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火红年代:成为工业巨擘 > 第168章 大力支持扩建

第168章 大力支持扩建


“投资这么多”

    周志强看完后暗暗咂舌,随后将一机部对第二机床厂的扩建意见报告递给李书记。

    李有年这位书记看完后也是一脸惊讶,立刻抬头问道:“领导,明年的动作这么大?”

    两千人的分厂,五百名熟练技术的工人,以及对总厂一千五百万的投资。

    还有技术人员的投入,以及各项政策的倾斜。

    力度真不小了,他们第二机床厂要是全部接收消化,差不多能直接超越辽阳第一机床厂,成为全国第一了。

    “你们厂能做出成绩,而且部里也需要你们提高生产效率。”

    任局长开口解释道:“以你们厂的科研制造能力,以及国内对机床的需求量,才促成了部里这个决定。

    换句话说,是国家需要你们继续提高生产效率,只不过分厂那个确实是意外,志强同志要是不说,我之前也没考虑过合并小厂建立分厂。”

    之前任局长的想法重新建立新厂,完全没想到四九城周边县里的小厂。

    几年前全国发展重工业,县里也自己投资建厂。

    虽然取得一些成效,但建成的工厂几乎没有自己的发展规划,都是依靠县里的需求、或者城里大厂的订单,才勉强存活发展。

    熟练工人也有,整个昌平的四家工厂,有一个六级工,七个五级工,以及十几个四级工,剩下的都是二三级工人。

    这些工人懂一些技术,至少经过工艺培训流程后,就能完成布置的生产任务。

    部里派下去调查人传回来的汇报就是,有很大整改并厂的价值。

    与其让这些工厂散乱的生产,还不如整合到一起成为第二机床厂的分厂,协助第二机床厂完成生产任务。

    这样部里再调过去几百名熟练工人,稍加培训后就能发挥很大的作用。

    “.总厂的扩建预计在半年内完成,而且这次不会再让你们培训学徒工了,部里会从其他厂抽调一些工人,让你们厂在设备到位后,就立刻进入到生产状态。”

    任局长顿了一下后,继续说道:“这个扩建,并不单单是你们厂,所有生产坐标镗床的配套厂,都有扩建计划。”

    吴副领导接话说道:“有年同志,志强同志,你们有什么想法,可以提出来大家商议。”

    周志强和李有年两人对视一眼,随后周志强开口说道:“我没什么想法,领导,这已经超乎我的预期了;

    等扩产完成后,我只能尽量督促生产,才能不辜负部里的这般看重。”

    李有年书记也开口道:“是的领导,我会完成自己的任务,努力配合好志强同志,让第二机床厂完成部里的所有任务。”

    吴副领导呵呵笑了起来,随后指着周志强说道:“志强同志,你不要说这些话,说说你的想法,明年你有什么生产上的打算?

    我知道你肚子里一堆主意,但就是不愿意透露出来。”

    他现在看周志强都觉得有点复杂,明明应该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也经常表现出自信和朝气蓬勃;比如敢立下军令状,担保多少天内必出成果。

    但有时候又跟老油子一样,说话滴水不漏,开口组织培养,闭口集体出力。

    矛盾,当真是矛盾的性格体现在一个人身上了。

    “主意.倒没什么主意,就是继续机床技术研发,明年的下半年我打算尝试数控机床的研发,不过现在还只是一个想法。”

    周志强顿了一下后,继续对领导说道:“如果成功后,对咱们国家的工业发展,会是一个不小的提升。

    不过到时候可能需要部里大力支持,而且不单单是一机部,可能也需要四机部”

    “好小子,开口就要两个部委支持你。”

    吴副领导笑着说道:“你要是能拿出可以说服我的方案报告,那我就去帮你跑四机部。”

    “那就这么说定了,领导,我估计万能磨床的研发试造,再过几天就能成功,到时候应该能赶在年前给领导们汇报一个好消息”

    任局长闻言笑道:“那今年真的可以过个好年了,你要是年前能完成,我私人再给你送一份年货。”

    周志强连忙应下:“一言为定了,领导,今天回去后我就去车间盯着。”

    “扩大生产也是领导看到咱们在重工业的发展成果后,想到的一种办法。”

    吴副领导叹气说完,又转头叮嘱道:“这话我就在这里跟你们说说,出门就别传开了。”

