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0章


第850章

殿试,终于结束。

五百多份承载着无数士子梦想与希望的试卷,在经过“糊名”、“誊录”之后,被送到了读卷大臣们的手中。

地点,文华殿。

左丞相张叔夜,亲自坐镇。以及几位德高望重的礼部官员,共同组成了这次的读卷团队。

殿内,气氛严肃。

一张张朱笔抄录的试卷,在众人手中,缓缓流转。

“嗯,此篇策论,见解尚可,但过于保守,只谈守成,未有进取之意,可为二甲。”

“这首诗,辞藻华丽,对仗工整,但......匠气太重,少了些风骨,可为三甲。”

读卷大臣们,一边批阅,一边低声交流着。

户部尚书吕颐浩拿起一份试卷,只看了一眼,便微微皱眉,将其放在了一旁。

那篇文章,四平八稳,全是歌功颂德之词,毫无新意。

而张叔夜,则看得极为仔细,希望能从这些年轻人中,看到能真正为国分忧的栋梁之才。

突然,他拿起了一份试卷。

只看了几行,苍老的双眼便猛地一亮!

先看的,是那首七言律诗。

“江南春色锁重楼,莺歌燕舞不识愁。谁记燕云十六州,烽火连天三百秋......”

“好!”张叔夜忍不住,低声赞了一句!

这首诗,没有沉溺于江南的温柔乡,而是以强烈的对比,写出了南北的割裂,写出了一种深沉的“盛世危言”!

尤其是后半段,“壮士长缨已在手,肯使神州竟陆沉?待到中原清虏寇,还我河山再从头!”,更是写得是气魄雄浑,壮志凌云!

这,才是大宋的士子,该有的风骨!

张叔夜迫不及待地,翻向了前面的策论。

这一看,更是拍案叫绝!

“守内以为外”、“以商固边”、“改土归流,分而治之”......

这篇策论,没有空泛的议论,没有虚伪的颂圣,通篇都是切中时弊的、极具操作性的、老辣无比的......国策!

尤其是“以商固边”这一条,简直是神来之笔!与陛下,与中书省和枢密院几位重臣私下里商讨的未来国策,竟不谋而合!

这是何等惊人的战略眼光!

“诸位!来看看这篇文章!”张叔夜激动地,将这份试卷,传给众人。

李若水看过,抚掌大赞。

几位礼部官员看过,亦是连连点头。

只有户部尚书吕颐浩,在看过之后,眉头紧锁,冷冷地说道:“此子,文采尚可,但策论之中,好发议论,锋芒太露,尤其这‘改土归流’,更是与我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之国策,多有不符,恐非社稷之福臣啊。”

张叔夜闻言,心中冷笑。

他知道,这篇策论里,痛陈“豪强兼并之害”,主张“清丈田亩”,无疑是刺痛了户部尚书吕颐浩这些江南士族的利益。

“吕相公此言差矣!”张叔夜毫不客气地反驳道,“我朝取士,取的是治国之才,非明哲保身之辈!此文,见识超卓,格局宏大,实乃老夫数十年阅卷,所仅见!老夫以为,此卷,当为今科之魁首!”

“不错!”李若水立刻表态。

其余几位大臣,也纷纷点头。

吕颐浩见状,自知无趣,只能冷哼一声,不再言语。

“好!既然诸公无异议!”张叔夜拿起朱笔,在这份试卷的卷头,重重地,写下了一个大字:

“魁!”

然后,示意身旁的内侍:“拆封糊名。”

所有人都看向试卷,都想知道写出这等惊才绝艳文章的,究竟是何方神圣?

官员小心翼翼地,用小刀,划开了试卷卷头的封条,展开了那张记录着考生信息的小纸条,高声唱道:

“今科,拟为第一者,江西信州玉山县,贡士。”

“汪应辰!”

“年,十八!”

“什么?!”

“十八岁?!”

整个文华殿,一片死寂!

所有读卷大臣都惊得从座位上站了起来!


  (https://www.02shu.com/5038_5038776/43226773.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