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0章


第450章

真定城。

晨光才刚爬上城楼,就有飞骑疾驰而来,马蹄声如急雨。

内侍接报,匆匆奔入行宫。

崇祯皇帝正在军议厅前的舆图上推演战局。

听到“太原急报已至”,他猛地转身,一步上前,亲自接过军报拆开。

第一行字,令他的眉目舒展:

“太原之围已解,金军大败北撤。”

可紧接着后面的内容,却让他的面色缓缓凝重:

“刘光世将军身中九箭,血尽战死,临终托言:请告官家,臣不是孬种,不是逃跑将军。”

大殿一瞬之间死一般的寂静,连烛火的跳动声都能听见。

崇祯的手指紧紧捏着军报边角,一行字像刀子一般刻进他心里。

他猛地吸了一口气,转身朝殿中众臣开口,声音低沉而坚定:

“刘光世,虽昔年滑州之事,有过无功,但今以一己之躯,凿穿敌阵,力竭而亡,此心此胆,可补前失,足慰九泉矣。”

枢密使姚友仲抱拳,沉声道:“刘将军昔日之事,姚某也曾嗤之,但今日之行,大丈夫至死不渝,非寻常人可及。”

兵部尚书张叔夜缓缓点头,长叹一声:“他终于明白,将之一字,立在军士之前,不是为了生,而是为了让他们能多活。”

崇祯环顾群臣,字字如石落地:“即日,追赠刘光世少保,谥号忠武,照二品军功厚恤之家人,遣中使赴军前慰劳,将其忠勇事迹书入军册,昭告天下!”

“忠武”  乃大宋武将的  顶级谥号,危身奉上曰忠,克定祸乱曰武,需同时满足  “忠君死节”  与  “军功卓著”  两大条件。

刘光世父子二人,皆战死殉国,无论如何有何过失,都不值一提!当得起忠武谥号!

“遵旨!”殿上齐声。

当旨意传到军中,韩世忠亲自为刘光世择地安葬在太原南郊的高坡上,墓前立下石碑:

“大宋少保刘光世之墓,以身殉国,洗雪旧名。”

还有崇祯皇帝亲笔题写的碑文:“有过可赎,唯死能昭;将星殒落,浩气长存。”

碑落之日,松柏环绕,风鸣如歌。

那天,城中守军、援军、自发前来的百姓,踏着晨雾送行。

曾一度在军营中背后喊他“逃跑将军”的老兵们,在坟前放下了随身携带的刀,眼睛发红。

有人低声说:“若是孬种,怎会死在阵前?若是逃兵,怎会杀到中箭九支,刀都握不稳?”

韩世忠在坟前长跪不起,直到风卷尘土,才缓缓起身,对随行将士重声道:“大宋有将如刘忠武,何惧贼子!”

战报和追封的诏令一齐传到各处,在真定的军市、在开封的茶肆、在江南的渡口,人们议论着这个名字。

曾几何时,“滑州之败”让刘光世的名声蒙尘,市井间讥讽他为“刘逃将”,甚至孩子们在街头嬉闹时,都用这个名字作笑谈。

但这一次,传来的,是他带兵从敌后凿阵、力战金兀术、身中九箭仍不退半步的事迹。

茶棚里,有老人拍着案台说:“这才是我大宋的好汉!早先骂他不值,今日才知,真要有那等血胆,才当得起一个‘将’字!”

也有人红着眼说:“一个人能用命换回清白,这便是忠。”

从此,“逃跑将军”的讥讽渐渐在民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刘忠武”三字,和一段用生命换来的战场传说。

太原之战的胜利,不仅守住了西线,更守住了军心。

这是韩世忠、梁红玉、刘光世以及无数将士用血肉筑成的城墙。

而一位曾被质疑的将军,终于以殒命之勇,将自己的名字,刻进了这段历史的正面。

......


  (https://www.02shu.com/5038_5038776/43423162.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