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无声的转移
欢送晚宴摆在厂招待所的餐厅里。
长长的餐桌上铺着白色桌布,中间摆着几瓶伏特加和当地的白酒。
伊万诺夫和专家组成员穿着整齐的西装,脸上带着即将回家的轻松笑容。
何雨柱穿着那身中山装,坐在主桌伊万诺夫的旁边。
周总工在对面坐着,时不时看向何雨柱,眼神里带着不安。
“伊万诺夫同志,”何雨柱举起酒杯,“感谢这几个月来的指导和帮助。”
伊万诺夫显然心情很好,一口干了杯中的伏特加:
“何,你是个聪明的年轻人。可惜时间太短,很多技术问题还没来得及深入探讨。”
“是啊,太遗憾了。”何雨柱又给他满上,“所以今晚一定要好好喝几杯,算是赔罪。”
餐厅里很快热闹起来。中方技术人员轮番向苏联专家敬酒,说着感谢的话。
何雨柱专注地陪着伊万诺夫,一杯接一杯。
每次举杯,他都巧妙地让大部分酒水消失在空间的水缸里,只留下刚好能保持清醒的量。
你不能完全一点都不喝,太明显了。
两小时后,餐厅里已经醉倒一片。
伊万诺夫趴在桌上,嘴里还嘟囔着俄语祝酒词。
其他专家也东倒西歪,只有一个年轻的技术员还算清醒,但也靠在椅子上眼神发直。
何雨柱对周总工使了个眼色,起身往外走。
周总工会意,立即组织还能站着的工人继续给苏联专家敬酒。
走廊上空无一人。何雨柱快步走向专家组办公室所在的小楼,心里计算着时间。
晚宴至少还能持续一个小时,应该够了。
小楼门口果然有个值班的苏联警卫,正靠在椅子上打盹。
何雨柱绕到楼后,找到一扇半开着的窗户。
这是白天就观察好的,食堂帮工经常从这里递烟。
他轻轻翻进走廊,脚步放得很轻。
专家组办公室在二楼尽头,门锁着。
但这不重要,他的能力范围是三十米。
站在走廊中间,他集中精神,意念像无形的波纹扩散出去,穿透木门,穿透铁皮档案柜,最后锁定在那个墨绿色的保险箱上。
箱子里整齐地放着三本厚厚的工艺手册,封面上印着俄文编号。
他特别注意到底页有一个不起眼的红色印章,像是用什么特殊墨水盖的。
不能全部拿走,太明显了。
他选中最关键的那本《特种刀具热处理工艺》,开始一页一页地转移。
这个过程需要极度专注。
每页纸都要先在脑海中清晰成像,然后才敢移动。
他靠在墙上,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
“谁在那儿?”
楼下突然传来警卫的喊声。
何雨柱心里一紧,但手上的动作没停。
最后一页转移完毕,他立即将空了的文件夹恢复原状。
脚步声从楼梯口传来。
何雨柱迅速退到那扇开着的窗户旁,假装在系鞋带。
警卫举着手电筒照过来:“你在这里做什么?”
“喝多了,透透气。”何雨柱站起身,故意晃了一下,“厕所在哪?”
警卫怀疑地打量他,最后还是指了个方向:“那边。”
何雨柱道了声谢,慢慢朝卫生间走去。
确认警卫回到岗位后,他立即拐进旁边的小会议室。
周总工已经等在那里,桌上摆着准备好的相机和台灯。
“拿到了?”周总工声音发颤。
何雨柱点点头,把那本凭空出现的工艺手册放在桌上:“快拍,只有二十分钟。”
周总工的手一直在抖,但还是熟练地调整好相机和灯光。
一页,两页……翻页的声音在安静的房间里格外清晰。
何雨柱站在门边听着外面的动静。
宴会还在继续,隐约能听到祝酒歌的声音。
他计算着时间,必须在伊万诺夫醒酒前把手册还回去。
“还有多少?”
“最后十页!”周总工的声音带着兴奋,“我的天,原来差在这道工序上……”
终于拍完最后一页,何雨柱立即将手册整理好。
他仔细回忆着原来的摆放顺序,确保每一页都恢复原样,连那个特殊的红色印章都分毫不差地对着原来的方向。
“我回去了。”何雨柱整理了一下衣领,“你把胶卷收好。”
回到餐厅时,场面更加混乱了。
伊万诺夫被工人们围着唱歌,看见何雨柱,摇摇晃晃地走过来搂住他的肩膀:“何!你跑到哪里去了?再来一杯!”
何雨柱笑着接过酒杯,这次没有作弊,实实在在地喝了下去。
火辣辣的酒液顺着喉咙烧下去,但他心里却异常清醒。
第二天早晨,专家组开始最后清点物品。
何雨柱和周总工站在办公楼门口,看着苏联技术人员搬运行李。
伊万诺夫走过来,用力握住何雨柱的手:“何,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合作。”
他的目光中似乎有一丝别样的意味,但很快消失了。
“一路顺风。”何雨柱微笑着说。
载着专家组的小轿车驶出厂门时,周总工长舒一口气,摸了摸上衣口袋里的胶卷。
何雨柱没有急着回去,完成任务后的第二天是个周日,何雨柱起了个早。
沈阳城的清晨带着工业城市特有的煤烟味,却比北京多了几分粗犷。
他沿着中山路慢慢走,路两旁是厚重的俄式建筑,偶尔能看见早起排队买早餐的市民。
太原街的副食商场刚开门,里面已经挤满了人。
何雨柱在熟食柜台前停下,要了几斤红肠。
售货员麻利地用油纸包好,拿草绳扎紧。
“带点八王寺汽水不?”她热情地推荐,“咱沈阳的特产,比外国汽水不差。”
何雨柱摇摇头,又转到糖果柜台。
玻璃柜台里摆着各种糖块,他指着那种印着“不老林”字样的牛轧糖:“来半斤这个。”
走出副食商场,他手里多了几个油纸包。
红肠是给单位同事带的,牛轧糖是给雨水的。
想了想,他又在街边小摊买了几个彩色的拨浪鼓,准备送给周总工家的小孩。
回到招待所,他把买来的东西一样样收进行李。
红肠的蒜香味透过油纸淡淡地飘出来,让他想起昨天庆功宴上,周总工激动地握着他的手说“解决了大问题”时的表情。
何雨柱收拾好行李,此时窗外传来有轨电车的铛铛声。
三个月后,何雨柱在民政局的办公室里收到一封沈阳来的信。
信很短,就一句话:“新产品试制成功,各项指标完全达标。”
他把信纸折好,放进那个装重要文件的铁盒里。
窗外,北京的秋天正深,香山的红叶应该正好看了。
(https://www.02shu.com/5038_5038526/43529405.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