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真香定律
正月初三的京城飘着零星小雪,护国寺街的老字号茶馆里热气蒸腾。赵立春握着青瓷茶杯,看着对面的陈知夏将垂落的发丝别到耳后。
她穿着素色羊毛大衣,围巾上沾着几片未化的雪,整个人像水墨画里走出来的清冷女子,和照片里实验室的模样判若两人。
“赵县长平时都喝浓茶?”陈知夏的声音带着江南水乡的软糯,目光落在他杯中颜色浓重的普洱上。
赵立春这才意识到自己习惯性点了平日里提神的茶,耳根微微发烫:“在县里忙起来靠这个撑着,倒忘了女士可能更爱清淡些。”他抬手招呼服务员,“换成碧螺春吧,再来一碟豌豆黄。”
陈知夏轻轻摇头:“不必麻烦,我也常熬夜做实验,浓茶反而喝得惯。”
她端起茶杯轻抿,睫毛在眼下投出扇形阴影,“听母亲说,赵县长在金沙县做了不少实事?双河桥镇的河道整治,还有罐头厂项目......”
这话让赵立春瞬间来了精神。他放下茶杯,不知不觉往前倾身:“陈小姐也关注基层工作?河道整治确实棘手,淤泥里混着建筑垃圾,追查源头时......”
“所以您用生态浮岛技术净化水质,又把清淤产生的污泥制成有机肥?”陈知夏接话时眼睛发亮,从包里取出平数据图,“我做过湿地生态修复研究,您的方案在成本控制上很有巧思,只是微生物菌群的配比......”
两人越聊越投入,从河道治理聊到农业科技,从基层调研聊到科研困境。赵立春惊讶地发现,陈知夏不仅对农业技术如数家珍,还能一针见血指出项目中的潜在问题。
而陈知夏看着眼前褪去官腔、眼神明亮的年轻干部,忽然想起同事说的话——“搞科研的人,最容易被纯粹的理想主义打动”。
茶馆外,两位母亲坐在角落的雅间里。苏雪望着儿子不时露出的笑容,悄悄对陈母说:“看来孩子们挺投缘?”
陈母用帕子捂着嘴笑:“知夏从小就闷头做实验,难得见她聊得这么开心。
听说赵县长在县里总往田间地头跑,和我们家这个实验室‘钉子户’倒真是......”她想了想,“互补得很。”
两家长辈对视一眼,心照不宣地笑了。苏雪招手叫来服务员:“再加几个热菜,年轻人聊得兴起,别饿着。”
茶馆外的雪不知何时停了,斜阳透过雕花窗棂洒在青砖地上。
赵立春和陈知夏并肩走在胡同里,脚边的积雪发出细碎的声响。路过一家冰糖葫芦摊时,陈知夏不自觉放慢脚步。
“要尝尝?”赵立春不等她回答,已经掏出钱。
摊主递来两串裹着晶莹糖衣的山楂,他将其中一串递给她,“在金沙县,孩子们最喜欢拿这个当零嘴。”
陈知夏咬下一颗山楂,酸甜的汁水在口中爆开,突然想起实验室枯燥的日常:“其实我一直想做农业生物科技研究,把科研成果转化到田间地头,只是......”她欲言又止。
“只是理论和实践总隔着鸿沟?”赵立春接口道,“在县里调研时,我见过农民对着新种子摇头,说‘专家说的好,可我们赔不起’。技术推广,不仅要讲科学,更要懂人心。”
陈知夏猛地抬头,两人目光相撞的瞬间,胡同口的风铃声清脆响起。她突然发现,赵立春的眼睛像金沙县的夜空,深邃里藏着星星点点的光。
“赵县长......”
“别叫我县长,听着生分。”赵立春笑着打断她,“叫立春就行。”
“立春。”陈知夏轻声重复,脸颊泛起红晕,“我正在研究一种抗病虫害的微生物菌剂,如果有机会......”
“求之不得!”赵立春立刻掏出手机,“双河桥镇的新茶园正需要这类技术,咱们建个群,把县里农技站的专家也拉进来!”
他突然反应过来,“当然,得先看陈研究员愿不愿意......”
“叫我知夏。”陈知夏低头解锁手机,两人指尖不经意间相触,又迅速分开。互相给了手机号后。
暮色渐浓时,两人回到茶馆。苏雪和陈母早已结完账,正站在门口望着他们微笑。陈母递过一个保温桶:“知夏熬的雪梨银耳汤,说是给熬夜的人润喉,非要带来。”
赵立春接过时,指尖触到桶身的温度,心里某处柔软被轻轻触动。送陈家母女上车后,苏雪挽住儿子的胳膊:“怎么样?还说不想相亲?”
“妈!”赵立春耳尖发红,却忍不住嘴角上扬,“我们就是聊工作......”
“对对,工作。”苏雪笑得意味深长,“人家姑娘把汤都送到你手上了,这工作可真‘热乎’。”
回到房间,他望着窗外的月光,忽然觉得这个冬天不再漫长。曾经抗拒的相亲,竟让他遇见了能在理想路上并肩而行的人。
而此刻四合院的另一头,赵刚和赵振邦正在书房下棋,听苏雪说起今日的情形,老爷子的棋子重重落在棋盘上:“好!知夏这姑娘,我打听过,搞科研的人实诚,和立春正配!”
夜色渐深,赵立春的手机再次震动。陈知夏发来信息:“等春天来了,这些小生物就能去金沙县‘打工’了。”
他笑着打字:“那我先替双河桥镇的茶树谢谢它们的‘新同事’。”
窗外,京城的灯火与星光交织,照着这对初遇的年轻人。茶香里的心动,科研与乡土的碰撞,悄然为这个春节添上了最温暖的注脚。
(https://www.02shu.com/5038_5038196/43651006.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