后院的杂役房改造而成,既便于日常使用,又保持了外观上的统一。

  接着就是重整假山,清理上面的杂物,补种了竹子,那棵巨大的老槐树,也请了园林局的人来做了养护。

  整个修缮过程,持续了将近一年。

  舒雪时不时就过来看,有时候会带上墩墩,有时候裴家二老也会来看看。

  看着破败的院子一点点恢复生机,露出昔日的气韵,舒雪的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胡老爷子在移交前,也由王海陪着来看过一次,看到工人们如此精心,他终于露出了放心的神色。

  “交给你们…我放心了。”

  到了1996年夏天,三处院子的修缮工程陆续完工。

  鼓楼东大街那套院子,舒雪简单修缮后,暂时出租给了一位注重生活品质的外籍专家,租金不菲,也算是一笔稳定的现金流。

  而柳荫街那套三进大宅,则成了舒雪的心头好。

  家里人少,她暂时还没打算长住,而是精心布置,作为偶尔度假、招待重要客人的地方。

  修缮后的院子,古朴大气,细节精致,现代设施又一应俱全,每个来过的人都赞叹不已。

  舒雪一家,连同裴家二老,一起搬进了后海北沿那套最先修好的二进院。

  这两年二老的年纪又大了许多,舒雪和裴晔商量后,家里又请了两个人:一个是负责打理院子,伺候花草的刘大爷,一个是负责打扫卫生的林大姐。

  至于先前的保姆王姐,则是继续负责做饭,和照顾二老的生活起居。

  为此,舒雪还专门送她去学了一段时间的护理知识。

  搬进四合院后,大家都觉得更舒服了。

  夏日傍晚,晚风轻拂,带着丝丝凉意,吹走了白日的燥热。

  放学的墩墩第一时间便赶回家,家里养了一猫一狗,他做完作业,就会和两小只在院子里撒欢奔跑。

  二老喜欢坐在葡萄架下,听听收音机,看着刘大爷在花圃里侍弄花草。

  裴晔和舒雪有时若是早回家,也会在院子里看书、处理事情。

  等到了饭点,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王姐精心准备的晚餐,分享着一天的趣事。

  这样的日子,真是神仙都羡慕。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1997年。

  这一年,最举世瞩目的大事,莫过于7月1日港岛的回归。

  早在回归前半年,舒霈就和舒雪通了一次长话。

  “小雪,港岛就要回家了。舅舅年纪也大了,叶落总要归根。我打算,等回归仪式一结束,就把恒业的业务向内地转移,重点就放在京市。我和你舅妈,也准备回京市长住了。”

  舒雪听了非常高兴。

  “太好了,舅舅!京市现在发展很快,机会很多。你们回来,我们一家人就能常团聚了。”

  舒霈笑着说。

  “是啊!对了,小雪,舅舅还有个不情之请。你在京市熟,听说你们在四合院住着很舒服?能不能帮舅舅也物色一套?最好是安静点,隔你那里近一些的。舅舅还是习惯住这种有院子的房子,踏实,有根的感觉。”

  舒雪爽快地答应下来。

  “没问题,包在我身上!”

  之后,舒雪便让马强继续寻摸。

  也是舒霈运气好,还真在舒雪家附近,又找到了一套二进的四合院。

  这院子原本的主人是位老教授,子女都在国外定居,老人去世后,房子便空了下来。

  马强通过多方打听,联系上了老教授的子女,经过一番协商,对方同意将房子出售。

  舒雪得知消息,第一时间去看了房子。

  院子不大,但布局精巧,两进院落,前院有棵石榴树,后院则种着一株海棠。房屋的木构件保存得较为完好,只是年久失修,有些地方需要重新修缮。

  舒雪看完后,觉得非常满意,便给舒霈打了电话。

  “舅舅,房子我帮您看好了,就在我家附近,走路也就十分钟。院子虽然不大,但很安静,周围邻居也都很和善。您要是觉得行,我就帮您定下来。”

  舒霈当然没意见。

  他们很快敲定购买,并全权委托舒雪帮忙修整。

  舒雪欣然应允,请了舅舅,开始了又一轮精心修缮。

  1997年7月1日,举世瞩目的中英港岛政权交接仪式在港举行,舒雪一家人围坐在客厅的电视机前,全程观看。

  当五星红旗在港岛会展中心冉冉升起,国歌奏响时,墩墩也挺起胸脯,跟着一起唱。

  裴开华和宋咏梅,更是热泪盈眶,感动得不能自已。

  他们怎么也没想到,临到生命的尾声了,还能见证这么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

  “太好了!真是太好了…”

  这是国家的荣耀,也是他们这一代人共同的骄傲。


  (https://www.02shu.com/5039_5039119/43328563.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