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战略抉择与独立之路
面对量子资本抛出的橄榄枝以及其他蜂拥而至的投资意向,林风并没有被冲昏头脑。他在风园书房里,与张伟、赵默以及特意请来的法律顾问,进行了一次关乎风行科技未来命运的战略会议。
量子资本的条件确实优厚,估值给得很高,承诺的资源支持也极具诱惑力。但对方要求一个董事会席位,并在国际化战略上拥有较强的话语权。
“林总,量子资本的实力毋庸置疑,有他们背书,我们无论是在后续融资、海外市场拓展还是人才招募上,都会容易得多。”张伟从商务角度分析,倾向于接受。
赵默则更关注技术本身:“他们的资源确实能加速我们的技术落地,但我担心……如果失去部分控制权,我们的技术发展方向会不会受到干扰?”
林风静静地听着双方的讨论,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他理解张伟对速度和资源的渴望,也明白赵默对技术纯粹性的担忧。
“你们说的都有道理。”林风终于开口,声音沉稳,“引入量子资本,无疑是条捷径,能让我们快速站到更大的舞台上。但是,”他话锋一转,“捷径往往也意味着需要妥协,需要让渡部分自主权。”
他站起身,走到白板前,画了一条路径图。“我们还有另一个选择。不接受量子资本的领投,而是以我们现有的技术认证和市场前景,吸引一批规模稍小、但更能尊重我们独立性的投资机构进行联合投资。估值可能会低一些,资源也可能没那么集中,但好处是,我们能牢牢掌握公司的发展方向和控制权。”
他看向张伟和赵默:“风行科技的核心价值,在于我们的技术独特性和发展潜力。如果我们对自己的技术和团队有信心,就不必为了短期的高速而牺牲长远的独立性。我们要做的,不是某个资本巨头的附庸,而是能够独立成长、最终能与他们平等对话的参天大树。”
他的话语带着一种强大的自信和远见,让张伟和赵默都陷入了沉思。
“我明白了,林总。”张伟深吸一口气,“是我想得不够长远。独立发展,虽然前期会慢一些,但根基会更稳。”
“技术这边,我们有信心持续突破!”赵默也坚定地表态。
最终,团队达成共识:拒绝量子资本的领投方案,转而寻求由两到三家理念契合、能提供,产业协同资源的投资机构进行A轮联合投资,确保林风和创始团队对公司的绝对控制。
为了缓解前一段时间的紧张工作氛围,也为了增进风行科技这个新团队之间的凝聚力,林风决定在风园举办一次小型的夏日团建活动。
周六的风园,热闹非凡。赵默带领的技术团队,张伟负责的商务运营团队,加起来二十多号人,大多是年轻人,一下子让宁静的庄园充满了活力。
活动没有安排什么复杂的项目。上午,大家在赵大山的带领下,参观了茶园、果园和月湖,亲身感受风园农业的运作模式和生态环境。对于这些整天与代码和数据打交道的年轻人来说,亲近自然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不少人好奇地询问着各种农业知识。
中午,就在湖边的草地上进行了露天烧烤。食材自然是风园自产的最佳——新鲜的蔬菜、土鸡翅膀、月湖的鲜鱼。林风亲自上手烤制,苏婉清和叶小蝶则忙着准备饮料和水果沙拉。气氛轻松愉快,欢声笑语不断。
下午是自由活动时间。有的在湖边钓鱼,有的在树荫下玩桌游,有的则围着赵默,继续讨论着技术问题。林风没有摆老板架子,而是和员工们打成一片,一起玩游戏,一起聊天,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困难。
“林总,没想到您这里这么棒!”一个刚入职不久的年轻程序员兴奋地说,“在这里工作,感觉灵感都多了不少!”
