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故人相逢
全国扫黑除恶的风暴席卷大地时,京都赵家四合院的海棠花正开得绚烂。
赵刚戴着老花镜,在藤椅上翻看《资治通鉴》,书页间夹着的青岩镇脱贫简报被风吹得微微翻动。年纪大了就是喜欢看书。
秘书匆匆走来,在廊下顿住脚步:“首长,有位自称您旧识的商人求见,说是从琉球来的。”
赵刚手中的书页停在半空。琉球、商人、旧识......这些关键词拼凑不出任何清晰的面孔。他摘下眼镜揉了揉眉心:“请进来吧。”
院门推开的吱呀声中,一位银发老者在年轻人搀扶下缓步而入。老者身着藏青唐装,金丝眼镜下的面容清癯,左额处一道淡粉色疤痕蜿蜒至鬓角,脚步却透着经年累月的稳健。
赵刚望着那张熟悉又陌生的脸,握着书的手微微发抖——记忆深处的枪炮声、黄土飞扬的战场,与眼前人渐渐重叠。
“老赵,不认识我了?”老者摘下眼镜,露出那道醒目的疤痕,“这道伤还是拜李云龙那小子所赐,当年在战场上咱俩可没少并肩打鬼子。”
“楚云飞!”赵刚猛地起身,藤椅在青砖地上划出刺耳声响,“你这老小子,居然还留着这条命!”
楚云飞笑着捶了下老友肩膀,动作却轻得像怕碰碎什么:“托老天爷的福,在琉球卖了半辈子茶叶。要不是这次扫黑除恶的消息传到海外,我还没胆子来见你。”
他身后的年轻人上前半步,恭敬递上檀木盒:“赵老,这是家祖爷爷珍藏的武夷山大红袍,特意带来给您尝尝。”
茶香氤氲中,两位老人相对而坐。楚云飞说起退居琉球后的经历,从倒卖军火到转行经商,从躲避追杀到站稳脚跟,云淡风轻的语气里藏着无数惊心动魄。
赵刚的目光不时落在那道疤痕上,想起昔日战场上,他们曾共同抵御外侮,又在后来的岁月里各为其主。
“当年云龙那发炮弹,差点要了我的命。”楚云飞顺着他的目光摸了摸伤疤,“不过战场上各为其主,怨不得谁。只是没想到,再见面时咱们都成了半截身子入黄土的老头子。”
赵刚摩挲着茶杯,喟然长叹:“是啊,当年在战场上,咱们联手打鬼子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
他将赵立春在金沙县遇袭,以及全国扫黑除恶行动的缘起娓娓道来。说到动情处,楚云飞手中的茶盏重重落在石桌上:“这些蛀虫!当年在战场上,汉奸都没这么猖獗!你们做得对,就得下狠手整治!”
暮色渐浓时,楚云飞从随身皮箱取出个油纸包。泛黄的报纸包裹着一枚锈迹斑斑的勋章,勋章背面刻着“抗日英雄”四个字,边角还沾着暗红痕迹。
“这枚勋章,我一直带在身边。”楚云飞声音发闷,“当年你说,这是咱们并肩作战的见证。”
赵刚接过勋章,指腹抚过凹凸不平的纹路,仿佛又回到了那段枪林弹雨的岁月。那时他们怀着同样的信念,在战场上浴血奋战。“没想到,再见时已是沧海桑田。”老人的声音带着笑意,眼角却泛起泪光。
院外突然传来汽车声,赵振邦结束会议归来。他站在月亮门前,看着父亲与陌生老者举杯相谈的背影,恍惚间竟与记忆里的老照片重叠——年轻时的赵刚,也曾这般与战友在战火间隙碰杯。
“这位是......”赵振邦话音未落,楚云飞已起身伸手:“赵委员好,我是你父亲的老战友,楚云飞。”
赵振邦一愣,旋即握住那只布满老茧的手。他当然听过这个名字,在父亲尘封的日记里,在军史档案的只言片语中,这个名字不仅代表着国共合作抗日的传奇,更铭刻着一段战场上的恩怨情仇。
夜深了,楚云飞在客房安睡。赵刚独自坐在书房,台灯下那枚勋章泛着微弱的光。他摩挲着勋章,想起楚云飞临别时的话:“老赵,这次扫黑除恶,让我想起当年打鬼子——只要上下齐心,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窗外,海棠花瓣随风飘落,远处传来隐约的警车鸣笛声。赵刚望向京城灯火,将勋章郑重收进抽屉。
昔日的抗日烽火,曾经的战场交锋,与今日的扫黑风暴,在时光长河中遥遥相望,共同诉说着一个永恒的真理:这片土地上,总有人为了正义与安宁,前赴后继,永不言弃。
(https://www.02shu.com/5038_5038196/43651016.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