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8章


第588章

事实证明,崇祯此番出手,效果极佳。

太康士绅豪强张家被灭族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一般,在短短半个月内以惊人的速度传遍了大宋各地。

从江南的富庶水乡,到北地的广袤平原,所有的士绅豪强,都听到了这个让他们胆寒的消息。

平江府的范氏家族,听闻此事后,族长连夜召集族人,将所有隐瞒的田产悉数上报,并主动补缴了历年所欠的税款。

开封府的李氏家族,那位在朝中写信诬告的推官,吓得连夜上书请罪,自请罢官。

山东曲阜的孔府,也再不敢提“不敬先师”之言,主动配合山东巡抚,对所有祭田进行了清丈登记。

崇祯皇帝的雷霆手段,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杀鸡儆猴之效。

那些原本还在观望、还在抵抗的士绅豪强们,彻底被吓破了胆。

他们乖乖地打开了自家的大门,配合清丈,申报田产,再不敢有丝毫的隐瞒和反抗。

最终,在李纲的主持下,这场轰轰烈烈的土地清查运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淮河以北共计清查出各地士绅豪强隐匿、侵占的田地,高达八千万亩!

这八千万亩土地,被悉数收归国有,为那四百五十万嗷嗷待哺的归正人,提供了安身立命的根本。

大宋中兴的根基,也在这场血与火的洗礼中,被牢牢地夯实了。

在北方取得初步成功后,中书省紧接着将目光投向了富庶的南方各省。

然而,南方的土地清查,其难度和复杂性远超北方。

靖康之变对南方的影响相对较小,这里的世家大族,根基更为深厚,势力更为庞大。

他们世代盘踞,财富雄厚,与朝廷官员、地方士绅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姻亲、门生、故吏关系。

当中书省颁布南方各省的土地清查法令时,一场巨大的波澜迅速被掀起。

以平江府(苏州)、临安府(杭州)等江南核心区域为代表的各大世家,其反弹之声,几乎震动了整个朝堂。

他们不像北方的张家那样愚蠢,公然聚众对抗官府。

太康县张家被灭族的前车之鉴,血淋淋地摆在眼前,让他们不敢再以卵击石。

但他们有他们的办法。

既然不能硬对抗,那便从朝中着手,利用他们的巨大影响力,发起更为猛烈的政治攻势。

奉天殿上,弹劾李纲的奏疏,再次如雪片般飞向御前。

这次的弹劾者,不再是几个小小的御史,而是朝中位高权重的官员,包括一些尚书、侍郎,甚至还有宗室成员。

他们的弹劾理由也更为冠冕堂皇:

“启奏陛下,臣等认为,清查土地固然是国策,但北方与南方情况不同。”

“江南士族,世代耕读,礼义传家,乃我大宋文脉之所系,清查田亩,必然搅扰其正常生活,恐寒了天下士子之心!”

“更有甚者,江南之地,土地细碎,田亩众多,清查耗费巨大,恐国库难以支撑!”

“李相国年事已高,强推此策,操之过急,手段过于严苛,恐激起民怨,反而不利于社稷稳定。”

“陛下,北方初定,南方稳定,乃中兴之基,若因清查土地而动荡南方,恐得不偿失啊!”

奏疏中,弹劾者将李纲描绘成一个不恤民情、不顾大局、一意孤行的酷吏。

他们不是直接反对清查本身,而是攻击清查的时机、手段和对象。

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把李纲这个强硬的推行者扳倒,从而让清查土地的国策在南方无法继续推行。

没有了李纲,朝中还有谁能出头主持清查工作?

然而,李纲却早已做好了准备。

他深知此役艰难,远胜北方。

在朝会结束之后,李纲没有回自己的丞相府邸,而是直接回到了中书省,取下自己的乌纱帽,将其郑重地挂在中书省衙署的大门门楣之上。

丞相官帽,在阳光下显得有些刺眼。


  (https://www.02shu.com/5038_5038776/43423024.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