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大学哪些事 > 第23章:从博士到院士并非只是升级

第23章:从博士到院士并非只是升级


傍晚六点,学校生化实验室里,28  岁的博士林晓还在调试仪器。电脑屏幕旁,贴着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里,白发苍苍的张院士正拿着试管,在台上做学术报告。林晓盯着照片,手里的移液器顿了顿:“从博士到院士,到底要走多久?是像游戏里那样‘打怪升级’,过了一关就自动进下一级吗?”其实,很多人都和林晓有一样的好奇。但如果把  “博士”  和  “院士”  当成一条直线上的  “等级”,那就大错特错了。这不是一条龙  “青铜”  到  “王者”  的简单进阶,而是一场从  “获得学历认可”  到  “赢得行业最高荣誉”  的漫长远征。今天,我就来揭开这条学术路的面纱,看看从  “博士”  到  “院士”  之间,藏着怎样的奋斗与坚守。

一、先理清一个关键:博士是  “学历”,院士是  “荣誉”——  别搞混了!

在聊  “进阶”  之前,我们得先掰扯清楚两个概念:博士和院士,压根不是一回事。你可以把博士想象成  “高等教育的毕业文凭天花板”。就像小学毕业拿小学文凭、大学毕业拿本科文凭一样,博士文凭意味着你完成了人类教育体系里最高阶段的学习,在三到五年的博士生涯里,你得跟着导师做课题、查文献、做实验(或搞调研),最后写出一篇能通过答辩的博士论文,证明你已经具备了  “独立开展科研的基础能力”。简单说,博士文凭是你  “有资格走进学术圈做研究”  的  “入场券”。

而院士呢?它是中国科学技术领域的  “终身成就奖”,是对科学家一辈子学术贡献的  “顶级盖章认可”。全国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加起来,总共也就几千人,要知道,我国每年毕业的博士就有十几万人,能走到院士这一步的,说是  “百里挑一”  都嫌保守,简直是  “万中无一”。

举个通俗的例子:如果把学术圈比作一个  “江湖”,博士就像是刚拿到  “江湖通行证”  的少侠,证明你有了闯荡的基本功;而院士则是  “武林泰斗”,不是靠  “辈分高”,而是靠一辈子在  “武功”(学术成就)上的突破,被全江湖(行业)公认为顶尖高手。少侠可能有很多,但泰斗永远只有寥寥几位。

二、博士毕业后的第一步:从  “新手岗”  到  “中级岗”,学术生涯的  “启动键”

拿到博士文凭,只是学术路的  “第一步”。接下来,你得找个  “落脚地”——  大多是高校、科研院所(比如中科院的研究所、社科院的研究院),也有少数去企业研发部门的。而你能拿到的第一个  “岗位”,就决定了学术生涯的  “启动速度”。

以前的  “常规起点”:从  “新手岗”  开始  “攒经验”

放在十几年前,哪怕是博士毕业,进了高校或科研院所,大多也得从  “初级专业技术岗位”  做起。在高校,这个岗位叫  “助教”;在科研院所,叫  “研究实习员”。

你可以把  “助教”  理解成  “教授的助手”:帮教授改改作业、带带本科生的实验课、整理课程资料,偶尔自己开一两节基础课;“研究实习员”  则是  “研究员的助手”:帮团队做实验、收集数据、整理文献,慢慢学着独立设计小课题。这个阶段,更像是  “学术实习期”,你得把博士阶段学到的  “理论”,变成能上手的  “实操能力”,比如怎么带学生、怎么管理实验数据、怎么写项目申请书。

以前很多老教授回忆,自己博士毕业时,当了  3  年助教才评上讲师,“那时候天天泡在实验室,跟着老教授学,一点一点攒经验,急不得”。

现在的  “加速起点”:优秀博士直接站在  “中级岗”

但现在不一样了。尤其是  985、211  这类  “双一流”  高校,或是中科院、社科院这样的重点科研院所,对博士的  “起点要求”  高了,“起点岗位”  也跟着提了,优秀的博士毕业生,不用从助教  /  研究实习员做起,直接就能聘为  “讲师”(高校)或  “助理研究员”(科研院所),这可是  “中级专业技术岗位”。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现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家都想  “抢”  有潜力的年轻人才,如果一个博士在读书期间就发表了好几篇高水平论文,还跟着导师参与过国家级项目,那他一入职就能独立承担课题,自然不用从  “新手岗”  慢慢熬。

