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初试
省公务员考试日,天朗气清。
考场外人头攒动,无数怀揣着梦想或仅是寻求一份稳定工作的年轻人,脸上交织着紧张、期待与焦虑。陆铮站在人群中,显得格格不入。他穿着简单的休闲装,身姿挺拔,眼神平静得像一汪深潭,没有丝毫波澜,仿佛即将进行的不是一场可能决定命运的考试,而只是一次寻常的晨练。
铃声响起,人群如潮水般涌入考场。找到座位,坐下,核对信息。当试卷发下的那一刻,整个考场只剩下笔尖摩擦纸张的沙沙声,以及压抑的呼吸声。
陆铮扫了一眼试卷,目光沉静。对于曾经的“龙牙”而言,行测的题目更像是逻辑推理和情报分析游戏。他的大脑如同高速运转的精密计算机,快速抓取题干关键信息,排除干扰项,答案几乎本能般地涌现。图形推理、数量关系、资料分析……这些让无数考生抓耳挠腮的模块,在他手下如同温顺的绵羊。他做题速度极快,却又精准无比,仿佛答案早已印刻在脑海,只是此刻誊写出来。
旁边的考生还在为一道数学题绞尽脑汁时,陆铮已经翻页。监考老师偶尔踱步到他身边,看到他几乎满篇的答题卡和那惊人的速度,眼中不由流露出惊讶。
下午的《申论》,则更考验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给定材料涉及基层治理、社会热点问题。陆铮审题时,脑海中自然浮现的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实践精神,以及如何抓住主要矛盾、理清矛盾主次方面的思维框架。他并未引用任何理论教条,而是将其精髓化用于无形。
他的文章立意深刻,绝非泛泛而谈。分析问题一针见血,直指根源,提出的对策不仅具有可行性,更带着一种超乎寻常的前瞻性和系统性思维,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决策者在运筹帷幄。字迹苍劲有力,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放下笔时,距离考试结束尚有充裕时间。他闭目养神,气定神闲,与周围仍在奋笔疾书或愁眉苦脸的考生形成鲜明对比。
几乎在同一时间,苏晓晓也正在另一处考场,参加针对警校生的公安联考。她的考卷专业性更强,涉及公安业务知识和法律条文。她复习得很扎实,答题也算顺利,但偶尔遇到难题时,她会不自觉地想起陆铮那双平静又深邃的眼睛,仿佛能给人注入信心。她甩甩头,集中精神,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考好,不能被他看扁了!”
笔试成绩放榜日,毫无悬念。陆铮的名字高悬榜首,行测与申论分数皆遥遥领先,堪称断层级优势。这份成绩单在市人社局网站公示时,在小范围内引起了不小震动。苏晓晓也顺利通过联考,成绩优异,位列前茅。
接下来是更为关键的面试环节。
面试考场设在市人社局。庄严肃穆的会议室里,长条桌后坐着七位考官,中间是主考官,一位气质沉稳、目光锐利的中年男子,他是市局政治部的副主任顾景明。令人玩味的是,在面试开始前,考官组拿到了考生基本信息表。当这位副主任看到“陆铮”的名字,以及家庭成员关系栏里“配偶:林疏影”及其父亲那一栏隐约透露的信息时,他目光微微一顿,不易察觉地挑了挑眉。他自然知道新上任的市委书记林怀明,也听闻过他那位在经侦支队支队长的女儿和一个……颇为“低调”的女婿。他原本或许带着一些先入为主的看法,但陆铮那份惊艳的笔试成绩,首先打破了他的预设。
“有点意思。”顾景明心中暗道,“林书记这位女婿,看来并非池中之物啊?书记看人挺准。”这让他对接下来的面试充满了额外的期待。
陆铮敲门,得到允许后,沉稳步入考场。他穿着一身合体的深,更衬得他肩宽腰窄,身形挺拔如松。他向考官席鞠躬问好,姿态不卑不亢,眼神平静地与每一位考官对视,没有丝毫怯场。
面试问题基本涵盖,应急处理、人际关系、法律常识、对警察职业的理解、以及一些模拟情景题。
面对考官的提问,陆铮的回答条理清晰,言简意赅,却总能切中要害。
问到“如何处理邻里纠纷报警”,他不仅讲了现场调解流程,更强调“深入调查,抓住纠纷核心诉求,分清责任,从根本上化解而非简单平息。
问到“如何看待当前基层警务工作的挑战”,陆铮也没有空谈困难,而是基于他数月的辅警经历,列举了几个切实的观察,并提出“优化资源配置,将警力最大限度投向真正关乎群众安全感和治安稳定的领域”。这背后,隐约透着抓主要矛盾和优化力量配置的战略思维。
情景模拟题,要求处理一个情绪激动的持刀嫌疑人。陆铮的应对方案充分体现了“战术上重视敌人”的原则:优先确保群众和自身安全,谈判稳住对方,寻找战机,一击制敌。他冷静的描述仿佛在复述一套经过千锤百炼的战术流程,让几位来自公安系统的考官暗自点头。
这位政治部副主任全程听得非常专注,眼中赞赏之色越来越浓。这小子,不是纸上谈兵的书呆子,他的思维方式和反应,更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兵,冷静、果断、切合实际。难怪笔试能考第一,确实有真材实料。至于他的背景,此刻在顾景明看来,反而成了锦上添花的一点——林家这位女婿,看来是凭实力说话的主。
一位坐在右侧、年纪稍长、眼神锐利如鹰、眉宇间带着一股挥之不去的肃杀之气的中年考官开口了。他面前的席卡标注着“陈国涛”,此人是“刑警支队副支队长”。这位陈副支队长是面试考官组里特意安排的实战派代表,以眼光毒辣、问题刁钻著称。
“陆铮同志,”陈国涛的声音低沉而带着一种压迫感,仿佛能穿透一切伪装,“前面几个问题答得不错,理论扎实,思路清晰。但我有个更具体的问题想听听你的看法。”
他身体微微前倾,目光如炬地盯着陆铮:“假设你参与侦办一起系列入室盗窃案,案发现场遗留的痕迹物证很少,嫌疑人反侦察意识很强,监控也被刻意规避。常规的摸排走访陷入僵局,受害群众情绪激动,上级要求限期破案。在这种情况下,你会从哪些方面着手,寻找突破口?”
