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外汇对冲
下午,陈卫民和周国良商量了半天。
至于为什么还要给衣库十万件,陈卫民也向周国良做了说明。
衣库给的价格确实诱人,二百八十美元,十万件就是两千八百万美元。
港岛光明还有很多预付款需要支付。
西伯利亚铁矿公司的一千万美元还没支付,港岛光明还要从港岛购买四百到五百万美元不等的牛仔服。
公司还要留出发展资金,不能全部投入到日本。
现在公司的业务多了,需要招募人手,也需要有办公地点。
这么多花钱的地方,两千八百万美元都不一定够。
最后,周国良也同意了陈卫民的安排。
“拿到柒和控股的股份后,你立刻联系日本银行贷款,记住,贷日元,还日元,我估计能贷款九亿美元以上,其中两千万做汇率对冲,其他资金全部购买日本金融、房地产的股票。”
“融资吗?”
“融,还是通过高盛吧,能用多少倍杠杆,就用多少倍,一律看多。”
“好的。”
汇率对冲,指的是通过加杠杆的方式,在外汇市场上,与他们持有日元做相反方向的对冲操作,目的就是为了降低汇率变动造成的损失。
例如陈卫民持有九亿美元的日元,大概相当于一千一百二十五亿日元,相当于看多日元。
但是历史已经证明,日元肯定会贬值,如果贬值到两百比一,陈卫民持有的一千一百二十五亿日元,只能兑换成七亿三千万美元。
所以,要在外汇市场做对冲,看空日元。
汇率市场的杠杆远比股票市场的高,最多可以使用四百倍杠杆,两千万美元最多可以撬动八十亿美元的外汇市场。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保险,日元升值,外汇市场亏钱,但是那么他们持有的日元赚钱了。
如果日元下跌,那么他们在外汇市场赚钱,也可以弥补现货日元造成的亏空。
为了保险,陈卫民只允许外汇市场采用五十倍杠杆,否则,外汇市场稍微一波动,陈卫民就要爆仓。
第二天上午,陈卫民也适当的降低了自己的报价,和对方达成了一致意见,最终以百分之二点二的柒和控股股份,换取这批军用大衣注入柒和控股。
这个价格已经远远低于两百三十美元一件了,但是这么大批量的货物可以一次性脱手,对陈卫民来说非常难得。
十几天前,陈卫民还想着以一百美元的价格就卖出去呢。
何况,有了这百分之二点二的股份,陈卫民就可以在日本股市内遨游了。
终于谈完了,柒和控股也开始向相关部门提出申请,他们也找了第三方对服装的价值进行评估,最后的评估价格是二十亿美元。
消息一发布,柒和控股的股价涨幅竟然成了6月21号那天的领头羊。
“老周,我得抓紧回国了。”
周国良知道陈卫民不可能在日本待很久,这次能待五六天时间,已经非常难得。
但是周国良暂时还不能回去,按照陈卫民的布局,周国良一两个月回不去。
陈卫民先坐飞机回到苏联海参崴。
在海参崴协调铁矿粉交易的康斯坦丁诺维奇接上陈卫民,把陈卫民送到绥芬河,陈卫民过关后,坐火车回到了燕京。
正值七月,燕京热的像蒸笼一样。
一下火车,陈卫民就出了一身汗。
自从过了沈阳,陈卫民就没上过厕所,喝得水就全部变成汗水排出来了,根本就用不着上厕所。
胡大海、徐燕和刘伟三人,一起到火车站接陈卫民。
“老板,辛苦了。”
“哈哈,你们在家也辛苦了,家里都还顺利吗?”
胡大海说道:“自从我回来,就没顺利的时候,你看我,白头发都白了一半。”
“哈哈,老胡,辛苦辛苦。”
胡大海确实辛苦。
陈卫民不要则已,一要就是几百万箱白酒。
最近一段时间,胡大海跑遍了京城和冀北省,也不过搞到了三十多万箱。
而且火车运力太低,铁路部就给了光明实业一个专列二十二个车皮,一刻不停的往来于燕京和莫斯科。
就这,胡大海和陈卫民都得承人家铁路部的情,何况人家在K3和K19列车后面专门给他们挂了三节车厢,已经够意思了。
很多国有企业都没这样的待遇。
这就是当初陈卫民不惜低价,也卖给铁路部两百辆汽车换来的待遇。
出了火车站,一辆怪兽趴在路边。
七八个年轻人围着元帅车,啧啧称奇。
上了车后,胡大海说道:“关于这二十辆元帅车的事,我跟你汇报一下哈,公司留下了两辆,一辆归你,另一辆当做接待用车。”
“不是说好了咱俩一人一辆吗?徐姐,另外一辆给胡总哈。”
胡大海笑道:“可别,我享受不了这待遇,出门坐着难受,到哪去都被人指指点点,我觉得伏尔加就很不错,舒服,还不高调。”
“老胡,你真行,有好东西都享受不了,随便你吧。”
“有几位大院子弟弄走了五辆,人家给的价格也合适,一辆给了一百万,还有三辆,我卖给了一些关系,按照一辆一百八十万卖的,还有十辆车停在公司了,我实在不敢做主,只能等你回来再分配。”
胡大海用了分配这个词。
也就是说,想买元帅车的人不在少数,胡大海谁都不敢得罪,所以干脆把难题甩给了陈卫民。
“都有谁要买?”
胡大海说了十几个人名。
陈卫民认识其中几个人,李成汝就不说了,他很早之前就说让陈卫民给他弄一辆嘎斯军用越野车,现在有了防弹的元帅车,李成汝要是不心动才怪。
李云华,京城本地人,卖冰激凌起家的富豪,尤其是他后来的生发产业,让他名声大噪,好像曾经一度被传成国内首富,九十年代初,全国第一辆法拉利就是他买的。
郭元新!倒爷里的牛逼人物。
后世,人们津津乐道的是牟南德罐头换飞机的传奇故事,但是只有混过倒爷行列的人才知道,郭元新才是倒爷里的牛逼人物。
他算华夏第一批倒爷,82年开始从事苏联贸易,而且人家目标明确,不像陈卫民等其他倒爷,啥赚钱就倒腾啥,人家只倒腾木材,运到国内加工成家具后,立刻出口到苏联、韩国和日本。
后来陈卫民做倒爷的时候,人家已经是亿万富翁了。
(https://www.02shu.com/5038_5038829/43384240.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