就像清华大学某工科院系  2023  年的招聘公告里写的:“优秀博士毕业生,符合条件者可直接聘为讲师,提供科研启动经费  20  万元,协助解决住房问题。”  刚毕业的李博士就是这样,他在读博期间发了  3  篇  SCI  论文(其中  1  篇是本领域顶刊),还跟着导师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试时被评委一致认可,一入职就成了讲师,不仅有自己的小课题,还能独立带本科生的专业课。

李博士说:“直接当讲师,压力也大,别人觉得你起点高,就盼着你出成果。但这也是动力,能更快地融入学术圈,跟着前辈一起做更有价值的研究。”

不管是从  “新手岗”  还是  “中级岗”  起步,这一步的核心都是  “站稳脚跟”,熟悉岗位要求,积累初步的科研和教学经验,为后面的  “进阶”  打下基础。

三、跨向  “副高级”:学术路上的  “第一道大坎”,光  “熬时间”  可不行

从  “中级岗”(讲师  /  助理研究员)到  “副高级岗”(副教授  /  副研究员),是学术生涯里的  “第一道真正的坎”。这一步,可不是  “熬够几年就能上”——  你得拿出实打实的  “学术成绩单”,让同行认可你的能力。

评  “副高”  需要什么?——“硬指标”  一个都不能少

不同学科、不同单位的要求可能不一样,但核心指标就那么几样,缺一不可:

1.  高水平的论文:“得有能拿出手的‘代表作’”

论文是学术圈的  “硬通货”——  它证明你做了什么研究,有什么新发现。评副教授  /  副研究员,首先得在  “核心期刊”  上发表足够数量的论文。

比如文科的博士,可能需要在  CSSCI  期刊(文科领域的核心期刊)上发  3-5  篇论文;理科和工科的博士,则需要发  SCI  或  EI  收录的论文(理科偏  SCI,工科偏  EI),而且最好有  1-2  篇是本领域的  “顶刊”(比如化学领域的《Angewandte  Chemie》,材料领域的《Advanced  Materials》)。为什么强调  “顶刊”?因为普通期刊的论文可能只是  “完成了研究”,而顶刊论文意味着你的研究被本领域最权威的专家认可,有更高的学术价值。就像某高校文科教授说的:“有时候  1  篇顶刊论文,比  3  篇普通核心论文还管用  ——  它能证明你有做‘好研究’的能力。”

2.  拿得出手的项目:“得能自己‘拉来’研究经费”

博士阶段,你可能跟着导师做项目;但到了评副高的阶段,你得学会  “自己当负责人”,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的科研项目。

最常见的就是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理科、工科用得多)和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科用得多),还有各省的  “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社科基金”。能主持一个  “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给年轻科研人员的国家级项目),几乎是评副高的  “加分项”,甚至是  “必备项”。

王老师是某省属高校的文科讲师,评副教授时,前两次都没评上,不是论文不够,而是没主持过国家级项目。第三次申报时,他花了半年时间修改项目申请书,反复请教前辈,最后终于拿到了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当年就顺利评上了副教授。“没项目,别人会觉得你只会‘写论文’,不会‘做研究’,项目才是证明你能独立开展科研的关键。”  王老师说。

3.  教学或科研实绩:“不只是‘做研究’,还得‘传帮带’”

如果是高校老师,除了科研,还得有  “教学成绩”,比如完成规定的课时量,学生评教分数不能太低,最好能指导本科生获奖(比如  “挑战杯”“互联网  +”  竞赛),或者编过教材、开过优质课程。

科研院所的助理研究员,则更看重  “科研实绩”,比如参与的项目有没有获奖,有没有转化成实际成果(比如专利、技术报告)。

这一步有多难?“5-10  年”  的积累,还有  “激烈竞争”

从讲师  /  助理研究员到副教授  /  副研究员,通常需要  5-10  年的时间。这期间,你得平衡科研、教学(或项目)和生活  ,很多人每天泡在实验室或办公室,周末也不休息,甚至要熬夜改论文、写项目申请书。