“是啊,比待在写字楼里舒服多了!”另一个女孩附和道。
张伟也感慨地对林风说:“林总,这次团建效果真好。大家明显放松了很多,彼此之间也更熟悉了。感觉团队的凝聚力一下子提升了不少。”
林风看着眼前这群充满朝气的年轻人,心中欣慰。他知道,一个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最终还是人。营造一个能让员工感到归属感、价值感和快乐的工作氛围,与技术和资金同样重要。
夕阳西下,团建活动在愉快的气氛中结束。员工们带着放松的心情和对风园的美好印象踏上归程。这次简单的团建,不仅放松了身心,更在无形中强化了团队成员对“风行”这个集体的认同感,为接下来迎接更大的挑战,注入了新的动力。
盛夏的喧嚣渐渐沉淀,风园迎来了初秋的静谧。距离“月湖云雾”秋茶的采摘制作还有一个多月,但相关的准备工作已经悄然启动。相比于春茶的娇嫩鲜爽,秋茶更显醇和甘润,别有一番风韵,林风对其同样寄予厚望。
这一次,他决定在春茶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风园茶叶的“匠心”内涵。他再次请来了那位经验丰富的老茶师,并让赵大山挑选了几名心思灵巧、对制茶有浓厚兴趣的年轻村民,组成一个核心的制茶小组。
在制茶工坊里,林风没有急于传授具体的技法,而是先让老茶师讲述他与茶叶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经历,讲述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下茶叶的微妙变化,讲述那些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手上的感觉”。
“做茶,急不得,也快不得。”老茶师用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抚摸着炒茶的铁锅,眼神悠远,“火候差了分毫,味道就变了。就像养孩子,你得懂它的性子,顺着它来。”
年轻的学徒们听得似懂非懂,但都屏息凝神,努力捕捉着老茶师话语中蕴含的古老智慧。林风在一旁安静地听着,他知道,这种口传心授、经验与感觉并重的传承方式,正是现代工业化生产中最缺乏,也最珍贵的部分。
他让苏婉清将老茶师讲述的关键节点和心得体会,用文字和视频记录下来,尝试将这些模糊的经验,进行初步的梳理和固化。这并非要取代感觉,而是为后来的学习者提供一个入门的路径和参照。
同时,他也引入了更精确的温湿度监测设备,要求对摊晾、杀青、揉捻、干燥每一个环节的环境参数进行记录,并与最终成茶的感官审评结果进行关联分析。他要做的,是在尊重传统匠心的基础上,用科学的方法去理解和复现那些“极致”的瞬间。
“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生产一批好茶,”林风对制茶小组的成员们说,“更要将这份对待自然的敬畏、对待手艺的专注,传承下去,并让更多人通过我们的茶,感受到这份心意。”
经过紧锣密鼓的筹备,风行科技基于新型数据存证模型打造的首款产品——“风信链”溯源平台,终于迎来了内部测试版的发布。
这是一个轻量级的SaaS(软件即服务)平台,企业用户可以轻松地将自家商品的唯一标识(如二维码、RFID标签)与“风信链”平台绑定。平台会为每一次流通、每一次查询记录生成不可篡改的存证,消费者扫描标识即可清晰了解到商品从原料、生产、物流到销售的全程可信信息。
首批内部测试用户,自然是近水楼台的风园农业。赵大山为最新一批准备上市的秋茶贴上了内测版的“风信链”二维码。扫描之后,不仅能看到茶叶的产地介绍、采摘时间、制作师傅,甚至还能看到茶园当时的温湿度数据和部分制茶环节的记录影像。
“这个好!这个好!”赵大山拿着手机,兴奋地扫描着,“以后谁再说咱们的茶不是风园产的,一扫就清清楚楚!”
苏婉清也试用了一下,从消费者的角度提出了不少优化用户体验的建议。连叶小蝶都兴致勃勃地参与进来,觉得这个技术能让她的设计作品和背后的故事更完整地传递给消费者。
内部测试反馈良好,张伟团队迅速整理了优化意见,赵默带领技术团队连夜进行版本迭代。一周后,一个更加稳定、用户体验更佳的“风信链”1.0版本正式推向市场,首先面向高端农产品、艺术品、奢侈品等对真伪和溯源需求强烈的领域进行小范围推广。
市场的反应比预想的还要热烈。之前法国之行结识的皮埃尔主厨率先为其合作餐厅采购的顶级食材引入了“风信链”;伊莎贝拉也积极推动陈氏财团代理的几家欧洲小众奢侈品品牌进行试用;甚至天都市博物馆都联系过来,咨询能否用于重要展品的数字身份管理。
“风信链”的初战告捷,不仅验证了技术的市场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为风行科技打开了一条清晰的商业化道路。
(https://www.02shu.com/5038_5038554/50273836.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