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大婚
五月初一的京都飘着细密的雨丝,青砖黛瓦的“锦云楼”在雨雾中若隐若现。
这座老字号酒楼平日承接达官显贵的宴席,今日却一反奢华,门庭处仅挂着几串红绸灯笼,不见喧天鼓乐,唯有门楣上贴着的“囍”字透着喜气。
往来宾客皆是便装出行,低调的座驾停满后巷,反倒让这场婚礼更添几分神秘。
赵立春身着藏青色中山装,胸前别着红绸花,站在酒楼门口迎候。陈知夏身披改良旗袍,珍珠盘扣下露出一截素色蕾丝,手中捧着的不是传统花束,而是一束实验室培育的无菌白菊——既是她的科研成果,也暗合“白头偕老”之意。
两人并肩而立,引得往来行人驻足,却无人知晓这场看似普通的婚礼,背后牵扯着怎样的家族渊源。
“立春,恭喜啊!”身着灰布长衫的老者快步上前,身后跟着拎着竹编礼盒的随从,“我家那小子总念叨着要向你学习基层经验。”
赵立春认出是某部委退休的老司长,连忙躬身行礼,将人迎入内堂。
酒楼二楼宴会厅内,红木圆桌仅摆了八席,却坐满了政商学界的“隐贵”。主位上,90岁的赵刚与陈知夏的爷爷陈延年并排而坐。
陈延年戴着氧气面罩,枯瘦的手却紧紧握着赵刚的手,两人相视一笑,仿佛回到了改革开放的岁月。赵刚精神矍铄,老式中山装上别着无数军功章。这件衣服还是自己当年做丞相时期的衣服。
婚礼司仪是赵振邦当年在党校的老师,他清了清嗓子:“今日赵陈两家结秦晋之好,既无繁文缛节,也无奢华排场,但求真心相待。首先,有请双方家长致辞。”
陈知夏的父亲陈建军走上台,他平日在魔都主持市政工作雷厉风行,此刻却红了眼眶:“知夏从小跟着爷爷在研究所长大,痴迷科研胜过一切。今日见她找到志同道合的伴侣,我这颗心也算放下了。”
他转向赵立春,“年轻人,望你二人在各自岗位上坚守初心,不负人民。”
赵振邦则说:“其他不多说,你二人过的好就行”他看向儿子儿媳,话音未落,全场响起热烈掌声。
突然,一位身着中山装的中年人快步上台,手中捧着卷轴:“受书记委托,特送来墨宝一幅,祝两位新人永结同心!”
卷轴展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八个大字苍劲有力,落款处赫然印着龙国第一话事人的印章。
宴会厅瞬间鸦雀无声,众人齐刷刷起身。赵立春和陈知夏对视一眼,眼中也是满是震惊——他们只知自家的不凡,却未料到会有如此殊荣。
“都坐下吧,这是书记对年轻人的期许。”赵刚拄着拐杖缓缓起身,浑浊的眼睛里闪着泪光,“当年在延安,有幸聆听伟人教诲。如今我们这辈人老了,该看你们的了。”他的话让在场老者纷纷动容,年轻一辈则若有所思。
敬酒环节,赵立春和陈知夏端着青瓷酒盏,走到主位前。陈延年颤抖着摘下氧气面罩,抿了口酒:“好,好啊!”他看向赵刚,“老哥哥,咱们的心愿,总算盼到了。”
赵刚从怀中掏出一个用油布层层包裹的物件,郑重地递给赵立春:“这是当年在延安,伟人在《孙子兵法》上批注后赠予我的。他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如今我传给你。望你在仕途上坚守正道,莫忘来时路。”
展开泛黄的书页,密密麻麻的朱批跃然纸上,其中一句“为人民服务,方为大谋”被重重圈起。
赵振邦和赵继征兄弟俩站在一旁,眼中满是羡慕——这不仅是件文物,更是赵家的传家宝,承载着两代人对信仰的坚守。
陈知夏轻轻抚摸着书页,突然说道:“爷爷,立春和我商量好了,把这本书捐赠给党史博物馆。但我们会复刻一份,放在金沙县的实验室,时刻提醒自己。”
赵刚和陈延年对视一眼,同时大笑起来。赵刚拍着陈延年的手:“陈老弟,咱们的孙辈,比咱们还想得远啊!”
婚礼在细雨中落下帷幕。宾客散去后,赵立春和陈知夏站在酒楼门口,望着街道上川流不息的人群。陈知夏靠在丈夫肩头:“下一站,金沙县?”
“对,双河桥镇的新实验室该验收了。”赵立春握紧妻子的手,“还有罐头厂二期工程,得让乡亲们多增收些。”
雨丝落在他们肩头,渐渐晕染开深色的痕迹。这场低调的婚礼,没有炫目的排场,却以最真挚的方式,见证了两个心怀家国的年轻人的结合。
而那幅书法、那本批注过的《孙子兵法》,以及父辈们的期许,都将化作他们前行的力量,在理想的道路上携手同行,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https://www.02shu.com/5038_5038196/43651001.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