而且竞争特别激烈。比如某  985  高校的物理系,2022  年有  12  位讲师申报副教授,最后只评上了  3  位;某中科院研究所,10  位助理研究员申报副研究员,只通过了  2  位。“不是大家不优秀,而是名额太少,要求太高,有时候两个人的成果都不错,但只能选一个,就看谁的‘亮点’更突出。”  一位参与评审的教授说。

很多人会在这个阶段遇到  “瓶颈期”:比如论文投了好几次都被拒,项目申报了几次都没中,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适合走学术路。但只要熬过去,迈过这道坎,就意味着你从  “学术新手”  变成了  “学术骨干”,有了自己的研究方向,能独立带团队,在领域内也有了初步的知名度。

四、冲刺  “正高级”:从  “做研究”  到  “领方向”,成为学科里的  “资深玩家”

如果说  “副高级”  是  “学术骨干”,那  “正高级”(教授  /  研究员)就是  “学术带头人”。从副教授  /  副研究员到教授  /  研究员,难度又上了一个台阶,这一步不再只看  “数量”,更看  “质量”;不再只看  “完成研究”,更看  “引领研究”。

评  “正高”  的核心:“得有‘标志性成果’,能引领学科方向”

评教授  /  研究员,论文和项目依然重要,但要求完全不同了:

1.  论文:“不看‘数量’,看‘影响力’”

以前评副高,可能  3-5  篇核心论文就够了;但评教授,哪怕你有  10  篇普通核心论文,不如  1  篇  “有影响力的标志性论文”。比如  “ESI  高被引论文”(在本领域被引用次数特别多,被同行广泛认可的论文)、“热点论文”(最近一段时间被引用次数激增,代表领域内研究热点的论文),或者发表在  “本领域顶刊的综述论文”(能总结领域现状、指出未来方向的论文)。

张教授是某高校材料学院的副教授,评教授时,他之前发了  10  多篇  SCI  论文,但评审专家说  “缺乏亮点”。后来他带领团队攻关,解决了  “新型储能材料的稳定性问题”——  这个问题是行业内的  “卡脖子”  难题,论文发表在材料领域的顶刊《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上,还入选了  “ESI  高被引论文”。凭借这篇论文,再加上主持的  1  个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他第二年就顺利评上了教授。“评教授,关键是你得做‘别人没做过,或者没做好的研究’——  你的成果得能给行业带来影响,让同行记住你。”  张教授说。

2.  项目:“不看‘参与’,看‘主持重大项目’”

评副高时,主持一个  “青年项目”  就不错了;但评教授,得能主持  “重大项目”——  比如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给成熟科研人员的项目,资助金额更高,要求也更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针对国家战略需求的重大项目,通常由多个单位合作,牵头单位的负责人就是核心),或者  “省部级重大专项”。

这些项目不仅资助金额高(比如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资助金额可能上千万),而且要求你能带领一个团队,协调多个单位,解决复杂的科学或技术问题。比如某高校的李教授,主持了一个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  新型半导体材料的制备与应用”,带领  10  个单位的  20  多位科研人员一起攻关,花了  5  年时间,终于突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研发出了国产的新型半导体材料。这个项目不仅让他评上了教授,还让他在行业内成为了  “知名专家”。

3.  人才培养与学术影响力:“得能‘带队伍’,能‘发声’”

评教授  /  研究员,还得看你能不能  “培养人才”——  比如带出来的博士生、硕士生有没有优秀的成果(比如发表顶刊论文、拿到国家级奖项),有没有进入行业内的重要岗位。

同时,你还得有  “学术影响力”——  比如在学术团体里担任职务(如中国化学会理事、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担任核心期刊的编委或主编,组织国际或国内的学术会议,甚至在国际会议上做  “特邀报告”(只有领域内有影响力的专家才能收到邀请)。

4、这一步需要多久?——“5-8  年甚至更久”,有人一辈子都跨不过去

从副教授  /  副研究员到教授  /  研究员,通常需要  5-8  年的时间,甚至更长。很多人评了两三次都没成功,就是因为  “标志性成果不够”,或者  “学术影响力不足”。

比如某中科院研究所的陈副研究员,50  多岁了还在评研究员  ——  他发了不少论文,也参与过国家级项目,但没有主持过重大项目,也没有特别有影响力的成果,“每次评审都差一点,但就是跨不过去”。陈副研究员说:“评教授  /  研究员,有时候不仅要努力,还得有‘机遇’——  比如刚好遇到一个重大的研究方向,刚好你的团队能抓住机会。”