这个问题极具针对性,直接模拟了刑警工作中最常见的困境——线索匮乏、压力巨大的僵局。其他考官也都屏息凝神,想看看这位笔试状元在模拟实战压力下的表现。
陆铮几乎没有思考的间隙,仿佛这个问题早已在他脑海中预演过无数遍。他迎着陈国涛锐利的目光,平静地开口,语速平稳却充满力量:
“陈支队,谢谢您的提问。我认为,面对此类僵局,关键在于跳出固有思维,重新审视所有信息,并运用逆向思维。”
“首先,回溯与串并。尽管单个现场痕迹少,但如果这是系列案件,我会建议将近期所有手段类似、区域可能关联的入室盗窃案进行深度串并分析。不放过任何微小的共同点,比如入侵方式(撬窗、技术开锁)、目标物品偏好(只偷现金首饰,还是对电子产品也有兴趣?)、作案时间规律(是否总在特定时间段?)。甚至案发小区的地理位置、建筑类型,都可能勾勒出嫌疑人的活动范围和习惯。”
“其次,逆向追踪销赃渠道。嫌疑人盗窃最终目的是变现。我会重点关注本市及周边地区的二手电子产品交易市场、金银首饰加工点、甚至一些地下黑市。安排人员蹲守、或与行业线人建立联系,监控近期是否有符合被盗物品特征的大量或异常出货。这条路往往比直接查找嫌疑人更有效。”
“第三,利用现代科技与数据。即使嫌疑人规避了主要监控,但其进出案发区域必然存在轨迹。我会申请扩大监控调取范围,包括案发地周边所有路口、社会监控、甚至更远距离的天网探头,结合时间点,进行海量视频追踪,寻找符合时间段出现的可疑人员或车辆。同时,虽然现场痕迹少,但只要有微量生物检材(比如一根头发、极小的皮屑),就要不惜成本送检,利用最新的DNA技术和数据库进行比对。”
“第四,心理画像与高危人群排查。根据作案手法(是否暴力、是否留标记、目标选择等),可以尝试对嫌疑人进行初步的心理画像(年龄、可能的前科、性格特征)。以此为基础,重新梳理有类似前科的高危人群,重点排查他们案发时段的不在场证明和近期经济状况。”
“最后,基础工作不能放松,但要更讲策略。摸排走访需要继续,但不应再是撒网式。而是基于上述分析圈定的重点区域、重点时间段、重点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精细化的二次走访,可能会唤醒一些被忽略的细节。”
陆铮稍作停顿,总结道:“总而言之,突破僵局的核心在于:信息整合、思路转换、科技应用、以及永不放弃的耐心。要从嫌疑人的行为逻辑出发,而不是被有限的现场证据困住脚步。同时,专案组内部需要坚定信心,顶住压力,科学分配警力。”
他的回答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不仅考虑了技术手段,也涉及了资源调配和心理战术,完全超越了一个新警员的视野,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指挥员在部署工作。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
几位考官,尤其是顾景明和陈国涛,眼中都露出了难以掩饰的惊讶和欣赏。他们没想到,一个刚从辅警考上来的新人,竟然能有如此老辣、全面且极具操作性的思路!这绝不是书本上能学来的,更像是一种经过千锤百炼的实战思维本能。
陈国涛紧绷的脸上甚至难得地露出一丝极淡的笑意,他轻轻点了点头,没有再追问,只是在本子上重重地记录了几笔。他心里暗道:“这小子,是个干刑警的好苗子!思路活,看得透,心理素质还稳。这个人我要定了。”
这个问题的完美回答,无疑为陆铮的面试成绩增添了最具有分量的一笔,也彻底打消了任何可能因为他“特殊”背景而产生的疑虑。实力,是他最好的通行证。
面试结束,陆铮礼貌告辞。结果毫无悬念。
几天后,最终成绩公布。陆铮以笔试、面试综合成绩第一的绝对优势,高居榜首。
随后是选岗环节。当工作人员询问他的意向时,陆铮没有任何犹豫,目光坚定地看向负责人:“我申请加入刑警支队,希望能到一线打击犯罪。”
他的选择,再次让那位关注他的副主任微微颔首。有本事,有冲劲,不挑清闲岗位,是个好苗子。
调令很快下达。南都市公安局刑警支队,迎来了一位身份特殊、成绩惊人、引人注目的新警员——陆铮。
(https://www.02shu.com/5038_5038620/43479789.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