    周志强和李有年都点点头,表示绝对不外传后,吴副领导才继续说道

    “外交不好干,咱们在外交上面对许多封锁局面,这对发展很不利.所以在打破外交上想了很多办法,声援、帮助、外贸等等。”

    “舟先生之前注意到,拥有那么强大工业实力的老毛子,都比较看重咱们国家的机床,所以便想着用出口机床工业来打破外交

    不过这目前只是个项目,要考虑的还有很多,但扩大生产是必须要做到的,三年.最好在两年内,将生产效率翻倍。”

    他们的工业底子也是刚刚建立起来的,还很薄弱。

    但要看和谁比,如果和老毛子或者阿美,那他们的工业实力比不了一点。

    甚至连其他西方国家、甚至小日子都比不过。

    但要是和非洲或者东南亚这些国家比,那国内也算是工业强国了,毕竟之前有一点点工业底子。

    后来又被老毛子援助了几百个工程项目,到现在为止也发展了七八年,国防军工以及其他重工业都有不小的发展成果。

    以国内现在的工业实力,援助这些弱小的国家肯定没问题。

    老外强国对他们的封锁很严,只能另辟蹊径的打开这种外交封锁局面。

    工业出口援助只是其中一部分。

    “今年、甚至明年,部里还没完全缓过来,所以投资扩产的项目只能挑选稳妥回产的工厂,你们第二机床厂就是其中之一。

    志强同志,有年同志,你们得加把劲啊。”

    周志强和李有年闻言后,连忙表态说道:“领导放心吧,我们一定会将工厂发展起来。”

    “行,今天要说的就这件事了,接下来你们和立诚同志商议吧。”

    吴副领导说完,便起身准备回去。

    接下来周志强和李有年两人,便和任局长和刘副局长商议具体的扩建事情。

    按照一机部对第二机床厂的期望,明年年底,第二机床厂要第二机床厂总厂的熟练技工达到四千五百人。

    分厂的熟练技工达到两千五百人。

    同时明年年底的月产机床最少达到三百三十台,产值没有具体要求,因为第二机床厂生产的机床,都是国家重点工程或者工厂需要的机床。

    给内部使用,不好计算实际价值。

    但明年第二机床厂也可能去参加秋季的广交会,因为到明年年底的时候,第二机床厂就完成第一轮计划生产任务。

    一机部还不能保证后续会不会有更多的机床需求,要是国内的机床需求减少,部里就考虑让第二机床厂带着机床去参加广交会。

    国内现在还没有对外技术封锁的概念,因为任何交流都有,他们和兄弟阵营的国家交流的最多。

    如果能用重工业产品打破部分的封锁局面,那肯定是领导们愿意看到的。

    而且任局长还透露了一点,如果第二机床厂一直发展,那部里还会继续支持第二机床厂扩建,甚至是提升级别。

    全国的正厅局级工厂,满打满算可能不会超过十五个,如果他们第二机床厂的级别能提升,那真是国家重厂之一了。

    只有影响力特别大、对国内工业发展十分重要的工厂,才能有这个级别。

    而且现在政企不分,要是提升级别后,李有年书记调到其他城市,那肯定是市长。

    任局长问周志强还有什么需求后,周志强其他的没要,只要人才。

    技术人员,最好是大学生,多给他们厂一些;要是能给调来一些在研究所干过的,那就更好了。

    但周志强后面一句话刚刚说完,任局长就忍不住摇头笑了一声,随后问周志强,要不他去当研究人员算了。

    就是把他要到第二机床厂里,也比从研究所要人要容易一点;那地方基本上只进不出,进去难,出来更难。

    最后周志强退而其次,要一个负责生产管理的副厂长,最好能帮他分担一点任务。

    如果能减少周志强在生产管理上的事情,那他研发数控机床的进程可能会更快一些。

    不过任局长听完这个要求后咂了咂舌,没有立刻答应下来,只是说尽量去协调一下。

    一个大学生可比十个熟练技术工人还难培养,而且四九城的大学生,每年还要外调出去很多。

    他们又不可能外调其他地方的大学生,现在上面要求有知识的尽量去帮助贫困地区,所以这件事任局长不敢下包票。

    只能交给吴副领导决断了。

    ——————

    回去的路上,李有年书记不由对周志强发出感慨:“志强同志啊,看来明年你肩上的担子可不轻了。

    不对,应该说咱们厂档委班子都得跟着一起辛苦!”

