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7章


第527章

当年范仲淹在苏州创立“义庄”后,族学成为家族教育核心,虽未明确允许女性入学,但部分家族允许女性旁听或参与基础课程,故而也收了不少女子。

梅秀才闻言,脸上闪过一丝苦涩,轻叹一声,拉过女儿的手,走到一旁相对僻静之处。

“凝儿,你有所不知,大宋立国以来,皇家选妃之事,向来门第壁垒森严,并非寻常女子可以参与。”

他看着女儿疑惑的眼神,耐心地解释起来:

“你当知,太祖皇帝杯酒释兵权,便是为了巩固赵氏江山,此后,皇室与开国功臣、士大夫、将门联姻便成了惯例。”

“选妃之事,并非单纯的帝王私事,而是巩固皇权、平衡朝堂的政治手段,大宋的皇后多出身名将世家或高官家庭,如仁宗皇帝的曹皇后、英宗皇帝的高皇后,皆是如此。”

门第优先,是自宋太祖传下来的规矩,历代选妃,大多重门第而轻色相。

《宋史・后妃传》记载,北宋十四位皇后中,十一位出身将门或高官家庭,仅有三位例外,其中宋真宗的皇后刘娥甚至伪造了将门身份。

即使是普通嫔妃,也需“三代内无犯罪记录”且家族背景清白。

这种标准,使得士大夫家族将女儿入宫视为家族荣耀,他们通过与皇室联姻,往往能从普通官僚晋升为外戚权贵,光宗耀祖。

至于民间选拔,那更是凤毛麟角,极少大规模从民间选秀。

偶有特例,也需通过严格审查。

比如宋真宗的刘娥,她虽出身低微,却是凭着才艺和智慧才得以脱颖而出,最终成为皇后,但那也是在她夫君龚美伪称其兄,为她伪造了将门身份之后的事了。

再比如仁宗皇帝曾属意一位富商之女王氏,却因刘太后以‘妖艳不利于少主’为由反对,最终被赐婚于外戚,未能入宫。

梅秀才说到这里,摇了摇头,眼中充满了无奈:“门第背景对选妃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这样的人家,即便有些才学,也只是如同沧海一粟,难以进入那些显赫的名单。”

梅凝听着父亲的讲述,心中豁然开朗,但也生出了几分不甘。

她抬头看着父亲,眼中闪烁着一种坚定的光:“爹,那......那女儿可不可以参加选妃?”

梅秀才苦笑着摇头:“选妃之事,多由地方官员推荐,他们会优先推荐官宦、举人、地主家庭的女儿,我们这般家世背景薄弱的,是难以进入推荐名单的。”

宋朝的秀才,与明朝的秀才大不相同。

明朝的秀才是生员,有功名在身。

而宋朝的秀才,分为两种,一种是广义秀才,读过几本书,识点字,仅区别于文盲百姓,仅比普通百姓多了一层‘文化人’的身份。

还有一种是狭义秀才,通过了童子试或州府预试的初级考生,获得了参加解试的资格,但未能通过解试,仍无正式功名。

在社会声望上,秀才属于‘士农工商’中的‘士’阶层,比农民、工匠、商人受些尊重,见县官可免下跪、邻里称‘秀才公’,算是地方文化精英的基础群体。

但在经济特权上,却只享有免自身徭役的轻微特权,并无免税权,经济来源多靠教书、务农,或依附乡绅,部分贫困秀才甚至需耕读结合,维持生计。

至于政治前景,那就更是渺茫了。


  (https://www.02shu.com/5038_5038776/43423085.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