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常委问策与闭环初成
周二下午,市委常委会会议室。
椭圆形的会议桌旁坐着本市最高决策层的成员,气氛庄重肃穆。
攻坚小组的成员们,在刘所长的带领下,安静地坐在后排的列席席位上,如同即将接受检阅的士兵,又如同为前方主将压阵的精锐。
刘所长深吸一口气,走到前方的发言席,打开了精心准备的PPT。
他摒弃了繁文缛节,开门见山:
“各位领导,下午好。非常荣幸代表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数据要素’攻坚小组,向常委会汇报我们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我们的核心发现是:当前制约我市数据要素潜能释放的,主要矛盾正从‘数据有没有’转向‘数据能不能用好’。我们将其称之为——‘企业内在能力瓶颈’。”
他语速平稳,逻辑清晰:
“具体表现为:第一,数据消化不良。
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引入数据平台,但缺乏有效筛选、解读数据的能力,导致数据‘沉睡’,无法转化为决策依据。我们调研的A企业,其数据平台使用率不足30%。
第二,协同机制缺失。 部门墙、数据孤岛现象依然严重,B企业反映,为了打通销售与生产数据,内部协调成本高达其IT投入的15%。
第三,政策靶向偏移。现有政策多集中在鼓励企业‘上云上平台’(解决‘有没有’),但对帮助企业‘消化吸收’(解决‘能不能用好’)的支持力度不足,导致政策边际效益递减。”
他引用了几个核心数据和典型案例,将抽象的“瓶颈”描绘得具体而清晰。
整个汇报过程行云流水,重点突出。
汇报完毕,会议室陷入短暂的寂静,随即,提问开始。
市委书记周砚深率先开口,他目光沉静地看向刘所长,语气平稳却带着极强的穿透力:“刘所长,你刚才提到的这个‘内在能力瓶颈’新机制,在你们的数据模型和调研中,是如何具体呈现和量化的?请你们的数据专家详细说明一下。”
刘所长立刻侧身,看向后排:“秦教授,请您向各位领导汇报。”
老秦早有准备,立刻站起身,走到辅助显示屏前,调出准备好的图表,声音沉稳有力:“周书记,各位领导,我们主要通过三个维度量化:一是企业‘数据驱动决策’在关键管理流程中的占比,二是跨部门数据调用响应时间与成功率,三是数据投入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的弹性系数。
模型显示,当企业处于‘能力瓶颈’区间时,弹性系数会显著低于0.5,意味着数据投入的边际效益急剧下降。具体到案例C企业……”
他条分缕析,用精准的数据和严谨的模型支撑了刘所长的宏观判断。
紧接着,副市长看向林窈,他听说了初始发现问题的原因,便即兴点名:“那位年轻的研究员,林窈同志是吧?你在深入企业一线调研的过程中,对这个问题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一瞬间,所有目光都聚焦在林窈身上。
她没有丝毫慌乱,从容起身,微微欠身,声音清越平和:
“副市长,我最大的感受是,数据对于很多企业,尤其是正处于转型期的传统企业来说,就像突然涌入的‘洪流’。
它们不缺获取数据的渠道,但缺乏疏导、利用这片‘洪流’的‘河道’与‘水利设施’——也就是内在的数据治理体系和人才队伍。
这导致企业要么‘溺水’,感觉数据无用且负担沉重;要么只能‘望洋兴叹’,守着数据金矿却不知如何开采。
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管理理念和组织架构需要同步升级的系统性挑战。”
她的回答,既有来自一线的鲜活感知,又提炼到了机制层面,比喻形象,理解深刻。
周砚深坐在主位,听着她清晰而富有洞见的回答,面上依旧是听取汇报时的冷峻严肃,但内心深处,一股名为骄傲的情绪悄然涌动。
他的窈窕,无论在哪个舞台,都如此光芒熠熠。
其他常委也陆续从各自分管领域角度提出了问题,有的关注财政资金如何更有效引导,有的关心如何培育数据服务市场,刘所长、老王、老李等人根据各自专长,一一做了精准而务实的回应。
高层领导们听完详细的问答,交换着眼神,脸上露出认可的神情。
显然,这份研究抓住了真问题,团队的准备也足够扎实。
待讨论充分,周砚深环视全场,声音沉稳有力,一锤定音:
“社科院的这份研究报告,问题抓得准,分析有深度,建议有启发性。这已经不是单纯的学术研究,而是关乎我市数字经济能否深化发展的现实课题。不能只停留在纸面上。”
他略微停顿,语气果断,“我提议,立即成立一个由党副市长挂帅,市发改委、经信委、科技局、财政局等相关部门,以及社科院这个课题组核心专家共同参与的‘数据要素赋能企业试点工作专班’。”
他清晰地勾勒出路径:“专班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在1-2个月内,将这份初步报告,转化为一份具体的 《关于在我市重点产业领域开展数据要素赋能企业内在能力提升试点的实施方案》 。
我们要走‘官-产-学’结合的路子,政府负责协调资源和政策保障,智库负责理论支撑和方案细化,后续要引导试点企业积极参与实践。”
最后,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光深远:“我希望,这能形成一个决策闭环。
从成立专班、到制定试点方案、再到跟踪评估、发现问题进行再研究、最终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成果。我们的目标,是从这份‘第一版本’的报告开始,不断深入,不断拓展应用范围,真正把数据要素这篇文章做深做实,转化为我们城市发展的新动能。”
林窈坐在后排,看着那个在会议室里挥斥方遒、逻辑清晰、决策果断的男人。
他神情严肃,甚至带着几分工作中的冷峻,与在家时温柔甚至偶尔耍赖的模样判若两人,可这就是她的丈夫。
他们此刻,正以另一种形式并肩作战,为了这个城市更好的发展,也为了他们彼此心照不宣却共同追求的目标而努力。
她忽然想起以前在事务所时,一位资深投资大佬的点评:“聪明且努力的人,运气通常都不会太差。”
她看着前方那个光芒万丈的男人,又感受着身边同样全力以赴的同事,嘴角微微扬起。
他们,正一起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好运气”。
(https://www.02shu.com/5038_5038570/43256808.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