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偶遇上辈子的二丈人
送走高洪波后,刘伟问道:“老板,如果省公司问起来,咱们怎么说?”
“不要告诉他们咱们买了谁家的,但是价格可以告诉他们,给他们点压力。”
“其实我觉得还可以继续压他们的价,你没听到,农村散装酒只要三毛钱一斤吗?”,刘伟问道。
“玻璃瓶、箱子、运费,都要花钱,而且农村散装酒一般都掺水,你不知道吗?我粗算了一下,他们的成本可能在五六毛钱。”
“那给十六块五一箱也给多了。”
十六块五,合一瓶一块三毛多了。
“人家的技术还值点钱嘛。”
第二天,刘伟先去了一趟商业局,和对方沟通了下一次谈判的时间。
商业局那边也要再核实一下鲁中白酒的产量以及价格问题,双方一拍即合。
陈卫民带着刘伟和另一个业务员刘刚,直奔烟州。
上午走,一直到下午五点多才到烟州牟阳县。
别看齐州和牟阳都是鲁中的,但是气候完全不一样。
齐州市热的像锅炉,牟阳县却比较凉爽。
海边的城市,冬暖夏凉。
正值下班时间,大街上的自行车多的数不清。
陈卫民曾经来过牟阳几次,相对来说比较熟悉,但也只是相对没来过的刘伟来说比较熟悉。
第一次来,98年,他和包兰兰确定关系,第一次登老丈人家门,第二次则是两家父母商量婚事,第三次就是结婚的时候。
结婚后,好像来过两次。
刚开始,陈卫民还信誓旦旦的给刘伟指路,他们要去县政府招待所住下。
可是按照记忆里的路线找了十分钟也没找到县政府招待所。
“老板,要不我去打听打听?”
陈卫民也不确定是不是自己的记忆出问题了。
他来的时候是98年,现在才是88年,牟阳的发展一日千里,当然和他记忆中的不一样了。
刘伟下车打听了一下,然后告诉陈卫民,县政府没招待所,外地人要么住在小旅馆,要么住在劳动人民服务大厦。
劳动大厦就在他们附近,也没住宿的招牌,属于公家招待所。
刘伟掏出介绍信现场填了一张,服务员才有气无力的说道:“一间房一天十二块,十五块,二十五块,住哪种?”
“二十五的。”
“你们什么级别?”
“他是我们董事长。”
刘伟没明白对方问的级别是什么意思,陈卫民说道:“我们公司归燕京市政府领导,正厅局级。”
对方这才收起了轻视之心,给他们三人开好了高级房间。
整个劳动大厦就三间高级房间。
“领导,厕所在楼梯口,洗漱间在另一头,每天晚上七点到九点有热水洗澡,其他时间不供应热水。”
陈卫民表示了感谢,提着行李上了楼。
高级房间里,彩电、电话、大沙发,甚至铺了红色的地毯。
陈卫民拿起电话打给了公司,告诉了他们陈卫民的联系方式。
要是有秘书,就可以安排秘书沟通公司报备联系方式了。
办理好入住后,陈卫民带着刘伟他们出去逛一逛,吃顿饭。
刚才,陈卫民就看到了一个小摊子,挂着海鲜小面的招牌。
老板是一对三十岁左右的夫妇,陈卫民感觉对方有点面熟,可就是想不起在哪见过了。
一碗面两块五,这个价格非常非常实惠。
燕京卖的最贵的炸酱面一碗都十五块了。
炸的金黄金黄的鸡蛋,再搭配上虾仁、蛤蜊等海鲜做成的卤子,味道真是一绝。
陈卫民吃了两碗,才满意的拍了拍肚子,“老板,做的不错。”
男老板憨厚的擦了擦手,笑道:“都是家常做法,你可是大老板,啥没吃过?”
刘伟说道:“真好吃,再来一碗。”
刘伟这个饭桶,两碗下肚,还要一碗。
结果刘刚也要了一碗。
陈卫民掏出烟递给老板,“老板贵姓?”
“免贵姓包,包青天的包。”
陈卫民又仔细看了看对方,眼熟。
“你是大包家庄的还是小包家庄的?”
“大包家庄的。”
“你是不是叫包玉厚?”
男人愣了一下,又仔细看了一眼陈卫民,不确定的问道:“老板认识我?”
“听说过你,我认识你大哥包玉才。”
“你认识我大哥?”
“是啊,以前听他们说过你大哥。”
包玉厚更懵了。
看看他们几个人的车,好像很牛逼的样子。
大哥什么时候认识大人物了?
包玉厚小心翼翼的问道:“你是果贩子?”
陈卫民顺势点了点头,“是啊,果贩子,你们家的苹果产量怎么样?”
包玉厚一听,顺势坐在了陈卫民身边,“别提了,今年风调雨顺,果子产量高,可不知道咋回事,就是卖不上价,供销社收的价格才三毛钱一斤,果贩子最多给两毛九。”
“也不错了,我记得去年没这么高吧?”
“去年两毛九,可你看看现在啥不涨价?就说我们卖的面,去年两块,今年就涨到两块五了,而且今年化肥和农药涨价了一多半,算下来还是亏的。”
“你们家种了几亩地?”
“五亩。”
“家里还有鲜果吗?”
“没了,存不住,你想进苹果?”
“有这个想法。”
“那你去俺们镇上的冷库看看,他们存了不少苹果,不过价格高哈。”
包玉厚的老婆说道:“没天理了,昨天我问了问,一斤九毛钱,这帮干冷库的,真不是东西,钱都让他们赚走了。”
去年十月份下苹果,到现在七月份,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所以苹果价格肯定会高不少。
刘伟问道:“这么贵?燕京才八毛钱呢。”
陈卫民知道什么原因,因为菜篮子工程,京城控制价格非常严。
但是在牟阳这种地方,小商小贩几乎是按照市场规律定价。
“老板,你要是想收果子,我可以帮忙。”
陈卫民笑道:“我看看再说。”
吃完了晚饭,三人回旅馆的路上,刘伟问道:“老板,你真打算收苹果?”
“对,苹果,蔬菜,都要收。”
“啊?还收蔬菜?”
“到了冬天,蔬菜在苏联就是天价啊。”
“对,对,以前咱们北方冬天蔬菜都贵,我记得我上高中那会,一斤黄瓜十块钱,当时我爸的工资才四十多块呢,干一个月就够买四斤黄瓜。”
刘刚说道:“现在便宜了,我记得去年好像是一块八。”
“所以,冬天咱们就以蔬菜为主,黄瓜、西红柿,在苏联也能卖个好价钱。”
(https://www.02shu.com/5038_5038829/43384225.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