    想到骤然要增加这么多职工,他这个主管组织纪律和思想工作的书记,也不由心中暗暗叫苦,工作量必然大增。

    明年预期总厂四千多名职工,分厂再增加两千多人,两边加起来,总人数眼看就要突破七千大关。

    李书记不禁感叹道:“这公私合营才实行多长时间?咱们厂的职工规模就已经跃过七千了。

    这样的体量,放眼全国所有工厂,绝对能排进前列了。”

    “压力确实不小。”

    周志强如实说道:“听到明后年的目标,我心里都有点发怵,不过没办法.

    说实话,我更愿意待在技术岗位上搞研发。”

    当然,周志强心里也清楚,眼下担任着副厂长这个行政职务,对他开展技术研发工作反倒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若是没有这个位置,想干点什么项目都得层层打报告申请,厂里的技术力量、设备资源哪能像现在这样,一声令下就能迅速调动起来?

    “等新来的副厂长到位,你身上的担子就能卸下一点,能轻松些了。”

    李书记安慰说道,但随即又想道,这事也没那么快就能成,新的帮手到位前,周志强至少还得再坚持半年左右。

    当前周志强是副厂长,负责生产管理。新来的副厂长,也必然是管生产的。

    如果两人平级,意见一旦相左,听谁的呢?

    总不能再请上级领导专门跑一趟来厂里,重申以周志强同志的意见为主吧?

    那既不符合组织程序,也显得不够严肃,搞得像讪头主义一样。

    李有年虽然对具体的生产管理不是特别在行,但组织原则和干部安排这方面的规矩,他可是门儿清。

    回到厂里后,李有年立刻和周志强在门口便商议起来。

    两人都觉得分厂合并、人员激增以及新副厂长人选这些事,眼下没必要提前向全厂公布,免得引起不必要的猜测和人心浮动,弄得全厂上下风声鹤唳,反而影响年前稳定。

    等开年后,在全厂干部大会上统一宣布这个消息,时机正好。

    那时候宣布,如同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更能振奋全厂职工的精神,鼓舞大家在新一年的干劲。

    周志强对此安排表示完全赞同。此事敲定后,两人便各自回到岗位,继续处理手头的日常工作。

    年前这段日子,常规的生产任务已基本圆满完成,甚至比年初的计划指标还超出不少,算是提前交上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这得益于厂里对后勤保障、文化娱乐生活等方方面面都考虑得极为周到,几乎完全解决工人们的后顾之忧,所以才能心无旁骛地投入到生产中去。

    不过到了年底评选先进个人和劳动模范的时候,各个车间和部门的负责干部们反倒犯了难。

    出色的工人实在太多了,上报的材料显示大家表现都在第一档。

    技术水平也相差不大,报上来的候选人清一色都是高级技术工人,实在难以取舍。

    这事报到周志强这里后,他很快便给出一个主意。

    厂里可以自己设立一个“集体劳动模范”奖项。

    将原本有限的名额扩大至三十人,厂里再额外拨出一笔资金,添置奖品,给这三十位当选的集体劳模每人奖励一个暖水壶。

    这暖水壶在当年可是个实在物件,对于普通职工家庭来说,多多少少也算得上一件像样的大件家当了,价格不便宜,实用性又强。

    周志强对工人从来不小气,今年的奖励程度比去年翻了一倍。

    就算粮食和猪肉供应不上来,那厂里也会用买许多实用的工业品发给工人们。

    临近年底放假、发关饷前的最后几天里,唯一让周志强亲自挂帅督办的,便是那台万能磨床的试制工作。

    在今年的生产任务完成后,周志强就立刻从各车间抽调了一批技术娴熟的工人,全力投入到万能磨床最后的组装调试中。

    周志强还经常跑车间盯着,要不然一个出错,那他年前的保证就完蛋了。

    就在距离过年放假还有三天的时候,技术科丁志学带着一脸兴奋的表情,敲开了周志强办公室的门说道:“厂长!咱们的万能磨床制造出来了。”

      第二更,求月票!

    (本章完)


  (https://www.02shu.com/5038_5038153/11110984.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com