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貌美知青回城后,大佬前夫追来了 > 第172章 想离了

第172章 想离了


开学后的燕园,褪去了寒假时的寂静,重新恢复了往日的热闹与活力。

然而,对于经济系的学生们来说,开学后不久,就发生了一件足以在整个学校、乃至全国高校都掀起轩然大波的大事。

系里,准备正式开设一门名为《西方经济学》的全新课程。

要知道,在当下的高等教育体系中,经济学理论,几乎是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划等号的。

他们从入学以来,学习的就是《资本论》,探讨的就是剩余价值、生产关系和计划经济的优越性。

这个变革的导火索,源于不久前,在北京举办的一场影响深远的国外经济学家讲座。

在讲座上,几位在海外早已声名卓著的顶尖华裔经济学家,回到故土,第一次向国内的学术界,系统地介绍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一系列基础的、在西方早已发展成熟的经济学理论。

林知微和班里的许多同学,都去参加了那次讲座。

当那位来自斯坦福大学的老教授,在黑板上,画出那条经典的“供给-需求”曲线时,整个礼堂里响起了一片压抑不住的、此起彼伏的抽气声。

那是一种全新的、完全颠覆了他们既有认知体系的分析工具和思想方法。

对他们这群在计划经济理论中沉浸已久的学生来说,那扇窗一旦被推开,外面那个五彩斑斓、充满了无限可能的全新知识体系,便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力席卷而来。

也正是这次讲座,促使系里下定了决心,要“第一个吃螃蟹”,率先在全国高校中系统地开设《西方经济学》的课程。

这一举动,无疑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不小的风波。

支持者奔走相告,认为这是思想解放、与国际接轨的重大进步。

而反对和批判的声音,也同样言辞激烈地批判这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糖衣炮弹”,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公然背叛”。

一时间,整个燕园的上空都笼罩在一种新旧思想激烈碰撞的、紧张而又兴奋的氛围之中。

就在这风口浪尖之上,他们的系主任顶住了来自各方的巨大压力,提出了“整体批判,个体借鉴”的态度,巧妙地为这门刚刚诞生、还无比脆弱的新课程,在当时那种复杂的意识形态环境中,争取到了一丝宝贵的、能够喘息和生存的空间。

三月的北京,春寒料峭。

“小梅,你……你这孩子,是真的想好了?”母亲坐在沙发上,放下了手里正在织着的毛线,满脸都是无法掩饰的担忧。“这……孩子还这么小,你真的要跟陈劲离婚?”

里屋的卧室里,他们才一岁多的女儿囡囡,正在安静地午睡。

对于女儿这个石破天惊的想法,母亲是既无法理解,更无法赞同。

在这个年代,离婚,依旧是一件天大的事情。

一个女人,一旦离了婚,不仅要承受来自四面八方的流言蜚语,想要再嫁,更是难上加难。

“妈,他以后都不可能再调回北京了。”小梅的声音很平静。

这个问题,她已经一个人反反复复地想了很久很久了。

陈劲在部队里的前途,因为陈鹏鹏那件性质恶劣的案子,基本上已经走到了头。

陈鹏鹏是他安排入伍的,他虽然没有受到直接的处分,但在领导那里的印象分,已经彻底没了。想要再往上升,或是调回北京这样重要的核心区域,已经是绝无可能了。

“西北那地方,一年到头,风沙就没停过,条件有多艰苦,您不是不知道。”

小梅继续说道,“我是绝对不会带着囡囡跟着他去那种地方受罪的。那里的生活条件、医疗条件,还有最重要的教育资源,怎么能跟北京比?”

她看着窗外,眼神里一片茫然:“我们就这么长期两地分居,也不是个办法。与其这样拖着,不如早点了断,对谁都好。”

“那……那他同意吗?”母亲小心翼翼地问道。

小梅的脸上,浮现出一抹苦涩的笑容:“我还没跟他说。说实话,他要是不同意,这婚,我还真离不了。”

军婚的特殊性就在于此——只要没有重大的、原则性的过错,若是军人一方不同意,另一方,是几乎不可能单方面提出离婚的。

母亲沉默了一会儿,似乎是在努力地组织着语言。

“其实,要我说……”她缓缓地开了口,试图劝说女儿,“自从陈劲离开北京之后,他那个烦人的妈,也回了老家。你这日子,反倒是比以前消停了不少。”

这一点,小梅无法否认。陈母走后,家里没有了那个总是对她颐指气使、百般挑剔的婆婆,她的生活的确是清净了许多。

“再说了,”母亲继续说道,“陈劲的级别在那儿摆着呢,他每个月寄回来的工资和补贴也不算少,足够你们娘俩儿在北京这边过得舒舒服服的了。就这样过着,也不是不能过下去。”

她看着女儿,语重心长地劝道:“你要不,再仔仔细细地考虑一下?离婚,真的不是小事。尤其你现在还带着个孩子,你得为孩子多想想啊。”

小梅缓缓地抬起头:“可是妈,我现在还年轻。再过个几年,我就真的不年轻了。”

“你的意思是……”母亲愣了一下,“你……你还想再找一个?”

“为什么不可以?”小梅用一句反问,打断了母亲的话。

“我们科室的护士长,都三十多岁了,还带着个儿子。去年,不也照样又找了一个?对方也是大院里的干部,对她们娘俩儿好得不得了,人家现在过得比谁都滋润。我才二十多岁,我为什么不可以?”

她站起来,走到窗边:“妈,我不想就这样守活寡,我想也想要一个能陪在身边的丈夫,囡囡也需要一个真正的父亲,而不是一年见不了几次面的陌生人。”

母亲长长地叹了一口气:“道理是这个道理,可是……小梅啊,你别忘了,你这是军婚。他要是不松口,你怎么离?”

“所以我才发愁啊。”小梅转过身,疲惫地靠在窗台上,眉头紧锁,“您就别再唠叨了,让我一个人再好好地想一想,一定会有办法的。”


  (https://www.02shu.com/5038_5038381/43565917.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