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初入太原
太原城的城门洞下,寒风卷着煤渣扑在脸上。赵刚裹紧灰布棉袍,望着城楼上阴森的膏药旗,喉咙发紧。
身旁两名“伙计”低头赶着装满山货的骡车,车辕夹层里藏着组织给的启动资金和情报密信。
“良民证!”日军哨兵的刺刀抵住赵刚胸口。他强作镇定地递上证件,余光瞥见城门口的告示——凡开设商铺者需经宪兵队备案。这倒提醒了他,要想在太原立足,必须先有个光明正大的身份。
三日后,柳巷街头新开了家“聚贤楼”。雕花木牌楼上挂着烫金匾额,二楼的雕花窗棂半掩着,隐约透出酒香。
赵刚身着藏青绸缎长衫,戴着圆框眼镜,正指挥伙计擦拭八仙桌。这栋两层青砖楼是他花重金买下的,前身是家倒闭的绸缎庄,地处闹市却闹中取静,后院直通隐秘小巷。
“掌柜的,这酒坛子摆哪儿?”新来的跑堂阿贵是地下组织安插的眼线。赵刚指了指墙角:“把汾酒和竹叶青放显眼处,日本清酒单独列个架子——这年头,爱喝洋酒的人不少。”
他压低声音,“记住,多留意客人闲谈,尤其是穿长衫的和军皮靴的。”
筹备期间,赵刚几乎不眠不休。白天忙着装修店铺、疏通关系,晚上就着油灯苦学日语。泛黄的《日语会话读本》被翻得卷了边,他甚至模仿日本商人的鞠躬角度和说话腔调,对着铜镜反复练习。
开业前一晚,他用生硬的日语对镜自白:“こんにちは(您好),私は商事会社の代表です(我是贸易公司代表)。”沙哑的嗓音里,藏着破釜沉舟的决心。
开业那日,聚贤楼张灯结彩。赵刚特意请了本地有名的戏班子捧场,锣鼓声引得路人纷纷驻足。
日本宪兵队小队长龟田也被“请”来剪彩,酒过三巡,他拍着赵刚肩膀大笑:“赵桑,你的,大大的良民!以后有生意,我们皇军照顾!”赵刚笑着应和,眼底却闪过一丝冷意——这只“豺狼”的情报,日后必定派上用场。
酒楼很快成了三教九流的汇聚之地。伪军军官搂着歌女猜拳,富商大贾们谈论着物价涨跌,偶尔也有日本商人在此洽谈军火生意。
赵刚总是亲自招待贵客,他发现,酒酣耳热之际,人们的防备心总会降到最低。
一日深夜,包间里传来激烈争吵。赵刚端着醒酒汤推门而入,只见两个日本商人正用日语争执。
他用熟练的日语劝解:“二位何必伤了和气?不如喝杯淡酒,慢慢说。”两人惊讶地看着这个会说日语的中国掌柜,态度顿时缓和。
原来,他们在为煤炭运输路线起冲突。赵刚不动声色地插话:“城西的官道虽近,但最近游击队活动频繁;若走汾河漕运,又怕水匪……”他装作不经意地透露。
“听说晋祠那边有条隐秘山路,鲜有人知。”这番话让两人眼睛一亮,当晚便塞给他一沓钞票,托他牵线搭桥。
送走客人后,赵刚在账本空白处写下暗语:“西山有路,可通粮草”。这消息连夜被送往根据地。
一周后,独立团的一支小队扮成商队,沿着他提供的路线,成功绕过日军封锁,运回了急需的药品。
为了更好地融入圈子,赵刚还定期举办“诗酒雅集”,邀请文人墨客和伪政府官员参加。某次宴会上,他故意将话题引向日军的“三光政策”。
一位喝得满脸通红的伪县长拍案大骂:“太君做事太绝!老百姓都活不下去了,我们还怎么管治?”这话被赵刚悄悄记在心里,很快通过情报网传到了延安。
然而,危险也如影随形。一日,宪兵队突然突击检查。赵刚不慌不忙地出示营业执照和税务文书,陪着笑脸将龟田迎进雅间:“太君,新到的清酒,您尝尝?”龟田喝得酩酊大醉,临走前搂着他的肩膀:“赵桑,你的,我的好朋友!”
深夜打烊后,赵刚擦着冷汗对阿贵说:“越是安全的时候,越要小心。从明天起,情报传递改成三天一次,暗号换成……”他望向窗外的万家灯火,远处的日军炮楼闪烁着阴森的探照灯。
这里的每一杯酒、每一句话,都可能成为刺向敌人的刀,而他必须保持清醒,在这醉生梦死的“战场”上,为根据地织起一张密不透风的补给网。
(https://www.02shu.com/5038_5038196/43651084.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