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寻师启蒙
夏晚月家的新院子早早挂起了红灯笼。
院门口的石墩上摆着两筐刚摘的海石榴,正房的八仙桌上,红布铺底,放着给小白抓周的物件。
小木剑、毛笔、算盘,还有一颗用红绳系着的小贝壳,是李知夏特意挑选的“吉祥物”。
今天既是小白的一岁生日,也是全家搬入新房的日子,夏晚月索性把两桩喜事凑在一起办。
小院里的东西已经全都搬了进来。
如今的小院已经空了,夏晚月打算留着做水泥工坊。
前几天就请了村里相熟的邻居、帮忙修房的工匠,还有正里一家。
天刚亮,王大叔就扛着一筐新鲜的海鱼来帮忙,婶子们也提着自家做的糕点、咸菜,热热闹闹地挤满了院子。
“夏丫头,你家这新房真亮堂!咱们整个望海村都找不出来一家。”
另一名婶子接话:“别说咱望海村了,哪怕咱惠州城都没有,就说咱这惠州城那些有钱的大老爷们,他们家都没这里的好看。”
张木匠摸着刚做好的木门,又看了看院里晾晒的渔网和新开的小花,忍不住夸赞。
“以后孩子们在这儿长大,可比城里还舒服。”
夏晚月笑着应着,手里没停。
灶房里炖着的鱼汤飘出香气,她要赶在客人到齐前,把长寿面煮好。
李温言穿着新做的蓝布长衫,帮着招呼客人。
李知夏则穿着粉色小袄,抱着小白坐在门槛上,给弟弟系她亲手编的贝壳手链,小脸上满是得意。
“小白,今天你要抓那个小贝壳,以后跟姐姐一起去海边捡漂亮石头!”
客人到齐时,正午的太阳正好照在院中央。
夏晚月抱着小白,把他放在铺着红布的桌上。
小白穿着虎头鞋,睁着圆溜溜的眼睛,看了看周围的人,又伸手抓向面前的物件。
先是碰了碰小木剑,接着又摸了摸毛笔,最后竟一把抓住了那颗小贝壳,还咯咯地笑出了声。
“抓贝壳好!以后跟咱望海村的海亲,饿不着!”
里正哈哈大笑着,掏出一个用红布包着的小红包,塞到小白手里。
“这是爷爷给的见面礼,以后要乖乖听娘的话。”
众人跟着起哄,也纷纷拿错了见面礼,虽然都不是什么贵重的东西,但也是一份情义,一份祝福。
李温言和李知夏也凑过来,一个给弟弟喂了口长寿面,一个给弟弟戴了顶小花帽,院子里的笑声此起彼伏。
宴席开在院里的葡萄架下,十几张桌子拼在一起,鱼、虾、蟹摆满了桌,还有夏晚月用空间里的面粉做的馒头,松软香甜,孩子们抢着吃。
酒过三巡,王大叔端着酒杯站起来,对着夏晚月说:“夏丫头,咱望海村以前穷,日子过得紧巴,是你来了之后,带着大家修房、做工,还帮着修桥铺路,咱们都得谢谢你!这杯酒,我敬你!”
其他人也跟着站起来,纷纷举杯。
夏晚月眼眶有些发热,举起面前的茶水,轻声说:“该谢谢大家才是。要是没有你们帮忙,我一个人带三个孩子,也撑不起这个家。以后咱们都是邻居,有难处互相帮衬,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
夕阳西下时,客人们才渐渐散去。
夏晚月抱着已经睡着的小白,李温言和李知夏依偎在她身边,一起坐在院门口的门台阶上,看着远处的海面。晚霞把海水染成金色,归航的渔船挂着风帆,慢悠悠地划过水面。
“娘,以后我们每天都能像今天这么开心吗?”李知夏仰着小脸问。
夏晚月摸了摸女儿的头,又看了看身边的温言和怀里的小白,轻声说:“会的。只要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在这个家里,以后每天都会很开心。”
晚风拂过院子,带来海水的气息和淡淡的花香。
望海村的清晨总带着海雾的清凉,夏晚月牵着温言的手,往村东头的老秀才家走。
李温言今年已经七岁,自从在惠州安定下来,夏晚月就想着给他找位夫子启蒙。
作为一个现代的人,深知读书对孩子未来的重要性,哪怕在这偏远的望海村,也想让李温言能识文断字,明事理、开眼界。
老秀才姓陈,原是城里的教书先生,因得罪了权贵,才隐居到望海村,平日里只教村里几个孩子认些字。
夏晚月早就托里正打听好了,还特意从空间里取出两本保存完好的古籍,准备当作拜师礼。
到了陈家小院,院门上挂着“耕读传家”的木牌,院里种着几株菊花,陈秀才正坐在廊下翻书,花白的胡子垂在胸前,透着几分儒雅。
“陈夫子,晚辈夏晚月,带小儿温言来拜师。”夏晚月恭敬地行礼,把古籍递过去,“一点薄礼,不成敬意。”
陈秀才接过古籍,翻开看了几页,眼神亮了亮。
这两本书是前朝的孤本,纸质完好,字迹清晰,比他手里的旧书珍贵多了。
他抬眼看向温言,见孩子穿着干净的蓝布衫,站得笔直,眼神里没有怯意,反而带着对书本的好奇,心里先有了几分好感。
“你想让孩子学什么?”
陈秀才放下书,语气平和。
“不求他将来考取功名,只求他能识字、懂礼,知道世间的道理,以后不管走哪条路,都能明辨是非。”
夏晚月诚恳地说,又看向李温言。
“阿言,跟先生说,你想不想读书?”
李温言上前一步,对着陈秀才深深鞠了一躬,声音清脆:“先生,我想读书!我想认识书上的字,以后能帮娘看账本,还能教弟弟妹妹认字。”
陈秀才被孩子的真诚打动,哈哈笑起来:“好!有志气!从明天起,你就来我这儿读书,每天辰时来,午时回去,我先教你《三字经》《千字文》,再教你写字。”
从这天起,李温言每天都早早起床,背着夏晚月给他做的布书包,去陈秀才家读书。
起初他还有些拘谨,可陈秀才讲课很有耐心,遇到难懂的地方,会用望海村的事举例,比如讲“亲师友,习礼仪”时,会说“见到王大叔要问好,帮婶子递东西要双手”,温言很快就听明白了,学习的劲头也越来越足。
每天放学回来,李温言都会把学到的字写在地上教李知夏,还会给夏晚月讲先生讲的故事。
有次夏晚月看账本时,温言指着上面的“鱼”字说:“娘,这个字我认识!先生说,像鱼的样子,上面是鱼头,下面是鱼尾。”
夏晚月看着儿子认真的模样,心里满是欣慰。
陈秀才也越来越喜欢温言,见他聪明好学,还把自己珍藏的旧笔、旧墨送给了他。
夏晚月知道后,特意做了些点心送到陈家,又给陈秀才缝了件厚实的棉袄。
陈秀才独居,日子过得简单,她想着能多帮衬一把。
这天傍晚,温言拿着自己写的“孝”字,跑到夏晚月面前:“娘,你看!先生说我写得好!这个字是说,要孝顺爹娘,我以后会好好照顾娘,照顾弟弟妹妹。”
夏晚月接过纸,看着上面歪歪扭扭却很认真的字,眼眶有些发热。
(https://www.02shu.com/5038_5038438/43544740.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