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燕王殿下!你啥时候造反呀? > 第26章 寒门贵子沈翰林,百无一用是书生

第26章 寒门贵子沈翰林,百无一用是书生


萧启桓这么想不是没有道理的,如果只是证明他皇子的身份依旧有效,让下人们回宫就已经够了!

本来宫中的皇子到了16岁及冠后,这些课程就减少了。

甚至到了20岁行冠礼后,全部课程就结束,依旧想学习也可以自己找老师。

当然那时候说不定也不能算老师,而是招募相应的“幕僚”官员了。

二皇子虽然有很多“老师”,也都以学生自持,但是那些官员们内心受用,不过却都明白,自己不过是二皇子众多幕僚之一。

此刻萧启桓,如果没有意外,那么三月后就是外出就番,出了意外,三月后也是贬为庶民。

那么下人们不说,都好安排,可是翰林老师就不一样了。

小顺子说的沈老,是翰林院讲学士沈墨卿,正六品官职,比起一般皇子的翰林学士正五品来说还小了一品!

不过这并不是说明他的学问不高,恰恰相反,他能成为纨绔四皇子萧启桓的老师,正是因为他无权无势!

作为江南农户之子,沈墨卿算的上是寒门出贵子了。

凭借苦读科举脱颖而出,性格谨慎持重,外柔内刚,心怀理想但深知现实残酷!

不是世家出生的他,加上不屑于阿谀奉承,明明成为了皇子的老师,却连正五品的翰林学士官职都没有混到!

对于萧启桓而言,按照记忆里,这个不得志的翰林讲学士,对于自己的前身可是很严苛的。

他不管四皇子是不是纨绔子弟,只要是自己所教的四书五经等学识内容,课程方面绝对不容许马虎。

哪怕被四皇子骂榆木疙瘩,也不退缩,甚至还借由皇子老师身份禀报给了皇上。

这就好像,老师不请家长也就算了,请了家长,皇上萧云璟自然要过问一番。

所以萧启桓在被叫到御书房训斥两次后,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这也是萧启桓穿越过来后,脑海中还算是一个“文化人”,不是一个草包的原因所在。

而且不仅仅是沈墨卿,之前几位寒门翰林,也都是如此。

对于古代这些文人风骨,萧启桓还是很敬重的!

“行了,我现在过去,早餐我随便吃两口……”

萧启桓还没说完,小顺子就拍了拍手,让身后两位太监把稀粥,小菜等早餐送了过来。

“皇子我知道,规律饮食嘛,你赶紧吃,吃完就去书房拜见沈老!”

“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这次千万别让沈老生气,说不定沈老在皇上面前给皇子殿下美言几句……”

小顺子一脸激动,感觉从镇国公府回来后,一切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而来!

四皇子摇了摇头,这些天小顺子跟着自己也改变了很多,都懂得“规律饮食”了。

可是已有的毛病还是改不了,还是太向着按照传统安排来了。

一个寒门翰林,教教学识还行,真以为有多大能量。

真正有权有势的翰林老师,那都是世家派系把控的。

得到他们的认可,变相还能获得他们背后势力以及师生脉系之间的支持!

萧启桓吃饭间,沈墨卿也已经在书房等候。

他叹了一口气,有种既来之,则安之的感觉。

作为江南农户之子,他也知道现在百姓还没有过上完全安稳的日子。

本以为自己所学,能在国家中一展抱负,结果不过是蹉跎一生罢了!

等萧启桓到了书房,他直接开口,毫不掩饰!

“听说四皇子前段时间做出偷窥郡主沐浴事宜,陛下震怒,老夫身为老师,多次教导你品行,你竟然还做出此事!”

“既然陛下让我回来继续给你教书,那么就此事,罚你抄书十遍!”

本来只是通过记忆了解沈老,没想到“线下”见面,直接要自己抄书,这让萧启桓眉头一皱。

罚抄书一事,在萧启桓看来,确实是一种教育学生的手段。

一可以磨炼心性,二在抄书的过程中也能巩固学识。

不过自己现在要做的事有很多,可没有时间应付这种教育!

所以萧启桓恭敬一拜,“沈老,之前偷窥郡主沐浴一事,昨天学生已经登门拜访诗函郡主,说明了误会!”

“至于抄书一事,本皇子现在手上确实有很多安排,没有太多时间浪费在抄书上面!”

听到四皇子的话语,哪怕萧启桓说的不卑不亢,让沈翰林有些意外,但是他接下来的话语却让他冷哼一声。

“油嘴滑舌,无非就是不想抄书罢了!”

“那我倒要考考你,你既然觉得抄书浪费时间,可见对于学识已经有所掌握!”

接下来,沈墨卿也没有墨迹,直接把四书五经等一些他教授的知识都问了一遍。

萧启桓两世灵魂,记忆力强大,几乎都是下意识脱口而出,一时间竟然让沈墨卿都愣住了!

这还是之前回答问题都磕磕绊绊的四皇子吗?

想到这,沈墨卿神色忽然一动,想到最近赈灾事宜,他已经知晓了皇上处理江西赈灾一事。

这也是他哪怕抱怨自己被埋没,却依旧没有对大晟王朝有怨言的原因之一。

当今陛下圣明,治理天下,井井有条,贪官污吏虽有,但涉及大是大非从不妥协。

所以沈墨卿也明白,哪怕大晟没有他的发挥,也依旧在蒸蒸日上!

萧启桓也没有轻视,虽然自己确实不需要,也不想在应付这些应试教育,但至少不能让沈老成为自己的“绊脚石”,所以很耐心地表示让他出题!

沈墨卿直接开口道:“《论语》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

“然我大晟北地多旱,南国多涝,各地丰歉不一。”

“若遇灾年,朝廷欲调粮平抑粮价、赈济灾民,该如何做,方能既让灾民得活,又不至挫伤粮商积极性,导致来年无人运粮?”

“此间之‘均’,该如何衡?”

这是一个经典的古代经济学难题,涉及价格管制、物流和激励机制。

沈墨卿期待看到萧启桓陷入沉思,或是给出一个“仁政”“强制平籴”等传统答案,他便可以引申出圣人之言的深意。


  (https://www.02shu.com/5038_5038201/43648705.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