但一旦评上教授  /  研究员,就意味着你成了  “学科里的资深玩家”——  有了自己的研究团队,能拿到更多的科研资源,能决定团队的研究方向,甚至能影响整个学科的发展。这时候,你才算真正站在了  “冲击院士的起点线”  上。

5、站在冲击院士的  “起点线”:教授  /  研究员之后,还要迈过  “天堑”

很多人以为,评上教授  /  研究员,离院士就不远了  ——  但其实,这只是  “起点”。从教授  /  研究员到院士,中间隔着一道  “天堑”——  院士选拔的核心,是  “学术成就的开创性”  和  “行业贡献的突破性”,这不是靠  “积累”  就能达到的,需要  “原创性”  和  “引领性”。

五、院士选拔的  “硬杠杠”:得有  “拿得出手的重大成就”

不管是中科院院士(侧重基础研究)还是工程院院士(侧重应用研究、技术开发),选拔时最看重的就是  “重大成就”:

1.  基础研究领域:得有  “原创性成果”,推动学科发展

如果是做基础研究的(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你得有  “原创性的科学发现”,比如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发现了一个新的现象、发明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而且这个成果得  “推动了学科的发展”,被国际同行广泛认可。

比如中科院的赵院士,他在  “量子信息科学”  领域深耕了  30  年,提出了  “新型量子纠缠态”  的理论,还开发了一套  “量子调控的实验方法”,这个理论和方法被全球  20  多个国家的科研团队应用和应用,推动了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的发展。他  45  岁时就评上了教授,52  岁时当选为中科院院士,“我的成果不是‘小改进’,而是‘从  0  到  1’的突破,这是院士选拔最看重的。”  赵院士说。

2.  应用研究  /  技术开发领域:得解决  “国家战略需求的关键问题”,有重大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

如果是做应用研究或技术开发的(比如工程、材料、医学、农业等),你得解决  “国家战略需求中的关键技术难题”,或者  “行业发展中的卡脖子问题”,而且成果得有  “重大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

比如工程院的王院士,他在  “高铁轴承”  领域做了  20  多年研究  ——  以前我国的高铁轴承都依赖进口,不仅价格贵,还容易被  “卡脖子”。王院士带领团队攻关,研发出了  “国产高铁轴承”,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不仅打破了国外垄断,还让高铁轴承的成本降低了  30%,每年为国家节省几十亿元。这个成果不仅解决了国家战略需求,还推动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他  58  随时当选为工程院院士。

六、院士选拔的  “流程”:比你想象的更严苛

除了有重大成就,院士选拔的流程也非常严苛,堪比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1.  提名:得有  “院士推荐”,不是谁都能申报

首先,你得有  “提名资格”——  要么是  3  位以上的在职院士联名推荐(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不能交叉推荐),要么是国内的学术团体(比如中国科协、各全国性学会)推荐。而且,每位院士每年只能推荐  1-2  人,推荐前还得深入了解你的成果,甚至去你的实验室考察。

2.  评审:多轮  “筛选”,全程  “匿名”

提名之后,还要经过多轮评审:先是  “学部评审组”  的初审,对你的成果进行学术评价;然后是  “学部大会”  的评审,由所有在职院士进行投票;最后还要公示,接受行业内的监督,如果有人对你的成果提出质疑,还得进行调查和复核。

整个过程全程  “匿名”,评审专家都是本领域的权威院士,任何一点  “瑕疵”  都可能被指出。比如有位教授,成果很突出,但因为在一次学术会议上有  “成果表述不准确”  的问题,被评审专家指出,第一次申报院士就没通过。

3.  没有  “固定年限”:有人早有人晚,有人一辈子都没机会

院士选拔没有  “年龄限制”,也没有  “固定年限”,有的人评上教授后,5-10  年就当选院士(比如赵院士  52  岁当选);有的人则要等待  60  多岁甚至  70  岁(比如王院士  58  岁谁当选,还有的院士  65  岁才当选);还有很多优秀的教授,一辈子都没评上院士。

比如某高校的刘教授,他在  “有机化学”  领域有很高的造诣,发表了几十篇顶刊论文,主持过多个国家级重大项目,还培养出了  10  多位优秀的博士生,但他申报了  3  次院士都没成功。“不是我的成果不好,而是比我更优秀的人太多了,院士是‘最高荣誉’,不是‘达标就给’,而是‘优中选优’。”  刘教授说。

4、那些容易被误解的事:别再搞混这些  “关键点”

聊到从博士到院士的路,很多人会有一些  “误解”,我们得趁这个机会澄清一下:

误解  1:院士是  “行政级别”,或者  “更高的职称”?都不是!

很多人以为,院士是  “比教授更高的职称”,或者有  “行政级别”(比如  “副部级”),其实都错了。

院士是  “荣誉称号”,不是  “职称”,比如一位教授当选院士后,他的职称依然是  “教授”,只是多了一个  “院士”  的荣誉;也不是  “行政级别”,虽然院士会享受一些待遇(比如国家特殊津贴、科研资源支持),但没有行政职权,不能像  “局长”“校长”  那样行使行政权力。

就像中科院的李院士,他当选院士后,依然在实验室带学生做研究,职称还是  “研究员”,“院士”这个称号,是对我过去工作的认可,更是一种责任,让我更有动力去做更有意义的研究。”

误解  2:只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能评院士?企业里的科研人也有机会!

很多人觉得,只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教授  /  研究员能评院士,其实不是。企业里的科研人员,只要有重大成果,也有机会当选院士。

比如某国企的王首席工程师,他在  “石油开采技术”  领域工作了  30  多年,研发出了  “新型页岩油开采技术”,让我国的页岩油产量提高了  50%,为国家能源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没有高校或科研院所的职称,但凭借这个成果,56  随时当选为工程院院士。

企业里的科研人员,岗位层级和高校不一样(比如  “高级工程师”“首席科学家”“技术总监”  等),但只要成果足够突出,符合院士选拔的要求,就能申报,核心还是  “成果”,不是  “单位”。

误解  3:所有博士都能走  “从博士到院士”  的路?只有  “学术一线深耕者”  才有机会!

很多人觉得,只要是博士,就能一步步评到教授、冲击院士,其实不是。

博士毕业后,有很多选择:有的去企业做  “研发工程师”,有的去政府部门做  “公务员”,有的去互联网公司做  “产品经理”,还有的去创业做  “老板”。这些人虽然是博士,但没有在  “学术或科研一线”  长期深耕,自然就和  “院士路径”  无关。

只有那些毕业后一直留在高校、科研院所或企业研发一线,一辈子专注于  “做研究、搞创新”  的人,才有可能进入院士选拔的视野。比如前面提到的赵院士、王院士,他们从博士毕业到当选院士,30  多年里一直没离开过科研一线,每天都在实验室或项目现场,这条路,需要  “坐冷板凳”  的耐心,更需要对学术的  “热爱”。

七、这条路到底有多长?致敬每一份  “坐冷板凳”  的坚持

我们来算一笔  “时间账”:

博士毕业:通常  28-30  岁;

从讲师  /  助理研究员到副教授  /  副研究员:5-10  年,也就是  33-40  岁;

从副教授  /  副研究员到教授  /  研究员:5-8  年,也就是  38-48  岁;

从教授  /  研究员到院士:5-20  年,甚至更久,也就是  43-68  岁。

也就是说,从博士毕业到当选院士,最短需要  15  年(28  岁博士毕业→33  岁副教授→38  岁教授→43  岁院士),最长可能需要  40  年,甚至一辈子都走不完。

而且,这还只是  “时间”,背后是无数个熬夜改论文的夜晚,是无数次项目申报失败后的坚持,是无数次面对质疑时的不放弃。就像一位院士说的:“我这辈子没什么别的爱好,就是喜欢做研究  ,哪怕实验失败一百次,只要第一百零一次成功了,就值得。”

回到开头的林晓博士,他看完张院士的报告后,在笔记本上写了一句话:“这条路很长,很难,但只要有方向,有热爱,就不怕走下去。”

其实,从博士到院士,从来不是一条  “等级递进”  的  “升级路”,而是一条  “不断突破自我、为学术献身”  的  “奋斗路”。院士的荣誉固然耀眼,但更珍贵的,是每一位科研人员在这条路上的  “坚持与热爱”,是他们用一辈子的  “坐冷板凳”,推动着科学进步,守护着国家的科技未来,这才是从  “博士”  到  “院士”  最动人的地方。


  (https://www.02shu.com/5038_5038666/50365806.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